1 中獸醫藥學的理論體系
中獸醫藥學(我國傳統獸醫學)和中國醫藥學(傳統醫藥學),是中華民族優秀文化遺產的重要組成部分,具有數千年的悠久歷史。其理論源于實踐,在長期的生產斗爭和醫療實踐的基礎上,大約在2000年前就逐步形成了自己獨特的比較完整和系統的醫學理論體系。這個理論體系,又在社會發展的過程中,指導著臨床實踐,并在實踐中不斷地得到了充實和發展。它由陰陽學說、五行學說、臟象學說、經絡學說、病因病機、診法、辨證理論、治療法則以及藥性理論、組方理論等構成。以具有古代樸素辯證法思想的“陰陽學說”和“五行學說”為其哲學基礎。它使得中獸醫藥學的理論體系在認識和解釋醫學世界客觀事物上具有了整體觀和辨證觀。
特色之一就是“整體觀念”,機體本身以及與自然環境有著密切關系,環境的變化影響著機體的生理活動;機體也會通過自我調節,適應環境的變化,主動維持機體與外界環境的平衡從而保持內環境的穩定。闡明了醫學世界各個事物都是相互聯系、相互依存和不斷發展、不斷變化的。
特色之二就是“辨證論治”,在中獸醫臨床醫療活動中,必須隨著疾病的不斷發展變化而改變認識和治療方案,對具體問題進行具體的分析和處理。中獸醫藥學由于這一“特色”的存在,使它和其他醫學有了質的區別。辨證施治對疾病的認識與處理,靈活性與原則性,都是建立在中獸醫藥學理論體系的基礎之上的。沒有中獸醫藥學理論體系的存在,就沒有辨證施治這一特色的出現。
2 中藥、方劑及中成藥
藥物是指具有醫療價值,用于防治疾病的各類物質,就其來源可分為天然藥物、人工合成藥物和生物制品藥物等幾類。在我國習慣上將天然藥物稱為中草藥,其實中藥、草藥和天然藥物是有區別的,不能混為一談。
所謂中藥,是指那些曾收載于我國歷代諸家本草中,并納入中醫藥理論體系、按中醫治療原則使用的藥物。它們一般都需要經過炮制以復方的形式用于疾病的防治,很少單獨使用。
方劑是在審因辨證立法的基礎上,按照一定的組成原則、配伍關系,規定必要的用量、劑型、煎服方法,選擇(由中藥材根據臨床需要和炮制規范加工而成的)合適的幾種中藥飲片組合而成。中獸醫藥的特色體現在方劑(復方)上,這已被上千年的臨床實踐和臨床療效所肯定。“方由法來,法由證出”。中獸醫病證決定了中藥復方的藥物組成。方劑君、臣、佐、使的組成順序不得隨意顛倒和舍棄。但可根據病證特點,調整其藥物組成和藥物劑量配比及制劑方法等。方劑是中醫辨證、治則治法以及用藥原則性和靈活性等的具體體現。
中成藥則是在中獸醫藥理論指導下,以炮制合格的中藥飲片為原料,根據規定處方和標準制成一定劑型,可供臨床隨證選用的中藥制劑。中成藥的處方,都是我國歷代醫家經過千百年來臨床驗證,總結出來的有效方劑(復方)。雖然其品種眾多、劑型復雜,但都有其一定的適應范圍。每一種中成藥的處方都不是數味藥物的偶然并列,也不是同類藥效藥物的籠統相加,而是按特定病證在中獸醫藥理論指導下依據一定配伍原則組成的。處方通過藥物的增減、劑量的變化、配伍關系的改變,其效用和適應證也隨之而變化。所以每一種中成藥都有其特定的適應證。
3 中獸藥的特色和優勢
與西醫通常主要采用的防治思路大為不同,中藥的特色和優勢主要在于預防,增強免疫功能、減少應激、延遲發病、緩解癥狀、促進病變恢復、防止并發癥或繼發感染。這些組合效應也就是中獸醫通常所說的,既扶正又驅邪,標本兼顧。
組合效應是獸醫中藥的主要優勢和特色所在。中藥的復雜化學成分是其多元組合效應的物質基礎,和西藥不一樣,傳統中藥大多數情況下是幾味甚至幾十味中藥配合組成的復方,其中的復雜成分會對動物體產生多元左右,有許多作用靶點。
中獸藥產品,具有安全低毒、不易產生抗藥性、少殘留等特點,是綠色獸藥產品。使用中獸藥能提高畜禽生產性能,改善肉、蛋品質,并可以體現藥效的整體性和中藥原藥的天然性。光泰動物藥業從大量的市場反饋信息中發現:用純中藥制劑進行疫病防治飼養的肉雞,機體免疫力大為提高,清熱解毒類純中藥制劑對免疫接種的抗體生成無任何影響。 |
版權聲明:本文內容來源互聯網,僅供畜牧人網友學習,文章及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果有侵犯到您的權利,請及時聯系我們刪除(010-82893169-8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