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民大學農業與農村發展學院教授張利庠認為,奶業的情況和生豬市場非常相似,生豬市場價格出現上漲,奶業市場的價格肯定也會出現波動,但在短期內畜牧產品價格不會回落。
據中新社6月12日報道,乳品企業所面臨的這些問題,凸現中國奶業已發展到由傳統奶業向現代奶業轉型的關鍵時期。中國奶業協會常務副理事長兼秘書長魏克佳認為這其中有三個深層次的問題需要處理好:
第一,中國奶牛養殖的整體水平與國外差距比較大。截至2007年底,中國共有1,470萬頭奶牛,其中70%屬奶農散養。奶業養殖呈現“小、散、低”特點,即規模小、分散化、飼養管理水平低。全國有200多萬戶奶農,平均每戶飼養規模僅為7頭。
第二,牛群質量水平與國外發達國家相比有較大差距。中國平均奶牛單產為4,500kg每年,而世界奶牛平均單產為每年6,000kg,在歐美等發達國家這一數字達8,000-9,000kg。
第三,奶農與乳品加工企業之間沒有形成緊密的利益聯結機制。當奶源多的時候,企業就開始壓價,甚至限收;而當奶源不足的時候,就會出現搶奶源的現象,這也導致奶源的質量得不到保障。
要解決這些問題,就必須提高民族奶業競爭力,建設現代奶業,促進奶業向“規模化、集約化、標準化、產業一體化”方向發展。
1998年至今,10年間中國奶業可以用“持續快速發展”來概括。2007年9月出臺的《國務院關于促進奶業持續健康發展的意見》為奶業發展提供了良好的政策環境,加之中國奶業在過去10年間所積累的奶牛群體、奶牛加工企業等良好基礎,中國奶業市場的發展蘊含著巨大潛力。
雖然確實有結構性因素的影響,北京大學中國經濟研究中心教授盧鋒認為2007年以來持續發展的通脹主要原因應來自經濟總量失衡,源自一段時期以來總需求增長相對潛在總供給能力增長過快并伴隨貨幣發行過多。
2007年通脹初起階段伴隨豬肉由于供求周期疊加藍耳病疫情沖擊超常飆升,近來通脹走高又伴隨糧食和其他商品如牛奶價格呈現上漲壓力,可見現實宏觀通脹壓力沒有一次是所有商品和勞務價格整齊劃一上漲,宏觀總量失衡在現實生活中通常會與特定產品供求失衡相互交織糾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