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省將從今年起實施“工資倍增計劃”等三大計劃,建立健全企業職工工資正常增長機制。從2008年開始,全省職工工資每年遞增14%以上,到2012年比2000年工資水平翻兩番,讓職工享受到經濟發展的成果。
什么都漲,唯獨工資不見漲。發表于2007年底的社科院藍皮書指出,從1990年到2005年,我國勞動者報酬占GDP的比例從53.4%降低到41.4%,降低了12個百分點。為深受高物價之苦的民眾補上虧欠已久的工資增幅,正是廣東工資倍增計劃所要達成的基本目標。
沒有疑問,這一計劃將受到來自民眾的普遍歡迎,但這并不說明它不會面臨阻力。7月9日,經濟學家張維迎公開對漲工資的做法提出批評,認為“要求工資必須跟通貨膨脹上漲這一說法,可能導致工資和通貨膨脹的惡性循環”。這樣的反對意見既非第一次提出,也不是僅見于學界。早在今年3月份,國家統計局官員就曾表示,要防止務工收入過快上漲所導致的價格與工資的螺旋式上升,并將此作為緩解通脹壓力的對策之一。
盡管輿論當時就對相關官員的說法發出了噓聲,而且張維迎的批評將招致更猛烈的反批評也在意料之中,但是工資上漲可能推動通貨膨脹的觀點在理論上的確是成立的,甚至這一點在20世紀70年代西方經濟發展史上也得到了驗證。那么,工資倍增計劃是否該因此而停止呢?當然不是。理論不是用來捆綁手腳,而是要借以解決現實問題。張維迎們的說法值得重視,但這只是為了讓工資倍增計劃執行得更健康而已。
在我們的研究視野中,除了GDP、工資、物價之外,還應該有另外一些重要的因素,如利潤和稅收。當GDP大幅度增長的時候,民眾獲得的工資比重并未增長,那么經濟發展的成果到哪里去了呢?廣東省統計局的統計數據表明,2006年廣東職工年平均工資比上年增長9.4%,而稅收增幅卻高達34.45%。工資未能從GDP增長成果中獲得的部分,實際上由企業利潤和國家稅收分享了。
現在要想提高工資而不帶升物價,完全可以從降低利潤和稅收的思路上實現。在原材料普遍漲價的情況下,企業的利潤空間已經相當有限,那么不必再考慮降低利潤了。也只有不損害企業利益的工資增長計劃,才會被企業主心甘情愿地接受。靠減免稅收的辦法,完全可以實現漲工資而不連累物價的目標。在我國稅收增幅明顯,財政超收已成常態的局面下,以減稅來支持工資增長并最終增進民眾福祉,這是相當現實的選擇。
也就是說,廣東的工資倍增計劃如果與減稅同步實施,則張維迎所說的惡性循環完全可以避免。當然,政府對企業工資水平的調控,一手是具備強制執行力的最低工資,另一手是工資指導線,卻僅具指導意義。在減稅與工資倍增同步實行的情況下,減稅完全可以作為激勵手段來運用。對那些條件具備、工資到位的企業,給予完全的減稅獎勵,以此引導企業落實政府的工資倍增計劃。
工資倍增計劃要真正造福民眾,還應當厘清的是增與穩、增與減的關系。一個簡單的邏輯在于,只追求平均數的倍增并不難,因為放任某些壟斷行業大漲工資,就可以不費力氣地拉升平均工資。但真正需要工資倍增的,恰恰是那些收入較低的群體。而某些壟斷行業所需要的不是增,而是依法去穩定和控制他們的收入增長。只有這樣,遞增的數字才有實際意義,才意味著民眾真正分享了發展的成果。 |
版權聲明:本文內容來源互聯網,僅供畜牧人網友學習,文章及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果有侵犯到您的權利,請及時聯系我們刪除(010-82893169-8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