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磷脂(Lecithin)是廣泛存在于動植物體內的一種含磷酸的復合脂質。磷脂種類繁多,包括大豆卵磷脂、膽堿磷脂、肌醇磷脂、腦磷脂、固醇脂、糖脂和磷脂酸磷脂。磷脂的化學成分復雜,包括EFA、膽堿、肌醇和固醇的營養價值,因此具有多重營養作用。
1 磷脂的結構和性質
1.1 磷脂的結構
磷脂是由一分子甘油與兩分子脂肪酸、一個磷酸和一個氨基酸殘基所組成。根據磷脂分子中氮磷比分為3類:氮磷比為1時為一氨基磷脂(如卵磷脂、腦磷脂);氮磷比為2時為二氨基磷脂(如神經磷脂)、不含氮則為磷酸酯。磷脂的化學成分為磷、氮、膽堿、肌醇、固醇類、攜油物質和灰分等。不同原料磷脂的含量差異很大。
1.2 磷脂的性質
1.2.1物理性質
磷脂分子有磷酸根、氨基醇親水基團和碳氫鍵疏水基團,故磷脂可以起表面活性劑作用,成為很好的乳化劑和分散劑。磷脂分子中存在大量不飽和脂肪酸,很容易被空氣氧化,溫度的升高不僅加快氧化的發生,而且使顏色逐漸加深,但在油脂中卻比較穩定。磷脂的耐熱性能比較好,但超過150℃會逐漸分解。
1.2.2磷脂化學性質
1.2.2.1 加成作用
部分磷脂分子中含有不飽和脂肪酸,其中的不飽和鍵可以發生各種加成反應,如與乙醇或乙二醇生成加成產物,乳化性提高。不飽和脂肪酸還可與鹵素、氫鹵酸等進行加成,生產鹵代產物。相反,磷脂中的磷脂類和重金屬鹽類相作用生成加成化合物,破壞其乳化而出現沉淀。
1.2.2.2 水解作用
磷脂在酸性或堿性條件下,加熱或煮沸時可以發生完全水解,生成游離脂肪酸、甘油和肌醇等小分子產物。在特殊磷脂酶作用下,大豆磷脂可以發生部分水解,如蛇卵磷脂酶能專一作用于磷脂的不飽和脂肪酸酯鍵,使其分解。
1.2.2.3 抗氧化作用
精制磷脂中含有維生素E,具有抗氧化作用,用于生產飼料,可減少發霉的危險,延長保存期,并對飼料中的多不飽和脂肪酸有一定保護作用。
2 磷脂的生理作用
2.1 維持細胞功能的完整性
細胞的完整性決定于細胞膜的完整性,而細胞膜的主要成分就是磷脂。對于幼齡水產動物而言,生長發育需要的大量磷脂是其自身無法全部合成的,所以在幼齡動物飼料中添加外源性磷脂是必要的。
2.2 促進脂類的消化,影響脂類的轉運
卵磷脂參與脂肪的消化、吸收和轉運過程, 形成乳糜微粒和低密度的脂蛋白。肝臟是合成甘油三酯和脂蛋白的主要場所。正常情況下, 甘油三酯都以脂蛋白形式運轉到肝外組織利用, 如果肝臟中缺乏磷脂,則脂蛋白的合成或分泌發生障礙, 肝臟內大量甘油三酯積聚,超過肝臟的貯藏,便形成脂肪肝。磷脂中膽堿、肌醇、維生素B12、維生素E、亞油酸和一些未知生長因子均能促進脂肪的消化吸收, 消除肝臟中多余脂肪。魚類“營養性脂肪肝”是現代養殖業中出現的營養性疾病,嚴重影響魚的生長、肉質和抗病能力。發生脂肪肝綜合癥主要的生理原因是磷脂缺乏,因為在正常情況下肝臟是以載脂蛋白的形式不斷地向肝外轉運脂肪的,磷脂是合成載脂蛋白所必需的物質。如果肝內脂肪不能運出,充盈于肝細胞中,會導致肝細胞破壞, 結締組織增生,肝功能減退,引發脂肪肝病。據Meyer報道,飼喂大豆磷脂飼料,可增加載脂蛋白的脂肪運輸能力,減輕脂肪沉積,從而防治脂肪肝,保護肝臟。曹俊明等對草魚的研究表明,當飼料中添加5%的大豆磷脂時,52d后草魚肝臟、胰臟脂肪含量大幅度降低。
2.3 影響機體脂類及脂肪酸組成
在飼料中添加適量的大豆磷脂可提高動物屠宰率,降低腹脂和改善肉質。由于大豆磷脂含有一定量的不飽和脂肪酸,如廿碳五烯酸(EPA)和廿二碳六烯酸(DHA), 魚類采食后體脂內這些不飽和脂肪酸的含量會相應提高。邵鄰相等研究飼喂大豆磷脂的大鼠發現,大鼠血清中膽固醇、甘油三酯與極低密度脂蛋白含量顯著降低,說明大豆磷脂有降低血脂的作用。曹俊明用含5%磷脂的飼料喂草魚,52d后草魚肝臟、胰臟脂肪酸組成發生變化,EPA和DHA含量顯著升高。在其它魚類,如鯉、真鯛、高首鱘等體脂構成中也有類似效果,表明大豆磷脂對于提高水產品品質有促進作用。馮玉梅發現,大豆磷脂具有很好的乳化性和分散性,能將進入動物小腸內的脂肪進一步分散,增大脂肪與腸粘膜的接觸面積,增加吸收機會,從而提高脂肪的吸收和利用。
2.4 改善飼料特性
大豆磷脂具有優異的生理活性和表面活性作用,是一種天然、高效的營養添加劑。在飼料中添加大豆磷脂可起到乳化、潤濕、分散及表面活性作用,提高飼料能量、營養價值和飼料轉化率,降低飼料系數;改善飼料適口性,增加誘食作用;有助于動物對油脂和脂溶性維生素的消化吸收; 提高制粒的物理質量和產量;減少在擠壓成形時飼料損失和能量消耗;防止粉塵飛揚和飼料分級等。飼料中添加磷脂不僅能夠提高營養價值,而且在加工工藝上也有很重要的作用。
3 磷脂在水產動物營養中的應用
大量研究表明,磷脂能有效促進水產動物的生長,提高魚類存活率,促進甲殼類蛻殼,并且減少水產動物的畸形發生率。
3.1 提高存活率,促進生長
Kanazawa等研究發現,用添加5%大豆磷脂的精餌料喂養真鯛仔稚魚,試驗組在體重、體長、成活率方面均優于對照組;郭森的試驗表明,在尼羅羅非魚餌料中添加2%的改良大豆磷脂,試驗組比對照組的增重率提高43%、蛋白有效率提高31.3%、日增重提高66.1%、飼料系數降低31.4%。Poston等試驗結果表明,在大西洋鮭魚飼料中添加大豆磷脂和膽堿,試驗組的增重比對照組提高50%,添加4%或8%的大豆磷脂可明顯降低餌料系數。飼料中磷脂能促進甲殼動物對膽固醇的利用,提高甲殼動物的生長和成活率。Teshima等研究發現,飼料中添加磷脂(如大豆磷脂)能促進膽固醇在對蝦體內(尤其是從肝胰臟到淋巴)的代謝。日本Kanagana證明,飼喂1%大豆磷脂可以明顯提高日本對蝦的生長和成活率。Pascual研究表明,斑節對蝦飼料中添加大豆磷脂可以明顯提高對蝦生長速度和降低死亡率。汪留全等給河蟹幼體分別投喂2%和4%大豆磷脂時發現,增重率和成活率隨著磷脂添加水平的升高而提高,增重率分別為41.7%和45.04%,成活率分別為75.0%和73.33%。
3.2 對甲殼類動物脫殼的影響
磷脂對于甲殼類動物是很重要的脂類,它能將餌料中的脂質乳化,使脂質易消化吸收,此外,磷脂對細胞膜形成有促進作用。蝦在不同生長期對磷脂的需要量不同,幼蝦不能合成足夠的磷脂供生長和代謝需要,對磷脂的需要量較高。日本科學家指出,日糧中含0.5%~1%磷脂對幼蝦的生長和成活是必不可少的。Abramo等研究證明,在對蝦的餌料中需要添加卵磷脂以確保它在脫殼期間的生存。汪留全等試驗結果表明,磷脂含量為4%時,試驗河蟹幼體的脫殼率最高,為(1.6±0.3)%,其增重率也最高,為(45.04±14.17)%;由于河蟹的生長過程是伴隨著幼體的蛻皮或幼蟹的脫殼進行的,所以脫殼率高,其增重率也高。
3.3 降低魚類畸形發生率
日本金澤等報道,在真鯛、石鯛、比目魚、香魚等的魚苗養殖中,飼喂專門的輪蟲類生物飼料,結果發生畸形和憋死等現象,特別是香魚食用這種飼料后的畸形率(尤其是體側彎)高達8%~80%。Kanazawa等試驗發現,輪蟲類生物餌料中添加蛋黃磷脂或大豆磷脂,則香魚體側彎曲的發生率可減至5%以內。比利時水產研究所給日本對蝦幼體投喂添加磷脂膽堿的微粒飼料,添加量為3%時,對蝦的變態率為76%,顯著高于飼喂商品料的幼蝦(41%)和對照組幼蝦(48%)的變態率。
3.4 抗應激作用
Kelly等研究發現,在水溫為20℃時給條紋鱸、白鱸及雜種鱸投喂天然餌料(含EPA 和DHA)和配合餌料(不含磷脂)以比較其耐寒性;將水溫下降10℃后,投喂配合餌料組的死亡率為50%~90%,而投喂天然餌料的魚未發現死亡,這是由于天然餌料中不飽和脂肪酸的含量比配合餌料高13%,說明天然餌料中高含量的不飽和脂肪酸可以提高魚的耐寒性。Kanazawa研究發現,投喂大豆磷脂可提高真鯛幼魚和斑紋鰨對水溫、鹽度、低溶解氧及暴露在空氣中的耐受性,并提高幼苗的存活率。比利時水產養殖研究所發現,投喂含磷脂膽堿1.5%的飼料,日本對蝦的生長表現良好且抗應激;飼料中添加6.5%的脫脂大豆磷脂效果與之相似。
4 結語
近年來隨著人工養殖的大力發展,配合飼料也得到了大量的使用。與此同時,大量人工配合飼料的應用也同時引起了一定的負面作用,魚的肝膽綜合癥等營養疾病也日益成為人們關注的焦點。究其原因是由于不合理的飼料組成造成的。國內外研究發現,磷脂作為一種特殊的營養添加劑正日益成為人們關注的焦點,我國有大量的大豆資源,而磷脂在大豆加工中是副產品,價格低廉,用于飼料生產是一種經濟的選擇。但因為磷脂本身的一些特點(如不飽和脂肪酸易氧化、粘度相對較大、高溫下易被氧化等),在加工過程易變性且不能長久保存,嚴重制約了磷脂的應用。對于絕大多數水產動物而言,飼料中添加磷脂具有改善其生長、發育的作用。但有關磷脂作用機制的研究目前尚未取得較大進展,今后應該對不同種類的磷脂在體內的代謝作深入研究,從生理、生化甚至細胞、分子等較深層次上來研究磷脂的作用機理以及影響因素,從而指導磷脂在水產養殖及其它相關產業中得到更有效的應用。
|
版權聲明:本文內容來源互聯網,僅供畜牧人網友學習,文章及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果有侵犯到您的權利,請及時聯系我們刪除(010-82893169-80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