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utton id="imseu"></button>
  • <rt id="imseu"></rt>
    <li id="imseu"><source id="imseu"></source></li>
  • <button id="imseu"><input id="imseu"></input></button>
    <table id="imseu"></table>
  • <strike id="imseu"></strike>
    查看: 4083|回復: 0
    打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無公害草魚池塘標準化養殖技術

    [復制鏈接]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發表于 2008-6-13 11:17:04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草魚又名混子、鯇魚、草青等,是我國重要的淡水養殖品種,在長江流域和華南地區有非常廣泛的養殖。目前,隨著水產品質量安全問題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關注,生產健康、優質、無公害的草魚,為人們提供安全放心的水產品,成為草魚養殖的發展方同。生產無公害草魚,必須按照一定的生產技術操作規程進行養殖,從苗種放養到飼料、肥料、漁藥等一切投入品的使用均需符合相關標準或規范的要求。下面就池塘標準化養殖無公害草魚做一個簡單的介紹。

    1、池塘準備
    生產無公害草魚的池塘應該選擇在水源充足、水質良好、無污染的地點,水源大氣、土壤、水質必須符合《農產品安全質量——水產品產地環境要求》國家標準和《無公害食品淡水養殖用水水質》農業部標準的要求。養殖池塘交通運輸應方便,并配備專用的進水及排水渠道,生態環境良好。池塘面積以5~15畝為宜,東西向,長寬比5:3,水深要求能夠達到2m左右,池坡比1:2.5,池埂不滲漏。另外,池塘應該按每畝0.25~0.50千瓦配備增氧機。
    根據池塘的產量水平,養殖二到三年應排干池水徹底清除淤泥一次。方法是:年底捕完魚后,排干池水進行曬塘,待淤泥曬干后,用挖掘機或推土機把淤泥全部清除到塘基上,同時挖深池塘,使池塘深達3~3.5米。這樣可以有效擴大池塘水體空間,充分發揮池塘自身的生產潛力。
    魚種放養前10~15天,應用生石灰消毒池塘水體,方法是:(1)干法消毒:排干池水,保持0.2米水深,生石灰的用量為每畝60~70公斤;(2)帶水消毒:保持池塘水深1米,生石灰的用量為每畝120~150公斤。
    清池后3~5天,注水入池,注水水深0.8米~1米,注水時用孔徑0.06毫米(60目)篩網過濾;注水1天后,每畝施放綠肥400~450公斤,或施放經發酵腐熟有機肥200~250公斤,5~7天后即可放養魚種。

    2、魚種的放養
    草魚的養殖一般是第一年由夏花魚種飼養至13.2厘米左右的一齡魚種,又稱仔口草魚種;第二年再養成23.1~26.4厘米或0.25~0.5公斤的二齡魚種,又稱老口草魚種,再經一年養殖,即可養至2~3公斤成魚。
    無論是進行那個階段的養殖,都應該選擇規格整齊,體質健壯,逆水性強,體表完整,無畸形,無病無傷的苗種放養。放養前,應該嚴格消毒苗種,方法是用3~5%食鹽水浸泡消毒5~10分鐘。短途運輸的苗種可直接浸泡消毒,而經過長途運輸的苗種最好是經過一段時間的適應吊養后再浸泡消毒。
    在放養前,首先要根據池塘條件、設施水平、技術管理水平來決定池塘單產,然后根據池塘單產和商品規格來決定放養密度。即:
    放養密度=池塘單產/商品規格/養殖成活率
    池塘單產的設計必須充分考慮池塘條件和池塘設施水平,根據不同池塘的實際情況來確定放養密度。如池塘深3米以上,保持水深2.5~2.8米,每畝配有0.75KW增氧機,保持日交換量10%左右微流水的池塘,設計單產可達5000千克/畝。
    一般來說,在草魚養殖中,魚種放養應以草食性魚類(草魚)為主體魚,按80:20放養模式投放魚種,即主養魚(草魚)占80%,配養魚(鰱、鳙、鯉、鯽等)占20%。搭配魚應突出鯽魚,并兼顧其它魚,這樣可以充分利用青飼料資源。另外可配養少量青蝦等優質品種,以充分利用水域空間及殘餌,提高養殖效益。

    3、喂養與管理
    3.1飼料投喂
    草魚在自然水域主要取食水草,在池塘無公害養殖中應該提倡使用安全環保的顆粒飼料或膨化配合飼料,同時配合以青飼料。
    配合飼料投喂采取定質、定量、定點、定時“四定”投喂方法,堅持少量多餐,每天投飼3~4次;同時以不影響下一餐魚類搶食能力為前提來掌握日投喂量,就是每餐只喂八成飽,具體掌握到每餐投喂飼料時,到有60~70%的魚離開時就可以停止投喂。進入7月份后,投喂期內應定期捕撈魚解剖檢查,發現魚類肝部出現病情時,應針對性采取措施。特別值得注意的是,有許多草魚養殖者為追求前期草魚的快速增長,大量投喂高蛋白質飼料,導致魚類出現營養代謝不良癥狀。根據養殖經驗必須結合投喂青飼料來調整,以保證草食性魚種健康生長。
    一般在魚種放養1個月后開始投喂青飼料,青飼料前期以浮萍為主,半個月后改為陸草。青飼料投喂應放在顆粒飼料1小時后進行,青飼料投喂前應用消毒劑噴灑消毒,投放在預先搭設的草臺內,待第2次投喂顆粒飼料前撈出雜草,保證池塘內干凈、清潔。
    同時,還要通過觀察天氣,水體情況及魚的吃食量,適當的調整投喂量。食場附近應每周消毒一次,及時撈除殘渣余餌,以免其腐爛變質,污染水體。
    3.2水質管理
    在無公害生產中,水質控制是一項關鍵的技術環節,保持良好的水域生態環境是生產無公害草魚的重要要求。養殖草魚的水質指標為:pH值7~8.5,水溫20~28°C,透明度30~40厘米,溶解氧5ml/L以上。NH3-N、H2S等應控制在不足以影響魚的正常生長范圍內,水體中的浮游生物應密度適宜,水質能夠保持清新、嫩爽,水域生態呈良性循環。
    草魚放養后要逐漸注水以加深水位,水深最好控制在2.5m以上。每隔15天應該換水一次,每次換水量為池塘水量的10~20%,高溫期間,換水量要達到20~30%。水源充足的,可使池塘呈日交換量在10%左右的微流水狀態,保持池塘水質處于一個非常優良的狀態,促進魚類生長和保證產品的品質。換水時,應該非常注意以下幾點:(1)每次換水量不要超過全池水量的1/3;(2)換水時應注意將底層的污水和表層的油膜排出;(3)換水時應注意加入的新水的水溫要與池塘水溫相一致;(4)換水時要考慮到池塘水體中浮游生物量,應盡可能保持換水后的浮游生物量與換水前基本一致;(5)施肥、用藥后兩天內不要換水,開啟增氧機后也不要換水,以免造成浪費;(6)發生病害的池塘水體未經消毒不得任意排放。
    同時,要充分利用增氧機增氧。養殖前期,根據魚類活動情況及天氣、水質情況適時開機增氧;養殖中期,每天午后及清晨各開增氧機增氧一次,每次2小時~3小時,高溫季節,每次增加l小時~2小時;而養殖后期,高密度養殖可以考慮全天候增氧。
    一般在冬季時可以施用有機肥、補施磷肥來調節池塘的肥力。而高溫季節不再施有機肥,而要通過補水、使用生石灰、漂白粉等等技術措施來調節水質。每15~20天定期可以潑灑生石灰水1次,用量為每畝15~25公斤,使水質保持穩定的弱堿性。
    3.3日常管理
    水產養殖向來是“三分放,七分養”,做好日常管理工作,是草魚養殖成功的關鍵。日常管理工作除了做好水質管理、投飼、防病等工作外,還需做好以下工作:
    (1)每天巡塘1~2次,發現問題及時處理;
    (2)做好養殖日志,完整記錄魚苗種放養、投飼、用藥等情況;
    (3)定期檢查魚類生長情況,及時調節日投飼量;
    (4)及時了解市場情況和魚類生長情況,做到及時上市。

    4、魚病防治
    草魚的養殖過程中經常受到病害的困擾,尤其是其“三病”(腸炎、爛鰓、赤皮)等傳染性疾病流行廣、危害大,一直制約著草魚養殖生產。對于草魚的病害,我們要堅持“以防為主,防治結合”的原則。首先,在魚種放養前及養殖過程中,要采取徹底清塘、加注新水、換水排污及使用水質改良劑等措施,改善池塘水質條件,營造良好的養殖水體環境。同時,要放養健康的苗種,設定適宜的放養密度和合理的養殖組群,并科學投喂優質飼料。
    目前發現的草魚病害主要有以下幾種,下面就其防治方法做一簡單介紹。
    4.1出血病
    為病毒性魚病。魚體表一般暗黑而微帶紅色,皮下和肌肉有出血出象,口腔、下腭、頭頂或眼眶周圍充血,甚至眼球突出、鰓蓋、鰭條基部充血。
    防治方法:用滅活疫苗對魚種注射,可起預防作用。此外,在夏季疾病高發季節可每50公斤魚用水花生4~5公斤、大蒜頭和鹽各0.25公斤一起打成漿,用水糠1.5公斤拌和做成藥餌投喂,每天一次,連續投喂5天,能夠起到一定的預防效果。如果發病,可每萬尾魚種用大黃或楓香樹葉0.25~0.5公斤研成粉末,經煎煮或用熱水浸泡過夜,與飼料混合投喂,連續5天。或以0.7ppm的硫酸銅(或醋酸銅、氯化銅溶液),連施二天。
    4.2赤皮病
    又稱出血性腐敗病,癥狀為魚體表局部或大部出血,鱗片脫落,以魚體兩側和腹部最為明顯,部分鰭條或全部鰭條基部充血,鰭末稍腐爛,鰓蓋和魚的上下頜常出現紅色斑塊。病魚往往單獨游動水面,行動緩慢。
    防治方法:捕撈、運輸、放養等操作中,應防止魚病受傷。放養前用5~10ppm漂白粉溶液浸洗半小時。發病時,在投喂飼料中加入磺胺噻唑,用量按10公斤魚重用藥1克計算,連續投喂6天。用藥后應該注意至少有1月的休藥期,養殖后期應避免用藥。此外可以采用體外消毒的方法治療,可用漂白粉1ppm濃度全池潑灑。
    4.3白皮病
    又稱白尾病,癥狀為開始時病魚背鰭基部或尾柄上出現白色小點,很快擴大,使背鰭以后的皮膚呈白色,鱗征即脫落,尾鰭潰爛水霉菌隨即發生,易引起死亡。常常出現于夏花和魚種階段。
    防治方法:操作時應防止魚體受傷。發病嚴重時可用1ppm漂白粉全池潑灑。
    4.4水霉病
    是因為霉菌從魚體傷口皮膚侵入而引起,寄生于表皮組織,并繁殖蔓延,體表呈棉絮狀的菌落,呈灰白色或淡青色。易引起死亡。
    防治方法:魚池在放養前應用生石灰等徹底清塘,以減少病原體。操作時應小心,減少魚體損傷。病魚可用5ppm的漂白粉或硫酸銅溶液浸洗2~10分鐘。
    4.5白點病
    又稱小瓜子蟲病,為多子小瓜蟲大量寄生引起,魚體表面鰓蓋等出現白色小點狀的囊泡。嚴重時魚本表面如白色薄膜覆蓋,體表粘液增多,魚體瘦弱,游泳遲鈍,浮于水面。
    防治方法:魚池應用生石灰徹底消毒,減少病原體。病魚可用五萬分之一硫酸銅和硫酸鎂,另加1%的食鹽混合溶液浸洗20~30分鐘,可殺死全部小瓜子蟲。
    4.6錨頭鳋病
    又稱鐵錨頭蟲病、針蟲病,病魚體表可見錨頭鳋,蟲體四周組織紅腫發炎,甚至潰爛,近傷口的鱗片被蟲體分泌物溶解、腐敗成缺口。
    防治方法:魚種放養前用生石灰徹底清塘,殺滅錨頭鳋幼蟲及蟲卵。放養后嚴禁病魚入池,以防引起感染。發病后,可用五萬分之一(水溫15~20℃時)或十萬分之一(水溫21~30℃時)的高錳酸鉀溶液浸泡病魚1.5~2小時。
    4.7腸炎癥
    癥狀是肛門紅腫,嚴重時輕壓腹部血液或黃色粘液從肛門流出,腸道部分或全部發炎,呈紫紅色。
    防治方法:按照每公斤魚用土霉素5~10克的水平與餌料拌合投喂,每天一次,連續投喂5~6天。
    總的來說,在水源條件較差、淤泥較多的養殖池塘,需要采取藥物預防的措施來控制草魚疾病。在4~10月,每15~20天可以輪流潑灑0.2mg/L二氧化氯或0.2mg/L二溴海因。此外,在7、8月份,還可以通過在飼料中添加中草藥的方法來預防脂肪肝等疾病的發生。需要指出的是,在草魚的養殖中必須嚴格按照農業部頒布的行業標準《無公害食品漁用藥物使用準則》中的規定使用漁藥,嚴格遵守對不同藥物的用途用量及休藥期等注意事項。
    中國畜牧人網站微信公眾號
    版權聲明:本文內容來源互聯網,僅供畜牧人網友學習,文章及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果有侵犯到您的權利,請及時聯系我們刪除(010-82893169-805)。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注冊

    本版積分規則

    發布主題 快速回復 返回列表 聯系我們

    關于社區|廣告合作|聯系我們|幫助中心|小黑屋|手機版|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5824號

    北京宏牧偉業網絡科技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京ICP備11016518號-1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1 Comsenz Inc. GMT+8, 2025-9-19 07:37, 技術支持:溫州諸葛云網絡科技有限公司

    主站蜘蛛池模板: 铜山县| 镇江市| 精河县| 原平市| 若羌县| 通城县| 清水河县| 锦屏县| 广宗县| 长兴县| 营山县| 沙雅县| 光泽县| 桓仁| 汕头市| 阜宁县| 孟连| 漠河县| 衡水市| 沁阳市| 镇原县| 百色市| 辽阳县| 封开县| 兴义市| 高陵县| 东乡| 石棉县| 城步| 景谷| 瑞昌市| 武邑县| 岳普湖县| 上栗县| 基隆市| 灌阳县| 彩票| 都安| 安国市| 武宁县| 如皋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