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魚飼料中添加油脂,這個問題目前大家的觀點并不統一,有些文章認為沒有必要額外添加油脂,也有些認為使用動物油脂效果要好于植物油脂。要弄清楚這個問題,需要弄清兩個方面的問題,一是魚飼料中脂肪的作用是什么,它是必需的么?二是哪些油脂符合我們的要求,可以在魚飼料中使用?
為此,筆者查閱了一些文獻資料,對魚飼料中油脂的作用和目前在飼料中添加油脂的情況進行了分析,并提出了一些自己的看法,和大家分享一下。
一、在魚飼料中添加油脂的作用
(一)、作為能量來源,供分解供能。
研究顯示,魚類對糖類的利用能力有限,其能量來源主要靠脂肪和蛋白質的分解供能來提供,這一點和畜禽類有較大區別。魚類可以利用飽和脂肪酸和糖類分解提供能量,當飼糧中這兩類能量物質的供能不足時,魚類可以分解蛋白質用于提供能量。所以,魚飼料中,適當提高脂肪的含量可以節約寶貴的蛋白質營養。
魚類對脂肪的需求量與魚的品種、魚類生長發育階段、生理狀態、環境條件、脂肪源、飼料中其它成分的種類、數量和比例等密切相關。暖水性魚類需求量有7%~8%就可以滿足需要,大多數海水主要養殖魚類對脂肪的最適需求量在8%~l6%之間,而冷水性魚類對脂肪的最適需求量可高達20%左右,而且提供給冷水魚的脂肪中高度不飽和脂肪酸的含量應比提供給暖水性魚類的要高。
魚類對脂肪的需要量還與飼料中其它營養物質的含量有關。對草食性、雜食性魚類而言,若飼料中含有較多的可消化糖類,則可減少對脂肪的需要量,而對肉食性魚類來說,飼料中粗蛋白愈高,則對脂肪的需要量愈低。
從這個角度而言,某些草食性和雜食性的淡水魚類,只要在原料中使用含有必需脂肪酸的原料,滿足了其對必需脂肪酸的需求后,的確可以不用再額外添加油脂,魚體通過分解糖類和蛋白質,也可以提供所需的能量。但從經濟角度而言,讓魚體通過分解蛋白質來獲得能量可能并不劃算。
(二)、補充必需脂肪酸,維持正常的生理狀態。
必需脂肪酸(essential fatty acids,EFA),是指一些不能由魚體自身合成的而只能由食物中提供以滿足其正常生長、發育及維持細胞組織功能所必需的高度不飽和脂肪酸。魚類是變溫動物,生存和生長所需要的必需脂肪酸因種類而異,總體說來,魚體自身一般不能合成n–3,n–6系列不飽和脂肪酸,因此α–亞麻酸(18:3n–3)、EPA(20:5n–3)、DHA(22:6n–3)等n–3系列的不飽和脂肪酸,和亞油酸(18:2n–6)、γ–亞麻酸(18:3n–6)、花生四烯酸(20:4n–6)等n–6系列不飽和脂肪酸被認為是魚類的必需脂肪酸。
1. 必需脂肪酸(EFA)的營養生理功能主要有以下幾方面:
(1)作為磷脂成分,參與磷脂合成
EFA在磷脂內的含量最高,并以磷脂的形式出現在線粒體和細胞膜中,對于維持細胞膜、線粒體膜等生物膜的正常結構和功能、維持體液輸送以及體內某些酶的活性都具有重要作用。EFA是魚蝦生長的限制性因素之一,只有穩定供給EFA才能保證魚蝦正常生長。
(2) EFA對類脂代謝特別是膽固醇的代謝具有重要作用
膽固醇必須與EFA結合后,才能在體內轉運,進行正常代謝。缺乏EFA會影響膽固醇的正常轉運和代謝,從而影響魚類正常的生長和發育。
(3)EFA是合成前列腺素的前體物質,具有多種生理功能和代謝功能
已證明,前列腺素主要由n-6系列EFA合成。
(4) EFA是魚類繁殖所必需的
研究表明,飼料中中C22 :6n–3含量對某些魚(如鯉魚)的卵子發育有明顯影響。
(5) EFA能維持皮膚和其他組織對水分的不通透性
必需脂肪酸不足,細胞對水的通透性增強,從而引起皮膚病變、造成機體一系列代謝過程的紊亂。目前必需脂肪酸調節其他組織膜通透性的作用機制還不是很清楚,但目前已經證明血腦屏障、胃腸道屏障等過程均與必需脂肪酸有關。
2. 魚類必需脂肪酸的研究
根據魚類對EFA的不同需求,千島新一(1985)把魚分為淡水魚型(虹鱒型和鯉魚型)、海水魚型和羅非魚型。
淡水魚類,如香魚、虹鱒、銀大麻哈魚、斑點叉尾回等,具有把亞麻酸(18:3n-3)轉變成為較長鏈的脂肪酸EPA和DHA的能力,故飼料中只要補充亞麻酸(18:3n-3)就能滿足它們對n-3 EFA的需求,而對n-6 EFA沒有要求;淡水魚類鯉魚、鰻鱺、馬蘇大麻哈魚等的必需脂肪酸是亞油酸(18:2n-6)和亞麻酸(18:3n-3),單獨使用任何一種效果都沒有兩者混合使用好。
很多海水性魚類,如真鯛、條紋石蟹、大菱鲆、大西洋鮭等,在飼料中必須添加EPA (20:5n-3)和DHA (22:6n-3)中的一種或兩者均需要添加,否則,魚的生長速度、飼料轉化率、生理功能的發揮都會受到不同程度的影響,并且發病率和死亡率將明顯增加。考慮到脂類營養的綜合性和平衡性,花生四烯酸(AA)也應該列為海水魚類的必需脂肪酸。
羅非魚型魚類,如尼羅羅非魚、齊氏羅非魚等只需要γ–亞麻酸(18:3n-6)就能滿足對脂肪酸的需要(NRC,1993)。
蝦蟹類飼料中除了需要添加EPA、DHA之類高不飽和脂肪酸外,還需要提供一定量的磷脂,才能保證其正常的生理需要。
下表(表1)是國內外一些學者對一些魚類的必需脂肪酸需要量的研究結果,供大家參考。
表1 部分魚類對必需脂肪酸的需要量
魚的種類
| α–亞麻酸(18:3n–3)
| 亞油酸
(18:2n–6)
| γ–亞麻酸(18:3n–6)
| EPA
(20:5n–3)
| DHA
(22:6n–3)
| 鯉魚型
| 鯉魚
| 1%
| 1%
| —
| —
| —
| 草魚
| 0.5~1%
| 1%
| —
| —
| —
| 青魚
| 1%
| 1%
| —
| —
| —
| 鰻鱺
| 0.5%
| 0.5%
| —
| —
| —
| 虹鱒型
| 虹鱒
| 1%
| —
| —
| —
| —
| 馬蘇大馬哈魚
| 1%
| —
| —
| —
| —
| 海水魚型
| 軍曹魚
| —
| —
| —
| 合計1.49%
| 真鯛幼魚
| —
| —
| —
| 1%
| 0.5%
| 金鯛親魚
| —
| —
| —
| 合計1.6%
| 大多數海水仔稚魚
| —
| —
| —
| 合計1~3%
| 羅非魚型
| 尼羅羅非魚
| —
| 0.5%
| —
| —
| —
| 濟利羅非魚
| —
| 1%
| —
| —
| —
|
注:1.“—”表示不需要或者不清楚。
二、可以使用的油脂有哪些?
在魚飼料中,使用什么油脂取決于魚的品種和對油脂的利用能力。淡水魚類具有利用亞麻酸或者亞油酸合成多不飽和脂肪酸的能力,對多數淡水魚類來說,在飼料中使用植物油脂就可以充分滿足其對必需脂肪酸的營養需要。多數海水魚類沒有利用亞麻酸或者亞油酸合成多不飽和脂肪酸的能力,因此對多數海水魚來說,飼料中的多不飽和脂肪酸是必需的,僅僅使用植物性油脂是無法滿足其營養需要的,必須在飼料中使用魚油才能滿足其對多不飽和脂肪酸的需要。
了解了魚的必需脂肪酸的營養需要量,我們還需要知道,目前市面上常見的油脂的必需脂肪酸含量一般是多少,再比較它們的價格,這樣我們就可以決定使用何種油脂,在飼料中添加多少,達到既滿足魚的必需脂肪酸需要,又能最大限度的節約飼料成本的目的。
下表(表2)是筆者查閱到的一些關于各種油脂的必需脂肪酸含量的資料,供大家參考。
表2 常見油脂中魚類必需脂肪酸的含量
油脂品種
| 亞油酸(%)
| α–亞麻酸(%)
| γ–亞麻酸(%)
| EPA
(%)
| DHA
(%)
| 數據來源
| 飼用魚油
| 0.6~2.7
| 0.2~2.5
| —
| 5.2~20
| 5.7~25.9
| 福建農業學報,2005,20(2):128~132
| 金槍魚油
| —
| —
| —
| 4.45
| 25.3
| 中國油脂,2006,6:90~93
| 食用大豆油
| 53~55
| 6.2~7.7
| 0.3~0.9
| —
| —
| 糧食與油脂,2006,8:46~48
| 食用菜籽油
| 16~19
| 7.5~9.5
| 1.18
| —
| —
| 糧食與油脂,2006,8:46~48
| 食用棉籽油
| 40~48
| —
| —
| —
| —
| 質譜學報,2005,2:90~93
| 食用花生油
| 35.7~35.9
| —
| —
| —
| —
| 糧食與油脂,2006,8:46~48
| 食用葵花油
| 60.5~62.5
| 0.1~0.4
| —
| —
| —
| 糧食與油脂,2006,8:46~48
| 食用玉米油
| 50.2~52.5
| 0.64~0.75
| 0.04~0.27
| —
| —
| 糧食與油脂,2006,8:46~48
| 食用茶籽油
| 9.68
| 0.15
| 0.04
| —
| —
| 糧食與油脂,2006,8:46~48
| 食用紅花籽油
| 79.93
| 0.15
| 0.04
| —
| —
| 糧食與油脂,2006,8:46~48
| 食用橄欖油
| 7.61
| 0.8
| —
| —
| —
| 糧食與油脂,2006,8:46~48
| 米糠油
| 34~41
| —
| —
| —
| —
| 河南工業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7,5:26~27
| 亞麻籽油
| 17.4
| 合計50%以上
| —
| —
| 飼料廣角,2007,5:38~41
| 豬油
| 11.79
| —
| —
| —
| 河北科技大學學報,2007,3:209~221
|
注: 1.“—”表示未見相關文章報道或者未測定。
2.對同一油種的必需脂肪酸含量有不同報道的,取低值或者只提出大致范圍。
需要注意的是,由于測定者采集的油樣和實際中我們在配方中使用的油脂可能有較大區別,例如食用油和飼用油的等級不同,毛油和精制油的區別,因此本表資料中列舉的各種油脂的必需脂肪酸含量,僅具參考價值。在具體的使用中,要結合自身使用的油脂的品質好壞和大料配方中其他原料的油脂含量情況,來決定油脂的使用方法。
三、配方中使用油脂需要注意的地方
1.不能在飼料中使用氧化酸敗嚴重的油脂。
在飼料中使用氧化酸敗嚴重的油脂,不僅起不到作為能量來源和補充必需脂肪酸的作用,而且氧化酸敗的油脂中由于氧化作用,生成了醛、酮類物質,這類物質具有異常氣味,降低飼料的品質。酸敗的脂肪酸直接在魚肉中沉積,可以使魚肉出現異味和異常顏色。同時,這類物質都有一定毒性,會造成魚體的內部器官,尤其是肝臟和頭腎出現損傷。例如淡水魚類的脂溶性痩背癥。另外,氧化酸敗的油脂具有比較強烈的破壞脂溶性維生素的能力,會間接造成維生素缺乏癥。
現在多數學者的研究認為,淡水魚類使用植物油脂的效果要好于動物油。有些學者的研究顯示,如果不能保證油脂的品質,使用動物油脂的效果甚至要優于使用植物油脂,因為動物油脂含不飽和脂肪酸少,氧化酸敗程度低,品質更穩定。
如果魚體已經由于添加酸敗脂肪出現各種病理性現象,例如鯉魚出現瘦背癥,可以通過在配方中改用新鮮油脂和增加VE的含量來緩解和治療。
2.在魚料配方中使用較多油脂時要注意添加促進油脂降解的添加劑,防止形成脂肪肝。
在飼料中使用較多油脂時,尤其是熔點高的動物油脂,如果超過魚類對脂肪的代謝能力,就會造成魚類腹脂增多,肝臟被脂肪浸潤,出現脂肪肝,進而造成魚體質下降,不耐應激。
在飼料中加入能夠促進脂肪分解代謝的添加劑可以一定程度上防止魚類脂肪肝的發生。研究表明,膽堿、蛋氨酸、甜菜堿、磷脂、肉堿、肌醇等都有促進魚類脂肪代謝的作用。
3.普通淡水魚飼料中添加動物性油脂和植物性油脂的混合油脂效果更好。
植物性油脂具有比較高含量的不飽和脂肪酸,可以滿足魚類對不飽和脂肪酸的需要,動物性油脂含有較多的飽和脂肪酸,可以提供給魚類作為能量來源,兩者在功能上具有互補性,理論上使用混合油脂的效果要好于單獨使用某種油脂。不過這方面的研究現在還不多,關于魚用飼料中各種油脂混合最佳比例的探討還沒有見到相關報道。
四、結語
總的來說,在魚飼料中使用油脂可以充分利用魚類對脂肪的消化特性,不失為一種改善飼料品質,提高經濟效益的好辦法,既可以充分滿足魚類對必需脂肪酸的需要,同時也可以起到節約蛋白資源的作用。但是在具體使用中,需要注意添加油脂的品質,另外需要根據魚的特性,提供相應的油脂。如果添加量比較高,還要注意在飼料中加入促進脂肪代謝的物質,幫助促進脂肪的代謝,防止脂肪肝。
由于水平所限,本文難免有紕漏之處,敬請讀者批評指正。如需轉載本文,請注明出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