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特約撰稿員 李昌平 文章來源:鳳凰周刊 當國營糧食部門和私營糧食龍頭企業低價收購完農民手中的糧食后,糧食價格將不會再繼續維持低價不變。到時,不僅糧食龍頭企業要漲價,經濟學家們也會出面游說政府提高糧價。
什么都漲瘋,只有糧價不漲
據農科院黃季琨教授數據:2007年7月以來,全國豬肉價格月同比增長幅度平均達71%,食用油為40%,蔬菜為23%,糧食僅為5.3%。什么都漲瘋了,只有糧食價格非常穩定。最近幾個月,國際大米價格一路飚升,國內大米價格卻出現了回落走勢。
去年7月份以來,由于CPI一直在高位運行,政府面對高CPI壓力,采取的措施似乎主要有兩個:一是釋放庫存,壓低糧食價格;二是提高銀行準備金率,收緊流動性。雖然政府壓低市場糧價非常成功,但CPI并沒有因糧價下降而回落,反而居高不下(年初計劃控制在4.2%,前兩個季度實際達到8%左右)。
為什么政府唯獨壓低市場糧價取得成功,而其他商品價格卻一路瘋狂呢?其實答案很簡單:政府要低 CPI,糧食企業要低價收購農民即將豐收的夏糧,低糧價是政府和企業“合謀”的結果。說穿了就是,政府和糧食企業在現階段都需要壓低糧價,以低于政府規定的“保護價”收購農民手中的夏季新糧。假如只有政府想壓低糧價,企業不愿意,政府想壓低糧價是難以做到的。
為控制CPI而壓低糧價已經不是理由
一種普遍認同的說法是:糧食價格上漲,什么都會跟著漲;控制物價,必先控制糧價。這似乎是經濟學家的共識。現狀卻是,糧食價格在相對下降,而與糧食相關的商品價格都在瘋狂上漲,使得經濟學家們的共識變得荒謬可笑。去年年底,北大、清華等權威經濟研究機構都做出了CPI已經見頂或即將見頂的預測,但卻與后來的實際走勢完全不符。
在糧價穩定,而其他商品價格照樣瘋狂的情況下,經濟學家和政府官員們為了控制CPI,將糧食價格強行控制在底板價位是不科學、不合理,甚至不合法的,難免有欺負或犧牲農民之嫌。據湖南等地的調查,現在農民種植水稻幾乎已無利可圖。筆者很擔心,中國農村會再現1990年代“農民真苦、農村真窮、農業真危險”的狀況,使中央“擴大內需、科學發展、共同富裕”的決策成為空話。
十月前糧價必現“驚險一跳”
夏糧馬上要上市了,和去年相比,今年“保護價”比去年提高了4%~9%。我相信,政府和企業一定會和往年一樣,心照不宣地按照“保護價”收購農民手中新糧。面對國際糧價遠高于國內糧價的局勢,一些農民也許會惜售,夏糧實際收購價格會有所上浮,但更多農民急于要錢投入下季生產,不得不屈服政府糧食部門和私營糧食龍頭企業的價格聯盟,不得不依照“保護價”賤賣手中新糧。
當國營糧食部門和私營糧食龍頭企業低價收購完農民手中的糧食后,糧食價格將不會再繼續維持低價不變。到時,不僅糧食龍頭企業要漲價,經濟學家們也會出面游說政府提高糧價,理由會相當充分。例如,遵循市場經濟規律,防止中國低糧價補貼全世界;防止糧價出現報復性反彈,導致惡性通脹危機;糧食漲價是保護農民種糧積極性和保障糧食安全的需要;等等。這些理由確實相當充分。所以,筆者預計,8月底,當小麥基本收購完畢,與小麥相關的食品價格將出現“驚險一跳”;10月底,當水稻和玉米收購完畢,與水稻和玉米相關的食品和飼料價格也將會呈現“驚險一跳”。正常漲幅當在30%~50%之間,如出現不正常情況,漲價會超出50%。
8月和10月的“驚險一跳”,不是筆者的胡思亂想。從理論上講,這叫壟斷性漲價;從實踐看,去年就多次出現過“驚險一跳”。如食用油大漲價,牛奶大漲價,方便面大漲價,大豆大漲價,等等。不是一步一步慢慢漲,而是在收購農民手中原料后跳躍式漲價。
如果事實被筆者不幸言中,則“宏觀調控”這一政策手段在某種程度上已淪為“官商勾結”的工具!
不如現在就提高糧食保護價
現在就提高糧食收購保護價,好處很多。一、糧食現在漲價,農民可以分享漲價的好處,有利于擴大內需和共同富裕;二、有利于擴大下季度糧食播種面積,促使農民增加對秋糧的投入,增加糧食產量;三、現在漲價有利于鞏固“胡溫新政”的成果,重新贏得農民擁護;四、現在漲價是主動漲價,比8月和10月的“驚險一跳”,安全得多,主動得多。
理由還可以說出很多,一條可以管總:欺負農民,不讓農民分享農產品和食品漲價的好處,就不是好政策。所以,筆者建議立即提高新糧收購的保護價——在去年保護價基礎上提高30%。即使這樣做了,中國的糧價依然還是全世界的洼地。
歷史上的兩次通脹都不是由糧價上漲引起或推動的
也許有人會擔心糧價恢復性上漲30%,將使CPI失控。這是缺乏依據的主觀臆斷。第一,糧食收購的保護價上漲30%,不等于市場上銷售的大米和面粉等一定要上漲30%。以稻谷為例,稻谷收購價提高30%后為0.95元/斤,對應的大米價格應該以不超過 1.6元/斤為合理,而市場現在的大米均價已超過這個水平。第二,即使保護價提高30%,我國糧價依然還是世界上最低的。第三,現在豬肉價格是18元/公斤,肉糧的轉換比率以1:4算(過去沒有配方飼料時,4斤稻谷或小麥足夠生產出1斤豬肉),對應的稻谷或玉米價格應該不低于4元/公斤,而糧食保護價提高 30%后,糧價還不到2元/公斤,因此并不必然推高豬肉價格或導致生豬生產下滑。或者說,假如在2元/公斤的糧食價格下養豬無利可圖,絕對不是由糧價高造成的,而是另有原因。第四,歷史上幾次高通脹都不是糧價上漲引起或推動的。1988~1989年的通脹率為18%左右,當時糧價是被絕對管制的,通脹與糧價上漲無關。1990年前后,由于低糧價傷害農民,糧食定購價格突然上漲到0.24元/斤,上漲100%多,1990~1993年的物價反而出現較大幅度回落。1993~1995年出現第二次通脹,通脹率分別達到13.1%、24.1%和17.1%,同樣不是因為糧食價格上漲引起的,而是在通脹出現后,糧價相對過低,嚴重傷害農民利益的情況下,1994年下半年才準許糧食價格上漲,1996年糧食收購價格達到高峰0.7元/斤,但1996年卻出現了通脹轉向通縮的現象。由此可見,歷史上歷次通脹不僅不是糧食價格上漲引起和推動的,反之每次通脹出現后,都是隨著糧價補漲而轉向穩定。
中國糧價一直都在管制狀態,不可能出現由糧價過高引起的通脹,糧價上漲引發通脹只是主觀誤判。過低的糧價反而加劇了通脹的后果。低糧價導致農民收入減少,購買力下降,以至農村市場萎縮。通脹和農民購買力下降同時出現,兩種嚴重后果不可避免:一是經濟結構失衡,“工業產能過剩”;二是城鄉發展失調,三農發展嚴重滯后。在這種情況下,宏觀調控不得不采取兩項應對:一是強化外向型經濟發展戰略——給外資和海外消費者以超優惠政策;二是強化積極財政政策和從緊的貨幣政策。
這兩項措施實施的后果是:一、導致中國經濟走向外向依附型,甚至是“蠟燭型經濟”——燃燒自己照亮別人;二、經濟發展患上積極財政政策依賴癥,為下一次更大危機埋下禍根。
建議領導人去河北大午集團考察
每一次農產品和食品連續大幅漲價,農民得不到漲價的好處,市民增加了沉重的負擔,政府也傷痕累累。面對這一局面,筆者常常想起河北大午集團。
大午集團任何時候都敞開“收購”當地農民的糧油產品,但結算時間和方式由農民自己選擇。這種民企合作模式既增加了農民收益,減少了農民的市場風險,也解決了大午集團發展資金的瓶頸難題,有利于市場穩定和社會穩定。
解決中國經濟發展中的很多問題,不是僅靠加息、提高準備金率、積極財政政策等經濟手段就可以的。重要的是要重新定位政府與企業、政府與農民和市民、企業與農民和市民的關系。
建議中央政府領導人去河北大午集團考察,相信會有很多收獲。 |
評分
-
查看全部評分
版權聲明:本文內容來源互聯網,僅供畜牧人網友學習,文章及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果有侵犯到您的權利,請及時聯系我們刪除(010-82893169-8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