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utton id="imseu"></button>
  • <rt id="imseu"></rt>
    <li id="imseu"><source id="imseu"></source></li>
  • <button id="imseu"><input id="imseu"></input></button>
    <table id="imseu"></table>
  • <strike id="imseu"></strike>
    查看: 1743|回復: 0
    打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讀透這篇文章--掌握自己的人生

    [復制鏈接]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發表于 2008-6-18 09:04:28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size=5][color=blue]我們所作的業,或是說行動或行為,都深深影響每一個人往后的命運。我們的生命是好是壞?我們的生命是高是低?絕對跟我們的業力有關。所謂業力,就是我們的行為和我們的語言。我們的身體做出怎樣一個行為來,我們的嘴巴講出怎樣一句話來,都會影響我們的命運,影響我們的生命。這種行為的法則就是業力法則。
    我們講的話,如果是充滿了愛心與慈悲,充滿了關懷與溫馨,別人就會感到無比溫暖;相反的,如果我們老是喜歡講一些傷害別人的話,或是尖酸刻薄的話,我們周圍的磁場一定會變得很糟糕,自然就會感受到那種不和諧的氣氛。根據牛頓運動定律,一個作用力出去了,必定會有相等的反作用力回來。這代表什么?我們每一瞬的起心動念、一句話、一個行為,都會帶一些什么回來。如果我們希望別人好、對別人有愛心,這慈善的念頭一出去,一定會有相對的溫暖回流。所以,反作用力好壞的關鍵,在于自己所拋出去的業力或行為力的性質是好是壞。善業,會有相等善的力量回饋;反之,惡業也必然有同樣的反作用力回來.
    切記!作用力是因,反作用力是果,作用力與反作用力是成正比的。這個世界永遠不會存在這么一種定律:你發出去的力量突然消失得無影無蹤!世間上任何一個事物,即使是不好的事,也是依緣而生起的,都值得我們去思維、反省。
    我們每一個人要為自己的身、口、意三業負責任,如果你一向都是善良的,不說傷害別人的話和行為,在緣起的法則之下,自然后面的結果一定是好的,因為前面的因緣都很好,反之也是如此。我們這輩子是不是要過得有意義、有價值,完全掌握在自己的手中。
    以生命管理的觀點來看,應該相信三世說,就算不信宗教的人,相信它也沒壞處。因為,抱著姑且相信三世因果說法的人,就能心懷因果報應的戒慎恐懼之心,努力行善去惡,也許就可得到現世善報,或可能在死后得善報,甚至可能還有三世得善報的呢!就算現世尚未得善報,能夠心安理得的過生活,其實也就是一種現世的善報,因為你的生活過得比別人自在、安祥,這是忙碌社會中的現代人多么夢寐以求的事啊!
    有智慧選擇自己人生道路的人,都應該認真思維一下能對今生來世有究竟利益的生存之道是什么?雖然我們沒有辦法讓我們的生命延長,但是卻可以豐富我們的生命。相信對大多數的人來說,都希望有一個幸福快樂的人生,既然如此,我們何不從佛法當中去借助它的智慧呢?能夠做自己的主人,才是真正快樂的人。藉由佛法,讓我們每一個人都能認清生命的本質,掌握自己的生命。
    [/color][/size]
    [size=5][color=blue]
    ◎人人存善念,并能日行一善,則個人、家庭、社會一定安樂祥和。
    ◎這世上,有時笑笑人家,有時給別人笑笑自己,放輕松,給自己快樂,也給別人快樂。
    ◎同學丟一一張紙屑—那是制造惡業;我們撿起一張紙屑—這是累積善業。
    ◎隱惡揚善的意思就是:人家的缺點—我們盡量不說;人家的優點—我們盡量去說。
    ◎人生最大的福氣就是沒有遇到災禍,而人生最大的災禍就是強求福氣。
    ◎微笑,是世界共通的語言;和睦,是待人接物的根本。
    ◎愛是感情的基礎、是奉獻的美德,奉獻我們的愛心與關懷,使社會更美好。見他人善,當如己善,必助成之;視他人物,當如己物,必愛護之。
    ◎恐龍早就在地球上絕跡了,而蟑螂卻還在地上爬。我們遇到艱困的環境,要有蟑螂的精神。
    ◎那些說‘明天會更好’的人永遠‘明天才會好’,所以找們要說‘今天就會好’—從現在起就要對人好。
    ◎見他人善,當如己善,必助成之;視他人物,當如己物,必愛護之。
    ◎大丈夫處事,論是非,不論禍幅;真君子立言,貴平正,不貴利害。
    ◎占別人的便宜,就是我們惹禍的開始。
    ◎安莫安于知足;危莫危于多言;樂莫樂于好善;苦莫苦于多貪。
    ◎當我們感到痛苦時,想一想還有人比我們更痛苦;當我們感到快樂時,想一想還有人正在受苦,我們要把快樂的心轉成幫助別人的心。
    ◎樂觀的人只顧著笑,而忘了怨;悲觀的人只顧著怨,而忘了笑。
    ◎為他人盡力,即為自己盡力;不幫助他人的人,不能得到別人的幫助。
    ◎古人云:‘積愛成福,積怨成禍。’
    ◎樂觀者看到條條都是康莊大道,悲觀者看到條條都是此路不通。
    ◎含蓄是一種美,也是對他人的一種尊重。
    ◎對已經改過、懺悔的人,我們不能再給予第二次責難。
    ◎無聊的時候,最好到戶外走一走,最糟糕的是一直看電視。
    ◎只說我們的優點而不說缺點的是朋友。
    ◎不知道自己缺點的人,一輩子都不會想要改善。
    ◎漂亮的臉孔是給別人看的,而有智慧的頭腦才是給自己利用的。
    ◎明教在光明山頂被六大派圍攻,張無忌為了調停武林紛爭,拯救明教,他稅:‘不管他們如何辱罵我,打我、傷我,我一定要忍耐到底。’我們要學習張無忌這種精神。
    ◎我們不小心跌倒時,不要急著爬起來,既然已經摔倒了,就在原地享受一下摔倒的滋味。
    ◎在外面與朋友嬉游的時候,不要忘記家中孤獨的老人。
    ◎所有的成功,都彌補不了家庭的失敗。
    ◎人的智慧并非來自研究偉大的學說,而是來自對平凡事物的觀察。
    ◎真正止滅欲望后,生死束縛解開,隨之而來的才是真正的平和。
    ◎進化了的人是非常溫和的靈魂。
    ◎學著愛每一個自己,當你接納他們時,你也正在把它們并入你的大我。
    ◎執著我們視為可愛可喜的事物,即是種下苦因,因為沒有任何事情能維持究竟的永恒。
    ◎心,常想要抗拒改變、抗拒無常。
    ◎一個不快樂的人一定會追求欲望。
    ◎欲望是不快樂的頭腦追求快樂的方式。
    ◎感官世界的本質是苦,當我們期望它滿足我們時,只能從這里得到痛苦。
    ◎愛是以一種自然的禮物狀態,自然來到,它是生滅相續,一執著,愛就死了。
    ◎修行者應該感謝有情眾生給我們無窮的機會來修行菩提心及培養功德,若是沒有眾生,菩薩就不能成佛。
    ◎試著放松身心,嘗試不受不相干的事情煩擾,讓它們隨來隨去。
    ◎他侮辱我們或困擾我們,除非我們自己允許。
    ◎人想很快到不退轉地,應以恭敬心,執持稱佛名號。
    ◎走路時,每跨一步,就如同把腳帶到地面,我們要把快樂、祥和、寧靜帶到地面。
    ◎如果我們能踩著快樂祥和的腳步,地球就成為凈土。
    ◎深刻觀生命,能知一切事;不受諸事縛,能離一切欲;生命得相悅,此是真獨居。
    ◎善境、逆境,常常就是陶鑄圣賢的溫床。
    ◎有煩惱一定沒有慈悲,有煩惱的慈悲不是究竟的慈悲,是有污染的慈悲。
    ◎承擔,就是修行。
    ◎我們為了控制執著,必須觀照好感覺的大門。
    ◎我們要與苦難一體。
    ◎安靜的心是最高的品質,它是沒有分界的,是完整的、純潔無染的。它就是全神貫注、覺察力、愛和最高的智慧。
    ◎生活如果能無我,生活的本身便是愛與美。
    ◎由于助人而受親愛,由于柔和而有魅力,由于溫和而為人所偏愛,由于有一切德而受尊重。
    ◎我們修行越久,需求越少:需求少,愛才會增長,我們不能去愛一個我們需要的東西。除非,我們彎下身來承擔自己生活的苦難,否則我們無法明白自己的生命是什么。
    ◎世界上有兩種人可以得到快樂和幸福:一是修善不造罪的人,一是造罪知道懺悔的人。
    ◎過去的事已經過去,從現在起如何自新,才真正要緊。
    ◎我們行善安心,才真正要緊。
    ◎安莫安于知足;危莫危于多言;樂莫樂于好善;苦莫苦于多貪。
    ◎當我們感到痛苦時,想一想還有人比我們更痛苦;當我們感到快樂時,想一想還有人正在受苦,我們要把快樂的心轉成幫助別人的心。
    ◎樂觀的人只顧著笑,而忘了怨;悲觀的人只顧著怨,而忘了笑。
    ◎為他人盡力,即為自己盡力;不幫助他人的人,不能得到別人的幫助。
    ◎古人云:‘積愛成福,積怨成禍。’◎樂觀者看到條條都是康莊大道,悲觀者看到條條都是此路不通。
    ◎含蓄是一種美,也是對他人的一種尊重。
    ◎對已經改過、懺悔的人,我們不能再給予第二次責難。
    ◎無聊的時候,最好到戶外走一走,最糟糕的是一直看電視。
    ◎只說我們的優點而不說缺點的是朋友。
    ◎不知道自己缺點的人,一輩子都不會想要改善。
    ◎漂亮的臉孔是給別人看的,而有智慧的頭腦才是給自己利用的。
    ◎明教在光明山頂被六大派圍攻,張無忌為了調停武林紛爭,拯救明教,他稅:‘不管他們如何辱罵我,打我、傷我,我一定要忍耐到底。’我們要學習張無忌這種精神。
    ◎我們不小心跌倒時,不要急著爬起來,既然已經摔倒了,就在原地享受一下摔倒的滋味。
    ◎在外面與朋友嬉游的時候,不要忘記家中孤獨的老人。
    ◎所有的成功,都彌補不了家庭的失敗。
    ◎人的智慧并非來自研究偉大的學說,而是來自對平凡事物的觀察。
    ◎真正止滅欲望后,生死束縛解開,隨之而來的才是真正的平和。
    ◎進化了的人是非常溫和的靈魂。
    ◎學著愛每一個自己,當你接納他們時,你也正在把它們并入你的大我。
    ◎執著我們視為可愛可喜的事物,即是種下苦因,因為沒有任何事情能維持究竟的永恒。
    ◎心,常想要抗拒改變、抗拒無常。
    ◎一個不快樂的人一定會追求欲望。
    ◎欲望是不快樂的頭腦追求快樂的方式。
    ◎感官世界的本質是苦,當我們期望它滿足我們時,只能從這里得到痛苦。
    ◎愛是以一種自然的禮物狀態,自然來到,它是生滅相續,一執著,愛就死了。
    ◎修行者應該感謝有情眾生給我們無窮的機會來修行菩提心及培養功德,若是沒有眾生,菩薩就不能成佛。
    ◎試著放松身心,嘗試不受不相干的事情煩擾,讓它們隨來隨去。
    ◎他侮辱我們或困擾我們,除非我們自己允許。
    ◎人想很快到不退轉地,應以恭敬心,執持稱佛名號。
    ◎走路時,每跨一步,就如同把腳帶到地面,我們要把快樂、祥和、寧靜帶到地面。
    ◎如果我們能踩著快樂祥和的腳步,地球就成為凈土。
    ◎深刻觀生命,能知一切事;不受諸事縛,能離一切欲;生命得相悅,此是真獨居。
    ◎善境、逆境,常常就是陶鑄圣賢的溫床。
    ◎有煩惱一定沒有慈悲,有煩惱的慈悲不是究竟的慈悲,是有污染的慈悲。
    ◎承擔,就是修行。
    ◎我們為了控制執著,必須觀照好感覺的大門。
    ◎我們要與苦難一體。
    ◎安靜的心是最高的品質,它是沒有分界的,是完整的、純潔無染的。它就是全神貫注、覺察力、愛和最高的智慧
    ◎生活如果能無我,生活的本身便是愛與美。
    ◎由于助人而受親愛,由于柔和而有魅力,由于溫和而為人所偏愛,由于有一切德而受尊重。
    ◎我們修行越久,需求越少:需求少,愛才會增長,我們不能去愛一個我們需要的東西。除非,我們彎下身來承擔自己生活的苦難,否則我們無法明白自己的生命是什么。
    ◎世界上有兩種人可以得到快樂和幸福:一是修善不造罪的人,一是造罪知道懺悔的人。
    ◎過去的事已經過去,從現在起如何自新,才真正要緊。
    ◎我們行善安心,才真正要緊。
    ◎守護自己的人,也守護別人眼中的自己。
    ◎覺察,是最偉大的才華。
    ◎人和人相處,應常常借用對方的眼睛看彼此的世界,更可去除我執。
    ◎‘你就是全世界’、‘我就是你’,是自他不二倫理的基礎。
    ◎家庭是實現慈悲最基本的人倫組織。
    ◎以好心對待壞心,便是慈悲。
    ◎ 放下愛恨,一切順其自然。
    ◎人們經常為生活的每一個方面,如職業、副業、嗜好,有規律地訓練自己。至于為生命本身去接受訓練,則往往不被重視。
    ◎‘自有一雙慈悲手,摸得人心一樣平。’
    ◎內心的轉化雖不易完成,但絕對值得一試。
    ◎悲心與利他的心態,就是當你面臨必須在自己與他人的福祉之間作一抉擇時,你把他人福祉放在自己福祉之上的那種感覺。
    ◎信仰應成為行為上的努力而顯現出來。
    ◎一般人心中主要是將他人分為三類:友、敵、非友非敵。對此三類,我們所持的態度是:貪、嗔、漠不關心。一有此三種態度,利他之心就無從生起。因此,消除貪、嗔與冷漠,實屬重要。
    ◎把他人的痛苦引為自身的痛苦,是獻身他人的極致。
    ◎唯有愛心才能對治嗔恚;唯有慧劍才能斬斷無明;唯有慈愛才能克服仇恨,愿一切眾生永遠安樂。
    ◎善良的生活必須有善良的動機,我們必須分擔他人的痛苦。
    ◎慈悲是修行者的本質。
    ◎修行的目的在開顯人的智慧與慈悲。
    ◎除非我們能不舍晝夜地培養—對每個我們遇見的人都能產生愛心,不然我們會錯過了生命中最能有我們喜悅的部份。
    ◎人類社會的目標,必須是以悲心謀求人類的改善。發揮愛心、尊重他人和分擔他人的痛苦。
    ◎開始修行時,應以克制自己用基礎,再來即應以積極助人為目標。
    ◎我們的處境充滿希望,解脫的種子就在我們心中。
    ◎沒有給予的人,生命就會退化。
    ◎從敵人那里你才能學得真正的忍辱,當你面對敵人的行動時,你才能學得真正的內在力量。從此看來,即便是敵人,也是教你心的力量、勇氣和決心的老師
    ◎平靜、清醒、無所執、不分別計較的心,自然充滿美德和慈悲。
    ◎一旦清楚地看到自己生命的痛苦,對于別人的煩惱也會感同身受,而欲極力為之排解。
    ◎缺乏慈悲的滋潤,智慧之道將顯得干澀而理論化,沒有智慧的慈悲又容易流于膚淺或誤導。
    ◎唯一真正的控制力在于內心,那是對自己未來的關心和責任感,以及對他人福祉的關懷。
    ◎任難任之事,要有力而無氣;處難處之人,要有知而無言。
    ◎生活就是修行的道場,人生就是不斷地付出。
    ◎生命的勝利者就是勇于認錯的人!
    ◎精紳修煉是一種很單純的心靈培育的功夫,它使我們的內心無貪、無嗔、無癡,或者使其專注、清醒、安定和充滿慈悲。
    ◎我們所有的世界是在我們內心;世界是以心為主導,而心必須要適當的訓練與凈化。
    ◎快樂因調伏自心而有;心不調伏,樂不可得。
    ◎生命的過程中,是一個不斷學習的過里,要有坦然面對自己生命不足的態度。
    ◎發心于人間和平與正覺世間的行動,承擔有情眾生與自然世間的宇宙責任。
    ◎犯罪畏罪的人,雖然逃得了一世,卻永遠住在心的牢獄,得不到平安和幸福。所以我們要承擔自己的錯誤,勇于修正改過,救自己的心,扭脫內在的牢獄,得到心靈的自由,為自己換來平安和幸福。
    ◎微笑著聽人說話,謙和地對人說言。
    ◎保持微笑是最好的良藥。微笑的人做事最舒服,大家都喜歡他。
    ◎ 只要懷有慈悲心,人人都是觀世音。
    ◎以堅定的意志處世,用柔軟的心接待人。
    ◎每天要做到—今天我要微笑,不笑的話,我會沒有零用錢。
    ◎一個不快樂的修行人,對眾生是沒有利益的。
    ◎微笑是一種真理的火花。多微笑較容易接近真理。
    ◎把生命奉獻給眾生,即使僅是一位眾生,才有生命的光明與快樂。
    ◎不要說你沒有力量!力量只有大小,絕非有無問題。那怕是一點一滴,都是無比的功德。
    ◎你在做善事時,如果人們說你自私自利,不管怎樣,還是要繼續做善事;你在做善事時,如果人們遺忘你的辛苦,不管怎樣,還是要繼續做善事。
    ◎這個世界有太多的苦難與不平,要我們付出善心的愛與溫暖的手。
    ◎你要人對你做什么,你也要對他們做什么。
    ◎戰勝自己的人是最偉大的征服者。
    ◎愛是一種關系,而愛如果沒有他者來愛是不完全的。
    ◎智者每天檢討他自己的言行。
    ◎懺悔包括改過。
    ◎忍耐是天地間最寬大的包容能量。
    ◎過著不貪婪的生活,讓你的心充滿仁慈,保持正念,專注一處,及內在平穩、集中。
    ◎不要做思想的奴隸或做欲望的奴隸。
    ◎學習傾聽內心!你會發現你的身體里有種種不同的聲音。
    ◎一旦降伏了內心,心流中不再有嗔恨,就不再有外的仇敵。
    ◎如何維持世界和平?靠超人是沒有用的,靠仙人是沒有用的,靠大人更是沒有用的,只有靠我們尊重他人生命,不殺害比自己弱小的螞蟻、蟑螂做起。
    ◎唯有透過心靈和平的開發,方能達成我們個人及我們周遭世界的真正和平。
    ◎利用困境,摧破自我愛惜;受苦、疾病等是凈除惡業和障礙的掃帚。
    ◎人的一生受兩種力量所左右,那就是業力與念力。業力是累積因果報應的來源,念力卻是自己身發心修持的轉移力量,一念至誠也可轉化業力的牽絆而起塵入道。
    ◎升華的感情就成為慈悲,慈悲是不要報償的,不要報的感就是智慧。
    ◎ 改變自己是自救,影響別人是救人。
    ◎擁有慈悲心與耐心,會讓你魅力四射。
    ◎任勞容易、任怨難;耐苦容易、耐煩難;我們耍學習任怨又耐煩。
    ◎每一天要在生命的白紙上,題上一篇人生的好文章。
    ◎努力去愛一個你原本怨恨的人,是善待自己。
    ◎行善并非責任,它是一種權利,可以讓我們擁有健康和快樂。
    ◎做一個原諒別人的人,不可做出需要別人原諒的事。
    ◎喪失財物事小,喪失智慧事大;求取財物事小,求取智慧事大。
    ◎如果有人來打我,我先假裝被打倒,他省了力氣,我也沒煩惱。
    ◎一個真正偉大的人,他會說他是很平凡的人。
    ◎一個人會說謊話,他的徑為必有偏差。
    ◎所何的欲望,只有小小的甜味,卻隱藏著相當多的苦頭。
    ◎不要把你所得的估計過高,也不要嫉妒別人;羨慕別人,就得不到寧靜的心靈。
    ◎在惡行未成熟以前,行惡的人總以為自己干得天衣無縫,但等到惡行成熟時,行惡的人便嘗到不好的后果。
    ◎痛苦的根源是私欲,無論企求快樂、報復、或只企求長壽的欲望,都會導致痛苦。
    ◎設身處地為別人想想,和他人做個比較,一個人不應殺害動物或教唆別人殺害動物。
    ◎永遠不可欺騙別人,不可輕視任何地方的人們。在充滿憤怒和惡意的地方,讓我們用慈愛對待他們使他們不受絲毫的損傷。
    ◎當罪惡的行為還沒有成熟時,愚笨的人視罪惡的行為如同甜蜜。可是當他的行為成熟時,他便有憂傷了
    ◎沒有信仰、不忠厚、愛撒謊、不考慮到來世的人,將可能做出種種邪惡的行為。
    ◎命愛一百件事物,就有一百個苦惱,貪愛九十件、十件、五件、兩件事物,就有九十個、十個、五個、兩個煩惱。
    ◎撒謊會使嘴里有臭味,他所說的話語,不為人喜歡,而且受別人輕視。
    ◎所有的眾生都會渴求安樂,為了求得自己的安樂而傷害眾生的人將不得安寧。
    ◎不斷保持活躍、努力學習以及遠離憂慮是健康的主要原因。
    ◎尋找幸福是向前走,對過去無悔、對現在無懼、對未來無憂;真正的享受是無貪,真正的幸福并非擁有,而足喜舍。
    ◎生命中所有事件的發生,不論當時多么痛苦、悲慘,都只有一個目的,那就是賜予你智慧、力量與覺醒。
    ◎微笑是一種面相,皺眉也是一種面相;但微笑能解決問題,皺眉卻緊鎖問題。[/color][/size]
    中國畜牧人網站微信公眾號
    版權聲明:本文內容來源互聯網,僅供畜牧人網友學習,文章及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果有侵犯到您的權利,請及時聯系我們刪除(010-82893169-805)。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注冊

    本版積分規則

    發布主題 快速回復 返回列表 聯系我們

    關于社區|廣告合作|聯系我們|幫助中心|小黑屋|手機版|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5824號

    北京宏牧偉業網絡科技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京ICP備11016518號-1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1 Comsenz Inc. GMT+8, 2025-9-20 04:11, 技術支持:溫州諸葛云網絡科技有限公司

    主站蜘蛛池模板: 顺昌县| 遵义县| 保山市| 东至县| 蒲城县| 当涂县| 黄梅县| 天气| 万全县| 洛隆县| 玉环县| 大名县| 集贤县| 东乡| 吴忠市| 炎陵县| 清苑县| 永靖县| 建始县| 喀什市| 黑河市| 西充县| 郓城县| 华宁县| 越西县| 郁南县| 建始县| 黎城县| 天水市| 清水县| 镇康县| 彭州市| 锦州市| 桑日县| 建瓯市| 盈江县| 宜兰市| 莱州市| 茌平县| 眉山市| 禹州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