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河南的肉雞經紀人晉宏輝都要忙活著把河南的肉雞收購上來送到距離河南100公里之外的安徽省宿州市符離集鎮。
記者:“你從哪兒來的?”
河南肉雞經紀人 晉宏輝:“從河南。”
記者:“這一車拉了多少雞呀?”
河南肉雞經紀人 晉宏輝:“3500只左右吧。”
記者:“一斤多少錢?”
河南肉雞經紀人 晉宏輝:“4元錢?!?br />
像晉宏輝這樣把肉雞從外省拉倒符離集鎮的經紀人有30個,每天拉過來的毛雞是用來做燒雞用的??刹⒉皇鞘裁礃与u都能做燒雞,要往符離集鎮的燒雞廠拉毛雞,要達到一定的標準。
燒雞加工廠 經理 劉勇:“因為太小的雞消費者在購買的時候,雞太小了,感覺沒有肉,太大了哎喲這個雞太大了,從經濟這個觀念來說,他覺得太貴,一個是吃不完,一個太貴,它有點浪費,是這樣的,所以我們在收購的時候定的2斤到3斤的這個收購標準,這個量。”
現在,符離集鎮的燒雞廠有29家,每天需要的麻雞就要5萬只,這么紅火的產業,幾年前也曾經面臨著危機。
符離集燒雞,是宿州市符離集鎮有名的特產,選用當地的麻雞做原料制作,已經有80多年的歷史。但是,這樣的東西似乎并不怎么占據市場的主流。
安徽省宿州市符離集鎮黨委書記 胡永軍:“以前就是傳統作坊式的,就是一家一戶,傳統的食品,傳統的技術,一家一戶生產經營,很松散,各顧各自主經營?!?br />
劉新民從上世紀70年代就開始做燒雞了,對于燒雞的傳統制作方法,他還是記憶猶新。
燒雞加工戶 劉新民:“那時候的條件不行,那時候連鼓風機都沒有,那時候都是用風箱你知道嗎,拉那個風箱。”
當時,只要自己能在家里支個灶臺做燒雞,就自封名號為燒雞廠,可有了響亮的名號,燒雞的銷售卻很困難。劉新民是當地最早做燒雞的農戶之一,說起過去做燒雞生意的情景,他還記憶猶新。
燒雞加工戶 劉新民:“這個做燒雞麻煩,本來我也沒有人手,家里沒有人手去做,這幾個廠都是上門去推銷。”
既要自己做,又要自己賣,有雞就干,沒雞就算,這就是當時燒雞制作戶的狀態。不僅各個環節都不專業,燒雞加工方式也都不一樣。市場上逐漸的對這種散亂的制作方式有了懷疑。
燒雞加工戶 劉新民:“這個小作坊的雖然說作坊是好,他們就是說燒煤炭的,總的來說那個東西還是有污染的,總的來說還是不好的。那個柴火灰呀,什么的,那個鍋臺那么多灰。”
2002年,一些關于燒雞食品不衛生的說法傳了出來,燒雞的銷售很快就受到了影響。當地政府為了改變現狀,在符離集鎮建立了一個燒雞工業園區,吸引有資本擴大規模的加工戶進入工業園。工業園的建成可謂是幾家歡喜幾家愁。燒雞加工廠已經有了自己的廠房和生產流水線。過去一個加工戶一年只能加工1萬只毛雞,現在三天就能達到,像劉新民這樣的小加工戶自然被淘汰了下來。
就在他尋找新出路的時候,燒雞原材料供應的缺口卻越來越大,貨源不夠讓加工廠很頭疼。這讓劉新民有了做毛雞經紀人的想法。
燒雞加工戶 劉新民:“客戶就是十來年的老客戶,到那個地方,他們也生產的這些成批的這樣的,就養雞的規范非常好?!?br />
有了專業的燒雞廠,收毛雞就不能像以前一樣,想怎么收就怎么收了。因為燒雞加工有了流水生產線,主要銷售渠道也從原來的零散銷售變成了超市銷售,對毛雞的收購就有了標準。
劉新民并沒有盲目的進燒雞,而是先到燒雞廠打聽需要什么養的雞,然后利用自己原來做燒雞時候的資源,按照市場價把毛雞從養殖場拉到加工廠。
燒雞加工戶 劉新民:“自己弄的,這幾年了,這就四五年的籠子了,總共是300套籠子,這兩車籠,都堆這個地方呢?!?br />
記者:“一年40萬只雞這點籠就夠呀?”
燒雞加工戶 劉新民:“不夠,那邊還有,這邊還有,今天你們來這個地方,是小部分,來巧了,昨天通知我,籠子在那邊呢?!?br />
記者:“你都從哪兒拉雞呀?”
燒雞加工戶 劉新民:“從山東,從濟寧,兗州,就是山東的善縣,河南的滑縣這些地方?!?br />
劉新民按照市場價銷售毛雞,一年能銷售40多萬只毛雞,賺到10多萬元錢,比過去做燒雞的時候還能多賺3萬多元錢。當時,有80%沒能進入工業園的燒雞戶都轉變成了經紀人。
2005年,養殖戶湯昌武聽說專門加工燒雞用的麻雞在市場上很緊俏,就把自己的養殖品種換成了麻雞。可當他把養大了的麻雞拿到加工廠銷售的時候,卻遭到了拒絕。
麻雞養殖戶 湯昌武:“它根本就不要這個雞,我這個雞喂得大,達到3斤多,不能做,就是不能,這個燒雞,對這個雞不管事?!?br />
湯昌武養的麻雞就是專門用來做燒雞的,可過去做燒雞的時候對雞的大小并沒有特定的要求。他根本不知道加工廠需要的麻雞還有標準。當雞要出售的時候自然被拒之門外。
而劉勇的加工廠也正在為麻雞的貨源而撓頭。雖然這筆生意沒做成,卻讓劉勇有了一個想法,不如就和這些麻雞養殖戶簽個合同,讓他們按照合同的規定的標準養雞。
燒雞加工場經理 劉勇:“我們確實需要這樣的一個養殖戶,為什么,因為我們當時這個,整個的市場上的毛雞供應已經滿足不了我們的一個市場需求?!?br />
沒過幾天,劉勇來反而主動找到了湯昌武,兩個人一拍即合,湯昌武按照合同的規定,控制雞的飼料量,把麻雞養到70天左右,重量達到2斤到3斤之間的時候就直接拉倒燒雞廠去賣。
麻雞養殖戶 湯昌武:“就是規定在70天,70天不低于70天,必須得達到2斤以上,過3斤廠里拒收。”
湯昌武的麻雞銷路就不用愁了,而劉勇的燒雞廠也用這種簽合同的方式拉攏了40多戶麻雞養殖戶給他提供貨源,一年當中,能夠保證供應麻雞50萬只。
其他的加工廠看到劉勇的這種做法能給自己帶來固定的貨源,也都開始養殖戶簽合同,而其他的農戶們看到養麻雞賺錢,也開始養殖麻雞。
麻雞養殖戶 吳節民:“它這個雞就是喂那么些天,吃那么些料就賣那么些斤數,這就是穩當的很。”
記者:“看中養這個穩當?”
麻雞養殖戶 吳節民:“穩當,無論賺多少,它不會折的,這個好。”
到2007年,符離集鎮已經有3000個麻雞養殖戶專門給燒雞產業提供原材料,每年的麻雞產量達到了1300萬只,整個燒雞產業的年產值達到了2.2億元。 |
版權聲明:本文內容來源互聯網,僅供畜牧人網友學習,文章及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果有侵犯到您的權利,請及時聯系我們刪除(010-82893169-8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