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養好仔豬是規模養豬場生產線上的第一道關口,做好產房與保育舍的工作,有利于發展生產,提高經濟效益和降低生產成本。 一、哺乳仔豬
(一)保溫防壓
保溫防壓是提高仔豬產后成活率的關鍵。仔豬體表面積大,皮下脂肪薄,被毛稀少,調節體溫、保溫能力差,仔豬受寒體溫降低后,常出現呆滯、半昏迷、無力吃奶、衰弱等現象,容易被壓死、餓死或下痢。仔豬體溫調節機能從9日齡開始得到改善,20日齡后才接近完善。最好的辦法是在母豬舍內設置仔豬保溫箱,內置250W的紅外線燈,為小豬創造溫暖的小氣候環境,這樣,仔豬不易被凍死,也不易被壓死和采死,同時又減少了受感染引起下痢的機會。
(二)吃足初乳
初生仔豬缺乏先天免疫力,而母豬初乳中含有免疫球蛋白等物質,可以使仔豬獲得被動免疫力;初乳中蛋白質含量高,且含有輕瀉作用的鎂鹽,可促進胎糞排出;初乳酸度較高,可彌補初生仔豬消化道不發達和消化腺機能不完善的缺陷;初乳的各種營養物質,在小腸內幾乎全被吸收,有利于增長體力和御寒。因此,仔豬應早吃初乳,出生到首次吃初乳的間隔時間最好不超過2小時。
(三)固定奶頭
仔豬出生后 2—3天內,必須人工輔助固定奶頭,飼養人員要注意觀察,一旦發現有仔豬爭搶同一個乳頭時,要及時進行調解。最好是將弱小仔豬固定在前、中部,體大有力的仔豬固定在中、后部,以便使整窩仔豬發育均勻整齊。
(四)寄養
個別母豬產后無乳或因故死亡以及產仔數超過有效奶頭,就需要進行人工寄養。同時出現兩頭母豬產仔數少時,可將兩窩仔豬并窩寄養,寄養時要考慮三個原則:①出生早的往出生晚的窩中寄養;②“一致原則”母豬產仔日期應盡量相同,最好不超過三天,寄出的豬要與帶養豬中的仔豬個體重大小基本一致;③“適當原則”帶養母豬所帶的仔豬頭數應適當。
(五)補鐵補硒
仔豬體內缺鐵就會影響自身的造血。而初生仔豬體內儲備的鐵很少,從母乳中能得到的數量也有限。另外,仔豬缺硒易發缺硒性下痢、肝壞死、白肌病、水腫病等。因此,必須給仔豬補鐵補硒。其方法有多種:(1)仔豬生后三天內,頸部或臀部肌肉注射右旋糖酐鐵鈷注射液和亞硒酸鈉維生素E注射液,也可以用鐵、硒合劑如“牲血素”、“富鐵力”等,使用劑量要根據產品說明而確定。(2)在欄內撒布一些干凈的紅黏土,讓仔豬自由采食,以補鐵的不足。
(六)剪斷臍帶
妊娠期間,胎兒經由臍帶獲得營養。仔豬脫離產道后,臍帶將成為細菌侵入初生仔豬的一條通道,若操作不當,會造成細菌感染。為防止感染,剪斷臍帶后須用2%碘酒消毒。如發生臍部出血,用一根線將臍帶繃緊。
(七)剪牙和斷尾
出生仔豬有尖銳的犬齒,用于取食、自衛和攻擊。因此可能會咬破其他仔豬的頭臉及母豬乳房和乳頭等,為避免這些傷害,于出生第一天要修剪這些牙齒。通常在出生第一天斷尾以阻止相互咬尾。一般用電烙鐵或電剪尾鉗剪去最后3個尾椎即可,并涂藥預防感染。
(八)補水和補食
仔豬兩周齡后母乳已不能滿足仔豬生長發育要求,解決辦法就是補給高營養的乳豬料,同時早補料可以鍛煉仔豬的消化器官及其消化功能,能促進胃腸發育防止下痢,為仔豬斷奶打好基礎,一般在5至7日齡開始誘食,使用補飼料槽,每天不少于六次,用全料顆粒料加水成糊狀抺在仔豬嘴里,讓仔豬習慣后自行在補料期間采食,應注意及時清除補料槽中仔豬屎尿并進行有效消毒。
(九)仔豬保健
做好仔豬的三針保健可以預防各種疾病的發生,保證仔豬健康生長。三針保健就是:出生后第三天肌內注射氟苯尼考0.5毫升,第七天肌內注射得米先0.5毫升,21天肌內注射得米先1.0毫升。
(十)去勢
不留種的小公豬在7至15天應去勢。注意止血及消毒,避免傷口受細菌、病毒侵入發生腹膜炎。
(十一)保持清潔通風干燥的豬舍環境,可以減少細菌的生存機會從而減少疾病的發生,保持豬只健康。
二、斷奶仔豬的飼養管理
斷奶仔豬的管理,特別是斷奶后的第1周,是仔豬管理環節的“重中之重”,因為斷奶是仔豬出生后的最大應激因素。仔豬斷奶后的飼養管理技術直接關系到仔豬的生長發育,搞不好會造成仔豬生長發育遲緩、仔豬腹瀉、發生水腫病,甚至死亡等嚴重后果。
(一)斷奶仔豬應激
1.仔豬斷奶后缺乏母源抗體保護,易受各種病原的侵襲,母乳中有各種免疫球蛋白,可有效減輕各種病原菌的危害,保護仔豬哺乳期的順利度過。
2.斷奶應激:①飼料應激現在仔豬大多在28天斷奶,仔豬從以母乳為主立即過渡到以飼料為主,消化系統尚不具備完全利用飼料的能力,會導致消化器官的損害,營養供應不足,抵抗力下降。②環境應激斷奶后仔豬從產仔舍轉到仔豬培育舍,生活條件發生很大變化,如飼養員、溫度等都會給仔豬造成一種不舒適的感覺。③疫苗注射應激疫苗注射后,在肌內會出現抗原抗體相互中和的過程,相應降低肌體抗病能力。
(二)斷奶仔豬的飼養斷奶仔豬飼養的關鍵是做好由母乳到飼料的過渡
這個過渡過程就是仔豬斷奶兩周之內應保持飼料不變(仍然飼喂哺乳期顆粒料),并添加適量的抗菌素、維生素和氨基酸,以減輕應激反應,兩周之后逐漸過渡到吃斷奶仔豬飼料,逐漸過渡到適合仔豬保育舍的飼養方式。
斷奶仔豬采食大量干飼料,常會感到口渴,如供水不足不僅會影響仔豬正常的生長發育,還會因飲用污水造成下痢等病。
(三)、斷奶仔豬的管理
1.斷奶仔豬環境條件:①溫度:斷奶仔豬適宜的環境溫度是:30-40日齡為21℃-22℃,41-60日齡為21℃,60-70日齡為20℃。為了能保持上述的溫度,冬季要采取保溫措施,除注意房舍防風保溫和增加舍內飼養密度以保持舍溫外,最好安裝取暖設備。在炎熱的夏季則要防暑降溫,可采取噴霧、淋浴、通風等降溫方法,近年來許多豬舍采用了縱向通風降溫取得了良好效果。
②濕度:育仔舍內濕度過大可增加寒冷和炎熱對豬的不良影響。潮濕有利于病原微生物的孳生繁殖,可引起仔豬多種疾病。斷奶仔豬舍適宜的相對濕度為65%-75%。③清潔衛生:豬舍內要經常清掃,定期消毒,殺滅病菌,防止傳染病。④保持空氣新鮮:豬舍空氣中的有害氣體對豬的毒害作用具有長期性、連續性和累加性。對糞尿等有機物及時清除處理,減少氨氣、硫化氫等有害氣體的產生,控制通風換氣量,排除舍內污濁的空氣,保持空氣清新。
2.合理分群
根據公母、大小、肥瘦組群,不可有過大懸殊,弱小仔豬、病豬應單獨挑出,集中于一欄,便于優飼管理和疾病的治療。
3.調教管理斷奶仔豬吃、睡、排三定位。新轉群斷奶仔豬吃食、臥位、飲水、排泄區尚未形成固定位置,所以,要加強調教訓練,使其形成理想的睡臥和排泄區。這樣既可保持欄內衛生,又便于清掃。仔豬保育欄最好是長方形,便于訓練分區,在中間走道一端設自動食槽,另一端設置自動飲水器,靠近食槽一側為睡臥區,另一側為排泄區。訓練的方法是:排泄區的糞便暫不清掃,誘導仔豬排泄。其他區的糞便及時清除干凈。對不到指定地點排泄的仔豬用小棍哄趕并加以訓斥。當仔豬睡臥時,可定時哄趕到固定區排泄,經過一周的訓練,可建立定點臥睡和排泄的條件反射。
4.藥物保健
支原凈100ppm,阿莫西林200 ppm,,金霉素300ppm。仔豬上欄后、下欄前各連續使用一周,可以預防呼吸道疾病。
5.預防注射仔豬應按照防疫程序注射仔豬副傷寒、豬瘟和5號苗等疫苗,并在轉群前驅除體內外寄生蟲。
|
版權聲明:本文內容來源互聯網,僅供畜牧人網友學習,文章及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果有侵犯到您的權利,請及時聯系我們刪除(010-82893169-80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