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應激的本質特性
每個人都知道應激的感覺,而且知道它對我們的健康、思維、飲食和睡眠等所造成的負面影響。當我們受到應激后,就很容易得病。
絕大多數情況下,我們總是忽略了這樣一個事實:那就是應激對豬造成的不利影響和對人造成的影響是一樣的。因為應激是非傳染性的,所以人們總不把它當回事。然而實際上,應激在今天的現代集約化豬場中,是最廣泛的“疾病”。應激不僅對豬產生直接的影響,而且對豬造成很大的間接影響,導致豬只更容易被病原微生物侵襲。因此,盡可能減小豬只的應激是豬只健康管理中很重要的一個部分。
應激是指身體遭受了外部因素的干擾,并超出了身體所能忍受的正常范圍而造成的影響。應激從以下4個方面彰響機體。
1、身體上:機體易受外部環境的感染,例如:溫度、濕度、空氣質量和豬舍的環境等等。
2、生理上:機體不能獲得所需要的營養,病原體超負荷等等。
3、心理上:機體遭受外部社會條件的感染,如過于擁擠、混群和長途運輸等。
4、互作影響:一種應激形式的存在降低了機體對付另一種形式應激的能力,因此增加了機體的敏感度。例如,如果把生長不好的豬只混在一個很冷的欄內,肯定會出現問題。這些因素之間的互作效應不是呈加性的,而是以幾何級數地劇增。
二、應激的影響
1、機體對應激的反應首先體現在行為上,例如:
(1)如果溫度太低,豬的舒適溫度帶的范圍變窄,表現出不舒服,如擠堆、打顫,需要靠增加采食量來維持正常體溫。
(2)如果飼料中所含的能量、蛋白質、鈣、磷、必需微量元素或維生素缺乏,或者含有霉菌毒素,豬只在吃料、飲水習慣方面開始表現反常以試圖糾正這種不足,外觀的變化就漸漸地出現了。
(3)如果一個欄里養太多的豬,豬只就會過于擁擠。這將會導致豬只在睡覺和吃料方面競爭,結果是單個豬只的生長變化太大,所有的生長就會變慢.一些惡習如咬尾和打架等也時常會發生。
行為上直接的反應是最小成本反應,如果應激能被及時地發現并糾正,豬只很快就會返回到正常的狀態,而且幾乎沒有什么后遺癥。
2、還有一個間接的影響。如果出現的應激不能及時地糾正,生物學上的反應就會出現,這就意味著機體吸收的營養物質的功能發生改變,從原來正常的生長功能.即用于有效的生長和繁殖,變為現在的防御功能,以防止機體遭受更大的痛苦。
由應激而引起機體功能的改變,特別表現在產生一定量的荷爾蒙,另外,基本功能的改變也可以干擾機體的免疫系統。自然而然,如果應激的程度比較大,持續的時間比較長的話,荷爾蒙的干擾會使機體的免疫應答能力降低,使應激——全球性的豬更容易得病,機體處于一種病態之中,對病原菌的攻擊無能為力。
當豬場的健康出現問題時,人們總是抱怨一些免疫抑制性疾病,如藍耳、圓環II或其他傳染性疾病,實際上他們并不是罪魁禍首,真正的兇手是應激。
當然,這不意味著我們可以對傳染性疾病的病原微生物不管不問,只是要求我們應該有效地管理豬只,把應激降至最低,然后我們才有可能消除傳染性疾病造成的負面影響,而達到一個可以控制的水平。
三、關鍵控制點
最好在任何時間內都將導致應激發生的因素降至最低,對2個方面需要特別注意。在正常的生產循環中?有一些因素會對豬只的免疫系統造成考驗,此時,豬只特別脆弱。
1、特別是對于剛斷奶的仔豬,現在越來越多的豬場運用早期斷奶技術。
剛出生的仔豬通過初乳中的母源抗體對其母體最近接觸過的所有傳染病都有抵抗力。每個仔豬獲得的保護水平與吸收的初乳的數量相關,母豬分娩時,初乳的抗體的保護水平非常高,但24h后,水平迅速降低。另外,仔豬在剛出生時腸壁間隙很大,所以大的抗體分子很容易被吸收。過了最初的48h后,間隙逐漸變小,所以最終抗體分子不能被吸收。
仔豬通過母源抗體所獲得的免疫力稱為被動免疫。抗體的水平逐漸減少,平均到20天左右的時間,仔豬就很容易感染一些疾病,而開始時,對這些疾病是有保護力的。
然而,我們必須意識到這是平均狀況。在很多豬場,將會有很多單個的仔豬因為很多原因而得不到足夠的初乳。在早期,將很容易受感染,即使在6-7天內。
仔豬的自身免疫系統
在第1周也開始發展,但直到6-7周,才能達到一個有效的水平,能夠對疾病作出反應。這稱為主動免疫。
最直接的結果是仔豬內有效的免疫力水平下降到保護閾值,在2-3周齡之后,一直保持在關鍵水平以下,直到6-7周齡。
在這段時間內應激的影響會導致災難性的后果,因為它會使本來就沒發育完全的免疫系統更脆弱。因此,要想有一個成功的斷奶系統,仔豬要早于6周齡斷奶,因此必須要求保育舍的環境、設施、衛生水平、營養和管理等結合在一起,將應激的可能性降至最低。
不能做到這一點將會導致死亡率越來越高,疾病爆發的頻率和強度越采越大,及從斷奶到上市期間生長過于緩慢,成本投入過大。
2、對于免疫抑制性病原體存在的群體,可以在正常的環境下對其進行控制,因此可以將負面的影響降至最低。但是,任何時候即使一個很小的應激出現,就可能引起大的疾病爆發——就象炸彈爆炸,會導致許多豬發病或死亡。
在目前中國養豬業疾病頻發的情況下,要想讓一些有免疫抑制特點的病原體如喘氣病、流感、胸膜肺炎、嗜血桿菌性胸膜肺炎、藍耳、圓環,等在場內消失,是非常困難的,因此,我們首先要盡可能地減小應激,在此基礎上來管理豬場,這一點非常有必要。
因為一些自然出現的應激,如產房的斷奶、后備母豬的引入及其任何時間里妊娠舍內由于外部環境創造了應激的條件:如混群、發霉的飼料和豬舍內的環境衛生等等都可以對種群的生產能力造成非常不利的影響。
在《今日養豬業》雜志接下來的幾期中,我們將會更加詳細地探討關于應激在下面兩種情況下的運用:
①保育舍的設計和管理。
②針對種豬群的最小應激管理。
總之,我們要意識到豬場出現的所有疾病都直接或間接地受應激的影響。
我們絕不可能消滅疾病!但是如果在豬場的實際管理中能夠盡可能地減小應激,我們就可以最大限度地將疾病爆發的頻率和程度及由此而造成的損失降至最低。
|
版權聲明:本文內容來源互聯網,僅供畜牧人網友學習,文章及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果有侵犯到您的權利,請及時聯系我們刪除(010-82893169-8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