繼續加強監管,有效防控瘋牛病 從1985年4月英國發現第一例瘋牛病至今,瘋牛病的肆虐和蔓延,已經給許多國家造成了巨大的經濟損失。盡管近幾年在世界各國的共同努力下,全球瘋牛病的發病率約以50%的速率下降,但其蔓延的勢頭仍然未得到有效的遏制。瘋牛病的陰云仍籠罩于每個國家的上空,久久不肯散去,隨時都有可能導致一場重大的疫病風暴和社會危機。我國目前雖然尚未發生過瘋牛病,但瘋牛病的潛在威脅依然存在,畜牧生產的實際情況并不容我們過于樂觀。因此,我們必須要進一步采取措施,繼續加強監管,有效防范瘋牛病的發生,控制其蔓延。
1.繼續加強監管的必要性
1.1.瘋牛病的危害十分巨大
瘋牛病是牛的一種進行性、高致死性神經系統傳染病,可通過食物鏈傳給人和其它動物,其潛伏期長達4~6年,并且難以在動物活體上進行早期檢測。盡管瘋牛病的發病率很低,但病死率極高,發病后幾乎100%死亡,至今仍缺乏有效的治療方法。此外,由于瘋牛病的致病因子是一種具有抗蛋白酶作用的糖蛋白,對理化因子有著超強的抵抗力。所以,常用的醫學消毒程序、食品加工工藝(如烹調、巴氏滅菌法、冷凍、曝曬和腌漬)都不能使其滅活,也很難找到合適的藥物將其滅活或從體內清除。因此,瘋牛病的傳染性、危害性大大高于已知的各類微生物和寄生蟲所引發的疾病,實際上已成為繼艾滋病之后,比艾滋病更難制服的世界性的特殊傳染病。它的擴散和蔓延已引起世人的極大恐慌,被譽為“21世紀對人類最大的挑戰”。
1.2.瘋牛病對經濟的破壞力極強 正因為瘋牛病的傳染性、危害性極強,所以它對經濟具有近似“原子彈”般的破壞力。在短短十幾年間,瘋牛病在世界上迅猛蔓延,給英國和歐洲各國帶來嚴重危害,數百萬頭牛羊無法出售,各國政府不得不采取一系列安全措施,將其隔離和燒毀,造成巨大經濟損失。以瘋牛病最為嚴重的英國為例。自1986年至1995年,英國國內有15萬頭牛感染了瘋牛病。為此,英國政府將其國內的1100余萬頭牛,全部進行了屠宰和做衛生處理,其直接經濟損失高達300億美元。此外,瘋牛病對經濟的破壞力還表現在它不同于其它疫病,只需發生一例就足以對經濟產生致命性的破壞作用。這里僅以美國為例。美國是一個畜牧業發達的國家,僅牛肉業總產值估計就可以達到1750億美元,支撐了100多萬個企業、農場和飼養場。每年牛肉出口的貿易額約有32億美元,是支撐美國經濟成長的重要動力。但是,自從2003年12月23日在華盛頓州發現首例瘋牛病病例以來,包括中、日、韓等30多個國家和地區都對美國牛肉關上了大門。使美國僅在短短的6個月內,經濟損失就達到了30億美元,其養牛業和牛肉出口遭受了嚴重的沖擊。
1.3.瘋牛病的威脅并未真正離我們遠去 瘋牛病在英國發生后,為了防止瘋牛病的傳入,我國政府陸續發布法規和管理條例,并采取了一系列的監管措施,有效地防止了瘋牛病的入侵。2001年2月14日,農業部發布了《中國瘋牛病風險分析與評估》報告,指出我國沒有瘋牛病,也未發現與瘋牛病發病相關的病毒。同時該報告還認為,國內沒有瘋牛病疫情發生的基本要素。此外,近幾年在世界各國的共同努力下,全球瘋牛病的發病率約以50%的速率下降。這些信息很容易讓人們感到,似乎瘋牛病的威脅正在漸漸離我們遠去。然而2006年,日本、美國、加拿大、奧地利又相繼多次發生瘋牛病。就連動物疾病預防比較成功、獸醫管理體制非常完善的瑞典也發現了首例瘋牛病。而此前瑞典是歐盟唯一享有瘋牛病低風險特殊待遇的國家。這些事件都表明,盡管瘋牛病的發病率在持續下降,但它在世界上蔓延的勢頭仍然未得到有效的遏制,包括中國在內的很多國家依然存在著被瘋牛病侵襲的危險。
1.4.我國也有瘋牛病疫情發生的基本要素 農業部發布的《中國瘋牛病風險分析與評估》報告認為,瘋牛病主要傳染途徑是食物鏈,主要的原因是集約化飼養使用動物性飼料,如肉骨粉等。而在我國,牛羊主要是散養,所使用的飼料多是天然飼料。因此,國內沒有瘋牛病疫情發生的基本要素,缺乏必要的傳播途徑。這一結論無疑是較為客觀可信的。但是,我們同時還應該看到,進入21世紀以來,我國反芻動物生產進入了一個快速發展階段。尤其是奶牛業發展迅速,奶牛存欄數每年都在以超過20%的速度增長。奶業在農村經濟及整個國民經濟中的地位日益提高,已成為近幾年我國農村經濟的新亮點。隨著反芻動物生產的快速發展,其飼養方式不斷轉變,由散養逐步過渡到圈養、規模飼養,由原來以食草為主轉變為以食用配合飼料為主。在養殖過程中,配合飼料時需加入含蛋白、鈣、磷等較高的原料,這就使得肉骨粉的使用成為可能。加之目前我國動物源性飼料進口、生產和銷售不規范,牛羊飼養過程中違規使用肉骨粉等動物源性飼料的現象還較普遍,這無疑為瘋牛病的發生提供了傳播途徑,大大增加了瘋牛病疫情發生的風險。此外,瘋牛病還可以通過胚胎和精液傳播,而我國每年都從國外進口大量的精液和胚胎。并且在很多中小規模的養殖場,牛精液的使用、系譜的紀錄和病牛的屠宰處理非常混亂,這也大大增加了瘋牛病發生和傳播的幾率。
1.5.我國的畜禽疫病防控體系建設需與國際接軌 幾年來,歐洲各國因為瘋牛病,銷毀了大量牛肉。其它國家也均在最短的時間內“封殺”歐洲牛肉。但由于飲食習慣的影響,國際牛肉市場的需求量依然很大。我國沒有瘋牛病,也未發現與瘋牛病發病相關的病毒,因而中國牛肉的出口似乎有了很大的商機。然而,瘋牛病席卷歐洲導致的巨大的市場真空并沒有被我國安全的牛肉所填補,近幾年我國活牛及牛肉制品的出口是微乎其微。究其原因,除了我國肉牛生產商品化程度低,牛源不足以外,我國的牛肉質量和食品衛生管理體系達不到國際標準,管理措施不符合國際慣例,是另一重要原因。我國也是畜牧業大國,隨著反芻動物生產的快速發展,國內相關畜產品市場必將日漸飽和,那時開拓國際市場勢在必行,而且至關重要。今后要增加我國畜產品的出口,就必須提高我國畜產品的質量,在管理上和國際慣例接軌。因此,為了保障食品安全,畜禽疫病防控體系的建設必須要與國際接軌。通過畜禽疫病防控體系和其它安全管理制度與國際的接軌,力爭使我國的無規定疫病區得到國際承認,使進口國按照OIE的標準給予我國動物疫情區域化待遇,以為我國畜牧業的可持續發展準備必要的條件。
2.繼續加強監管的措施
2.1. 繼續加強法制建設
為了防止瘋牛病傳入我國,早在1990年6月1日農業部下發了《關于嚴防牛海綿狀腦病傳入我國的通知》(農檢疫發[1990]8號)。此后,又先后發布了《關于禁止使用反芻動物源性飼料飼喂反芻動物的通知》(農飼綜[1992]36號)、《關于加強對進口飼用油脂和動物性飼料經營和使用管理的通知》(農牧發[1999]14號)和《關于加強肉骨粉等動物性飼料產品管理的通知》(農牧發[2000]21號)等文件,對動物源性飼料產品的生產、銷售和使用的監督檢查確立了法律依據。但目前我國牛羊養殖過程中,牲畜的個體識別標識和防疫檔案管理十分混亂,對病畜的處理也十分隨意。在牛羊的屠宰過程中,產品及廢棄物的檢驗、分類及銷售等方面的管理尚存在較大欠缺。因此,亟待建立和完善一系列與養殖和屠宰相關的安全管理法規條例。
2.2.制定完善檢測標準 2004年公布的“動物源性飼料產品安全衛生管理辦法”是我國動物源性飼料管理的基本法則。對飼料的生產管理、經營、使用和監督檢查等各個環節作了詳細的規定。辦法中明確要求禁止在反芻動物飼料中使用動物源性飼料產品(乳及乳制品除外)。但是,我國目前還沒有出臺動物源性成分的檢測標準和辦法。僅有的一部關于牛、羊源性成分的檢測標準是由出入境檢驗檢疫系統制定的行業標準,該標準已經相對落后,檢測結果的靈敏度相對較低。對飼料產品中的動物源性成分特別是反芻動物源性成分進行監督檢查時缺乏可靠的依據,對各種摻假行為無法做出科學的判斷,大大影響了監督檢測的法律效力。急需針對飼料中的動物源性成分,建立幾種不同的有科學依據的、更為先進的檢測方法,這也是關系到飼料安全的重要基礎。因此,各級政府相關職能部門在立項的方向、支持方向上,以及科研單位和企業必須調整研究方向,加大基礎理論和檢測技術的研究,建立健全飼料質量標準和檢測標準,為質量監督工作提供強有力的技術支持。
2.3.完善檢驗監測體系 為防范動物疫情發生,我國投入資金40多億元,建立了一套包括中央、省、地、縣四級網絡的動物疫病防治檢驗監測體系。但目前該體系存在著明顯的不足。許多基層管理部門的監測機構不健全,監測職責不明確,缺少專門的工作人員和運行的經費,缺少檢驗的設備和手段,檢驗人員的技術還很落后。這無疑大大削弱了我國瘋牛病監督檢測的執法力度。因此,必須進一步加強檢驗監測體系的建設。針對飼料生產、畜群管理、屠宰過程設立不同的監督檢測機構,明確職責,協調管理。同時,可充分利用現有資源,將大專院校、科研單位、獸醫門診、海關進出境檢疫等單位或部門逐步納入到動物疫情檢驗監測系統之中,有效擴大其規模,增加其運作能力。增加設備和運行經費的投入,改善檢驗條件,保證監督和檢測的高效性和可靠性。
2.4.規范信息管理 1997年為應對瘋牛病問題,保持消費者對牛肉的信心,歐盟開始建立牛肉信息可追蹤系統,此后又推廣到了其它食品的生產,形成了食品信息可追蹤系統。目前,繼歐盟以后,日本、美國、澳大利亞、新西蘭等國都在大力推廣該系統的使用。食品信息可追蹤系統是一個保證食品市場各個階段的信息流的連續性的保障體系,該系統對飼料、家畜、食品及與食品、飼料制造相關的物品從生產到銷售的各個階段的主體作了規定,以保證可以確認以上的各種提供物的來源與方向,以便能夠在各個環節追蹤檢查產品,有利于監測任何對人類健康和環境的不利影響。國外的經驗表明,食品信息可追蹤系統的發展作為食品質量安全風險管理以及克服消費者信息不足的重要手段,已經顯示出巨大的有效性。目前我國的食品信息可追蹤系統的建設尚處于起步階段,各環節還存在著很多漏洞,如飼料標簽不規范,畜禽個體標識和疫病檔案管理混亂,動物屠宰加工不規范等。同時,各環節信息檔案也缺少統一的管理平臺,信息流的連續性午飯保證。食品信息可追蹤系統的不完善,使貿易中的動物及相關產品的信息難以識別和追蹤,增大了瘋牛病監管的難度。因此,必須加大投入,建立信息管理平臺,規范信息管理,完善相關的食品信息可追蹤系統。
2.5.加強培訓與交流 當前我國畜牧業生產相對落后,行業管理人員和從業人員的整體素質較低,法制觀念較差,對瘋牛病的危害和特性認識不足。因此,必須要加強相關人員的培訓工作。應結合當前工作實際,著重加強《飼料和飼料添加劑管理條例》、《動物源性飼料產品安全衛生管理辦法》等法律、法規和防范瘋牛病相關知識的宣傳,讓廣大群眾了解瘋牛病與反芻動物飼料的關系,讓飼料生產企業、養殖戶、屠宰廠、畜產品加工企業清楚在生產過程中防范瘋牛病中職責和義務,增強全社會的質量安全意識。應加強檢驗機構技術人員的培訓,使他們掌握反芻動物成分的最新檢測方法,確保肉骨粉檢測的靈敏性和準確性。同時,在加強國內基礎研究的同時,還應加強國際交流。歐洲、日本、加拿大、美國等國家和地區在瘋牛病的宣傳、防范、檢測等方面投入了大量物力、人力和財力,做了大量工作,并取得了很多經驗。我國可以借鑒他們的先進經驗和做法,以確保畜禽疫病防控體系的迅速完善,有效防范瘋牛病的入侵。
3.結語 瘋牛病對社會安全的危害和經濟的破壞十分強大。就目前國際瘋牛病的發展情況和本國國情來看,我國發生瘋牛病的危險依然存在。一旦只要有一例瘋牛病發生,都會給整個社會造成巨大的恐慌和危害,對畜牧業也會造成致命性的打擊。因此,我們只有依靠科技進步和全社會的共同協作,繼續加強法制建設,不斷制定和完善檢測標準,不斷完善檢驗監測體系,不斷規范食品信息管理,不斷加強人員培訓與經驗交流,才能有效防范瘋牛病的發生和蔓延,我國的社會安全和經濟建設才能得到更好的保障。總之,為保證我國國民的健康安全和畜牧業的可持續發展,仍需繼續加強對瘋牛病的監管,仍需不斷完善我國的畜禽疫病防控體系。瘋牛病防控工作不可有一絲懈怠。
作者簡介:趙勝軍(1975~),男,內蒙古通遼人,博士,任教于武漢工業學院飼料科學系,碩士研究生導師,主要從事動物營養與飼料方面的研究。
[ 本帖最后由 蒙古詩人 于 2008-6-29 23:28 編輯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