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提高種鴨的均勻度
種鴨均勻度是指體重分布在平均體重±10%范圍內的鴨數占總稱測鴨數的百分比。育雛期、育成前中期的均勻度培育重點是體型、體重均勻度,預產期則以鴨群性成熟均勻度為培育重點。良好的均勻度可使種鴨及時達到產蛋高峰、維持長而持久的產蛋高峰、提高蛋重的均一性以及增加產蛋總數等,因此,調控好種鴨的均勻度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提高種鴨均勻度大致可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1、選擇優質的鴨苗
對自繁自養的養殖場來說,選擇精神狀態好,初生體重、出殼時間相對一致的鴨苗進行飼養是相當必要的;對相關配套不夠完善的養殖場而言,在進苗后則要根據鴨苗的體重和健康狀況等初步將其按大、中、小進行分開育雛,對體質較弱的苗要特別照顧,通過創造更優的環境、降低飼養密度、增加日糧水平提高其生長速度及前期成活率。
2、分性別飼養
種公鴨是從飼料轉化效率和胴體質量的角度上擇優選擇的雄性種系,它們潛在的體重與雌性種系的母鴨有很多的不同,后者是從生殖性能上進行選育的品系。為了盡可能準確地控制這兩個不同系別鴨子的體重,最好將公鴨和母鴨分開飼養至18周齡。但是,為了使公鴨有適當的性記憶,應在公鴨群中混養1/5的“蓋印母鴨”。
3、及時調整飼養密度和適時分群
3.1 雛鴨階段 雛鴨生長旺盛,需要及時調整鴨群密度,育雛階段的飼養密度可參考如下:1周齡30~25只/m2,2周齡20~15只/m2,3周齡15~10只/m2。若飼養密度過大將導致鴨群爭奪料量及飲水,勢必造成體質強者生長迅速,反之弱小者體重增長較慢。
3.2 育成階段 每欄鴨以200~300只為宜,飼養密度可參考舍內3.5~4只/m2,舍外1.5~2只/m2。同時,在飼養過程中,根據體質強弱和體格大小分別飼養(按級差分欄越細越利于均勻度的控制);該階段,可根據每周體重變化情況確定是否重新分群,針對鴨群中出現的殘次鴨要及時做淘汰處理,體質較弱者應挑出單獨飼養。
4、正確斷喙
斷喙的目的在于防止啄癖,避免鴨群的騷亂不安,減少飼料浪費。因此為了便于后期的飼養管理,番鴨需要斷喙(白鴨除外),斷喙時間為18~21天之間,以切掉鴨上喙的二分之一喙豆為宜。如果人為的斷喙不當將會影響這些鴨只的正常采食以及飲水,進而影響鴨群的均勻度。
5、稱重與料量控制
為了監測鴨只體重是否達到標準體重,需每周對鴨群進行稱重(雛鴨由于體重輕可集體稱重,中大鴨則要逐只稱重),抽稱比例為10%,計算均重與均勻度。若體重偏輕需增加料量,而對較重的鴨群則應減少料量,以使平均體重回到目標體重,防止因體重不達標或超重而大幅放料或減料的情況發生。期間一定要空腹稱重,若隔日限飼應在不喂料當天進行,同時保證數據讀取方法及記錄準確;不能拋開體重談均勻度,更不能一味追求體重而忽視均勻度。若全群均勻度較差時,通常需在6、11、15和20周齡進行大稱,然后再按大中小進行分群并重新確定料量。
6、合理投料和限制飼養
雛鴨1~2周齡時自由采食,隨后可適當控制料量;育成階段為了控制鴨只體重增長速度要進行限制飼養,限飼方法有每日限飼和隔日限飼兩種。限飼階段,對于用料盤喂料的鴨舍需多放置料盤盡量減少鴨只之間瘋狂搶食的現象發生;對于以拋撒方式投料的則須投料快速均勻,讓更多鴨能同時吃上飼料。同時,限飼需要有充分的過渡期,對于剛轉群的鴨不應該采取過嚴的限飼方案,限飼期間的料量要經過準確計算和稱重后才投喂。
7、控制光照
光照強度及光照時間對鴨群的性成熟和產蛋性能有非常重要的影響,因此,只有當光照控制和體重控制兩者合理地結合時,才能使種鴨生產取得最佳的生產效益。具體光照控制方案為:育雛期逐步由24h/日過渡到自然光照;育成期則采用自然光照配合限制飼養,光照時間為9~10h;預產期由自然光照逐步增加到17h/日并維持至產蛋結束。
8、做好消毒防疫工作
加強飼養管理,嚴格做好場地的消毒衛生工作,減少疾病的發生是保證鴨群均勻度的有力措施,要在確保鴨群健康的基礎上談均勻度。這就需要嚴格執行集團公司的免疫程序,正確做好疫苗接種工作,防止鴨傳染性漿膜炎、鴨病毒性肝炎等嚴重影響雛鴨生長速度與均勻度的疾病發生;做好器具清理、場地清洗、帶鴨消毒和藥物保健等工作,保證鴨群健康。
綜上所述,均勻度要從小抓起,加強育雛育成期管理,保證每周有適當的增重,體重呈圓滑曲線上升;加強衛生消毒工作,做好疫苗的免疫接種和藥物保健工作,減少應激等。只有這樣才能得到較好的均勻度,獲得更好的生產成績。 |
版權聲明:本文內容來源互聯網,僅供畜牧人網友學習,文章及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果有侵犯到您的權利,請及時聯系我們刪除(010-82893169-8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