豬高致病性藍耳病(俗稱“高熱病”)從2006年上半年開始發病,兩年來已蔓延波及全國26個省市,損失極為慘重。筆者認為,“高熱病”的防控要做好打持久戰的準備。為幫助養豬業者做好夏季“高熱病”預防,防止重蹈覆轍,特將其發病特點和防控措施總結如下。1 豬高致病性藍耳病的臨床特征和季節發病特點
1.1“高熱病”的臨床特征、病理變化
高燒(體溫升高到41℃,甚至更高)、皮紅、精神沉郁、糞干、呼吸困難,后期部分豬鼻液有出血。懷孕母豬大批流產、死胎、早產、產弱仔,流產率達30%,嚴重的可達70%,甚至80%;哺乳母豬嚴重缺奶,甚至無奶汁。乳豬其發病死亡率隨日齡的加大而下降,10日齡以內死亡率為 80%-100%;10日齡以上一般為20%-50%。生長育肥豬出現呼吸道感染癥狀,其發病率高達50-80%,甚至80%以上。
其還有一個重要臨床特征:豬出現結膜炎,眼瞼和結膜水腫,個別出現球結膜水腫,目光陰森。
其病理變化:間質性肺炎、呈褐紅色花斑狀,氣管和支氣管內有大量泡沫或粘稠樣液體,腎盂腎炎,淋巴結水腫、褐色腫大,心臟出血、心包和胸腔有清亮積液。
1.2“高熱病”冬春季節發病特點
冬春季節(非高溫季節)的“高熱病”流行病學特點更接近經典藍耳病的特征,但對仔豬和母豬危害更大,具體表現為:一是自繁自養的豬場多數在保育舍中首先爆發,以斷奶保育仔豬發病率最高,死亡率也較高,危害最大,如河北衡水某集約化豬場在2006年冬季的三個月死亡仔豬近9000頭,湖南瀏陽某集約化豬場于2007年11、12月共損失了保育仔豬6000余頭。病豬表現為流感樣癥狀:打噴嚏、咳嗽、流鼻液,呼吸急促等,嚴重時發生呼吸困難,少部分耳發紺(藍耳);二是母豬繁殖障礙,流產、早產、產弱仔、死胎,但體溫升高不明顯,甚至部分母豬體溫不升高;三是肥豬和公豬發病率不高,體溫升高多數在40.5℃-41℃,死亡率較低,這是與高溫季節的一個顯著差別。
1.3 “高熱病”夏季發病特點
6至9月的高溫季節,由于熱應激及繼發感染的其他熱性疾病,肥豬發病率較高,其中50公斤左右的育肥豬發病率會顯著上升,體溫升高至41℃以上,部分達42℃以上,死亡率大幅升高,達到20-30%。多并發肺充血、肺水腫,往往出現口吐白沫、口鼻流出血性泡沫,致急性死亡,因此,要注意防暑降溫。
持續高溫,部分豬場在中午給豬淋浴而沒有通風,豬舍為高溫潮濕環境,導致豬機體抗病力迅速下降,更容易發病。且高溫高濕下,飼料霉菌和霉菌毒素污染更嚴重,更易導致機體抗病力下降,提高豬的發病率和死亡率。水管在陽光中暴曬導致水溫高,豬不愿飲水導致機體缺水,部分豬出現休克、肺水腫而死亡。
2 豬高致病性藍耳病的夏季防控
“豬高熱病”須應用保健養豬原理進行有效防控,其原則是“扶正祛邪”。扶正就是保持或增加動物機體本身的抗病力,如接種藍耳病疫苗、應用營養與免疫調控的方法增強動物抗病能力;祛邪就是減少或消除各種致病因素,如搞好環境衛生、降溫、消毒、保持空氣清新等。
2.1 增強特異性抗病力
可以參照農業部推薦的免疫接種程序注射高致病性藍耳病疫苗,但要防止免疫失敗和免疫應激。疫苗首選哈爾濱獸醫研究所的滅活苗;注射其它疫苗時一定要“摸著石頭過河”,先用3-5頭進行試驗,觀察3天,沒有嚴重的免疫應激反應則可以給大群免疫。為增加疫苗效果,建議添加0.5%促免1號。在疫苗注射前后,把促免1號拌入飼料中,飼喂10-20天。我國哈爾濱獸醫研究所和天津獸醫研究所研制生產的豬繁殖與呼吸綜合征滅活苗,經試用效果比進口疫苗優良。于配種前,公、母豬每頭肌肉注射本疫苗2頭份;18周齡以內的豬每頭肌注1頭份。本疫苗也可用于緊急接種。但注意市售弱毒苗中的弱毒可通過胎盤感染胎兒,因此,懷孕母豬最好用本病的蜂膠滅活苗,肌注4ml,隔3周,再肌注4ml。
2.2 母豬的保健
消除母豬生殖應激,養好妊娠后期母豬,添加1%牲命1號,促進胎兒免疫器官發育,增加初生重,增強抗病力;養好哺乳母豬,添加2%牲命1號,增加初乳的質和量,利用母源抗體,保護哺乳期仔豬。
2.3 斷奶仔豬及保育仔豬的保健
仔豬21-23日齡須及時注射高致病性藍耳病疫苗。仔豬斷奶后在飼料中拌入“護仔康1號”2%,飼喂15天,預防斷奶應激引起的腹瀉,順利度過“斷奶關”;接著可添加“護仔康2號”1%,飼喂至20公斤,可顯著提高抗病力,大幅減少保育仔豬“高熱病”的發病率和死亡率。
2.4 育肥豬的保健
消除霉菌毒素影響,增強營養,保護動物機體免疫屏障功能,促進生長。方法是20-50公斤階段的育肥豬添加大壯素0.8%;50-80公斤階段則添加大壯素0.5%;80公斤以上添加大壯素0.4%。
2.5 提高豬場管理水平
定期消毒,隔離封鎖,飼養員封閉管理,禁止外來人員和車輛進入;保持豬欄舍干凈、干燥、通風降溫,清潔空氣,減少氨氣,提高抗病力;疫病流行期,對病死豬要進行無害化處理;不要貪便宜,購入病豬或死豬肉食用。
3 豬高致病性藍耳病的治療及注意事項
3.1 “豬高熱病”治療上沒有特效藥物,以預防繼發感染和對癥治療為主,注意用藥時不要使用磺胺藥。為減少應激,應盡量減少打針次數。具體治療方案如下:(1)青霉素400萬、鏈霉素200萬,氨基比林10ml,混合肌肉注射,每天1-2次,連用3-4天;(2)病初為了預防炎癥擴散,可用地塞米松5mg-15mg,用1-2次;(3)配合大劑量VC肌注,飼料中添加2%康喘一號,飲水中加入少量小蘇打;(4)用阿司匹林片,每次內服3-4片(每片0.5g),每日2-3次,對減輕呼吸道感染有一定療效。試用板藍根注射液和病毒靈注射液,對減輕癥狀有一定作用。
3.2 筆者剖檢時還發現心肌和心耳嚴重出血,心力衰竭,說明心肌損害嚴重,治療時過度抓捕會加重心臟負擔,誘發休克導致死亡。因此,為減少應激,應盡量避免在高溫天的中午打針或抓捕,保持安靜。
3.3 高溫天氣下,機體代謝產酸,病患豬的機體處于高熱狀態,產酸更多,加重酸中毒,而磺胺類藥在酸性條件下會結晶沉積于腎臟和尿道,導致磺胺腎和積尿。臨床上大多數養殖戶在用磺胺藥時沒有使用碳酸氫鈉,因此,不正確使用磺胺類藥容易加快豬只死亡。
保健養豬技術咨詢電話:0731-4693800, QQ:100350135 |
版權聲明:本文內容來源互聯網,僅供畜牧人網友學習,文章及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果有侵犯到您的權利,請及時聯系我們刪除(010-82893169-8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