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縣級糧庫和國家儲備庫、糧食加工企業處于平等的競爭地位時,資金實力有限、收購價格毫無優勢的縣級糧庫自然被農民和經紀人拋棄。在國家出臺最低收購政策后,由農發行和國家財政保證的資金和利潤就成為了縣級糧庫的救命稻草。
記者在山東德州武城縣看到,武城縣糧食局坐落在寬達40米的政府大道上,但和緊鄰的電力局、水利局嶄新的辦公樓比起來顯得破敗、寒酸。
而在山東寧津縣的糧庫門口,掛著的門牌已經斑駁不堪,“那里面早就已經沒有糧食了。”一位司機對記者說。
記者發現,不少山東縣級糧庫的境況和河北南皮縣類似。
糧站痛苦改制
在糧食系統工作了30年的邵文新還記得上世紀80年代后期的紅火情景,當時國家除了統一收購“公糧”外,還提倡議購議銷,鼓勵糧食部門自主經營創收,而南皮縣走在了全國的前列。“當時建了一批面粉廠、油脂廠等企業,整個縣糧食系統有1000多人。”邵文新說。
隨后,中國糧食體制經歷幾次改革,均以發展市場經濟、放開糧食經營、實行政企分開為目標,最徹底的一次發生在2004年,這可以稱為一次大規模的“國退民進”運動。
2004年改制之前,南皮縣有15個國有糧食購銷企業,通過這次改革只保留一個國有企業,其他都改制為民營性質,“國家退出之后,私營企業上去了,已經占據市場很大一部分,現在南皮縣成規模的私人糧食流通企業有三四十家。有的沒有糧食經營許可證也在經營,由于我們沒有足夠的監督查處力量,所以還很難杜絕。 ”
原來十幾個國有糧站有700多人,但現在,大多數人被解除勞動合同,“這里面分為幾種情況,年齡大的辦理內退,不夠歲數的支付一次性補償金后下崗自謀出路,現在僅有的那個國有糧庫只聘用了十幾個人。雖然‘減員增效’了,但成功的經營之道還沒有被探索出來。糧食局的工作也面臨著一個大的轉變,從原來管理經營下屬企業轉向依法管理全社會的糧食體系。”邵文新說,“這一輪國有糧站的改制還沒有結束,只完成了五六個,進一步的工作包括剩余糧站資產的拍賣、協議出讓、租賃等。”
山東武城縣則已經將所有下轄的10個糧站租賃給原有的糧食系統職工經營,“每年收幾萬元的租賃費。”一位李姓局長告訴記者。
國有糧庫被迫與外資“合作”
由于沒有國儲庫和省儲庫的有利身份,縣糧庫的經營舉步維艱。
“縣里保留的一個糧庫已經完全實行政企分開,自主經營、自負盈虧,從2004年改制之后,國家不再給縣級糧庫撥款,由于嚴重缺乏購糧資金,縣里的糧庫都已經空了,現在就是搞一些短期的周轉經營。”邵文新向記者介紹說,“并不是糧庫本身不愿意參與市場競爭,而是條件有限。國有糧食企業要想搞經營需要大量資金,托市收購是統購統還(托市購糧后按國家計劃再售出,回款還給國家),貸款沒有風險,而自主經營會有風險,所以申請農發行的貸款很困難,需要找企業擔保,而我們糧庫找不到合格的擔保人。”
因此,當去年一家叫做益海集團的外資糧商提出合作的要求,使用縣庫存貯玉米時,雙方一拍即合,“益海集團以55元/噸的價格支付管理存貯費用。”南皮糧庫現在為益海存儲著2500噸玉米,按照約定,今年8月份以前提貨。這給糧庫帶來的收入是13.75萬元。
也許正是中國糧食體制改革造成的縣級糧食系統的經營困境,給了益海集團這樣的外資糧商進入中國糧食市場機會。畢竟縣里的糧庫也要生存,只要有錢賺,就會有合作。
“我覺得國家政策應該統一,現在國家老想把糧價控制在一定程度,但是如果這些跨國糧商通過滲透我們的糧食經營企業、加工企業,掌握一定的糧源,那樣國家想控制是很困難的。現在益海已經滲透得很厲害,如果不是國家把糧價壓得這樣低,使得他們覺得風險太大,沒有進一步收購,否則肯定會把很多縣庫填滿。”邵文新介紹,國家控制玉米主要在東北,而在華北地區沒有玉米的托市收購任務,所以益海選擇在這里進行收購,“他們滲透的程度主要看市場價格,在國家強力控制下,他們搞了一段時間就不敢搞了。”
“他們的意圖一是看好中國糧食;二是國有糧企退出之后,他們希望能進入這個市場,因為一般民營企業沒有這么大的能力。而作為外資糧商,益海集團有雄厚的資金。” 邵文新說。
“益海已經和河北很多地方糧庫建立了這樣的合作關系。”一位益海工作人員對記者說。
不僅僅是河北。有關人士介紹,益海集團在山東已經建立了嘉祥、清運、武城三個倉庫。記者看到,在山東某縣的經濟開發區,“××益海糧油工貿有限公司”已經建成并投入使用。
中儲糧總公司總經理包克辛在接受媒體記者采訪時曾表示,“外資糧商掌握了中國植物油銷售的終端渠道,然后他們再建立或收購面粉廠、大米加工廠,用植物油的銷售渠道進入糧食消費市場,這就給我國糧食流通帶來極大風險。”包克辛說,目前世界四大糧商都來找中儲糧談。他們一方面建立糧食加工流通企業,一方面開始尋找糧源。中儲糧是中國最大的糧食儲備企業,是他們合作的首選對象。
包克辛提醒,“即使跨國糧商不與中儲糧合作,他們也能找到糧源。現在的地方糧食企業大都經過改制,很多變成了個人承包,很容易被他們收購,或者充當他們獲取糧源的工具。當前,一些地方政府缺乏警惕性,在招商引資中,普遍存在外資優于內資的思想。有的地方政府極易被他們利用,給他們提供各種便利條件,讓他們建立或并購糧食加工企業。”
“很明顯,如何平衡‘基層糧食系統的生存’與‘國家糧食安全’之間的關系,是目前決策層必須認真探討的問題。”一位糧食購銷領域的人士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