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政策研究室副主任鄭新立17日在表示,食品價格開始出現拐點,十一過后豬肉價格會大幅下降,到下半年整個物價水平會逐步回落。不過發改委專家則表示,民眾的生活與通脹數據感受有不同,未來仍要將控制通脹放在首位。
綜合媒體報道,他認為豬肉價格在十一后會大幅下降,年底將會降到正常水平。豬肉價格從4月份已開始進入拐點。他并預期,到今年底時,生豬將開始大量上市,價格水平會有明顯回落。而食品價格到下半年,受價格翹尾因素的影響也將下降,物價會逐步回落。
鄭新立指出,此次高通脹成因更多是由于供給不足帶來的,不同于中國歷史上曾出現的兩次高通脹是由需求膨脹造成的,民眾無須過分憂慮。中國已形成的市場供求的自我調控功能,加之中央抑制通脹的政策,比如對短缺產品通過財政的支持、鼓勵,將盡快地增加生產、增加供給來平抑價格。
但發改委專家對物價的預測顯然比鄭新立的更加貼近實際,雖然6月的通脹數據出現了連續第二個月回落至7.1%,但發改委宏觀研究院的專家認為,理論數字的漲跌和老百姓實際生活的感受是不同的。他舉例說,以廣東、湖南部分地區為例,當地人愛吃的早餐米粉以前不過3塊錢一碗,現在則是5塊錢,漲幅接近 80%。而雞蛋、肉禽,以及稍有洪澇災害則使得青菜類商品價格飆升的現象,這些看似細微的東西其實都給經濟整體運行帶來壓力。
承擔有關部門調研任務而不愿具名的這位智囊專家表示,從全國人大財經委所征集的商務部、發改委、央行等部門對宏觀經濟走勢的內部意見來看,經濟運行中一些比較突出的困難和問題仍然十分嚴峻,不容忽視。
首當其沖的是由于農業穩產和農民增收的制約,糧食供應的困擾導致物價總水平持續上漲,通貨膨脹壓力加大;此外,和生產領域密切相關的煤電油運保障供應難度加大、節能減排形勢嚴峻以及由于人民幣的不斷升值使得外貿出口形勢不容樂觀等因素,加之股市、樓市波動引發金融業潛在風險加劇。
總體來看,價格總水平過快上漲作為有可能成為全面通貨膨脹的“導火索”,這是當前經濟工作的核心和重點。這顯示出,中國宏觀調控的重點仍然應該將穩定物價擺在比防止經濟下滑更加重要的位置,未來的從緊基調也會基本不變。
文章來源:星島環球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