冰山之所以壯觀,并不因它顯露在外的崢嶸,而是隱藏海面下的寬廣厚重。企業生存管理專家、企業未來生存管理思想創立者鄧正紅先生認為,企業軟實力也像冰山一樣,從表面看不會給企業直接帶來幾十萬、幾百萬的效益,但是從長遠發展來看,企業軟實力能給企業帶來無形的效益遠遠大于經濟效益,不是以百萬、千萬來衡量的。
日本政府在總結明治維新時期為什么能夠得到迅速的發展經驗時,曾經公布一本白皮書,其中有一段話發人深省:“日本經濟發展的三要素:第一是精神,第二是法規,第三是資本。這三個要素的比重是,精神占50%,法規占40%,資本占10%?!边@足以說明資本不是關鍵因素,類似文化的軟實力才是最主要的。以網絡直銷的方式樹立了電腦銷售新典范的戴爾(MichaelDell)對企業文化有一種獨特的感應。他說:“當我們以史無前例的速度成長時如何還能維持挑戰者的精神?到目前為止,我在管理上遭遇到的最神秘層面,乃是文化。”
1932年,海明威在他的紀實性作品《午后之死》中,第一次把文學創作比做漂浮在大洋上的冰山,他說:“冰山運動之雄偉壯觀,是因為他只有八分之一在水面上?!蔽膶W作品中,文字和形象是所謂的“八分之一”,而情感和思想是所謂的“八分之七”。前兩者是具體可見的,后兩者是寓于前兩者之中的。后來,大家在研究任何文學作品的時候,總是首先要搞清楚水下的“八分之七”,因為這一部分是冰山的基礎。
西方學者做過一個比喻:管理就像一座漂浮在大海里的冰山,露出水面的部分,占1/3,大體相當于管理組織、制度、技術、手段和方法等有形管理;隱在水中部分,占2/3,大體相當于組織成員的價值觀念、人際關系、文化傳統、風俗習慣等無形管理。傳統管理更多地著眼于占1/3比重的有形管理,企業文化著眼于占2/3比重的無形管理。
這個比喻是從企業文化管理與傳統企業管理的不同來闡述的。企業生存管理專家、企業未來生存管理思想創立者鄧正紅借用這個比喻來說明企業軟實力的核心因素。
企業文化就像一座漂浮在大海里的冰山,露出水面的部分,占3/4,大體相當于企業文化的物質文化、行為文化、制度文化等有形的企業文化;隱在水中部分,占1/4,大體相當于企業的核心理念等無形的道。一般人比較看重露在水面3/4的企業文化部分,卻忽視了隱藏在水下、僅占1/4、起決定作用的的核心理念。這個劃分也比較符合80/20法則,核心理念在企業文化體系中屬于起核心作用的關鍵少數,也是決定企業軟實力的最關鍵因素。
企業從誕生那一天起,就像孩子一樣就有了與別人不同的東西,比如有了自己的容貌、性格等,然后在發展過程中形成了道德意識、思想形態、理想愿景等方面,這就好像一個企業在發展過程中形成了“道”,也是一個企業積累和塑造了自身的軟實力??雌饋?,企業軟實力的外在表現十分廣泛,基本上涵蓋了企業各個方面,但其中最重要的就是講究經營之道、培養企業精神和塑造企業形象。所以說,企業軟實力是企業最寶貴的財產,雖然它是無形的,無法被看到,但卻能用心去感受。
松下幸之助是從有形到無形的高手,有形的是松下成就了今天的偉業,無形的是松下今天的文化氛圍吸引著更多的朝圣者,懷著同樣的虔誠,努力打造未來的松下。他有這樣一段令人深思的哲理名言:“當有員工100人時,我必須站在員工的最前面,身先士卒,發號施令;當員工增至1000人時,我必須站在員工的中間,懇求員工鼎力相助;當員工達到1萬人時,我只有站在員工的后面,心存感激即可;如果員工增至5萬-10萬人時,除了心存感激還不夠,必須雙手合十,以拜佛的虔誠之心來領導他們?!? 鄧正紅認為,一個能生存五十年以上的企業,其核心生存“秘訣”,并非人們通常所認為的產品,而是他們的企業軟實力!企業生存的核心在于企業軟實力,這是企業未來生存的靈魂,企業軟實力在于核心理念的堅持和運用,是企業用核心理念指導經營管理所生發的核心能力。《基業長青》作者柯林斯和波勒斯說:“高瞻遠矚公司小心地保存和保護核心價值,但是核心理念的所有表象卻都可以改變和演進?!薄白钪匾?,是不要把核心理念與文化、戰略、戰術、作業、政策或其他非核心的做法混為一談。日久年深之后,文化標準必須改變,策略必須改變,產品線必須改變,目標必須改變,權限必須改變,管理政策必須改變,組織結構必須改變,獎勵制度必須改變。到最后,公司如果想成為高瞻遠矚公司,惟一不應該改變的是核心理念?!备哒斑h矚公司的核心價值基礎穩如盤石,不會隨著時代的風潮變異;在某些情況下,核心價值經歷百余年而一成不變。高瞻遠矚公司的基本目的、生存原因可以作為千百年的指路明燈,就像地平線上恒久不變的星星一樣。
鄧正紅企業軟實力理論指出,核心理念中的“核心”,代表事物的本原,屬于“物質”的范疇,“理念”,即人類對宇宙萬物運動的感知和感悟,屬于“認識”的范疇,二者綜合起來,就是人類通過感知宇宙運動,從事物本原的規律性中總結出的用以指導人類行動(或活動)的規則。核心理念的形成就是一個從物質到認識、從客觀到主觀、從感性到理性的上升過程。核心理念屬于意識形態的范疇,它的產生和發展可以簡單地用一個公式來表示:核–心–理–念,“核”代表物質,“心”代表感悟,“理”代表思維,“念”代表執行(執著的行動或行為)。在這里,理念的核心與構成物質的核心有著截然不同的內涵,前者屬于認識領域,后者屬于物質領域。所以,研究核心理念,應該從“心”開始,從“理”上去把握。
對很多卓越企業來說,業務向來不只是一種經濟活動,不光是賺錢的方法而已。在大多數卓越企業的整個歷史中,都擁有一種超越經濟因素的核心理念。它們追求利潤,可是它們也同樣地追求更廣泛、更有意義的理想。擴大利潤的目標并不主導一切,但是,卓越企業是在能夠獲利的情況下追求目標的——它們同時達成兩種目標。利潤是生存的必要條件,而且是達成更重要目的的手段,但是對很多卓越企業而言,利潤不是目的,利潤就像人體需要的氧氣、食物、水和血液一樣,這些東西不是生命的目的。但是,沒有它們,就沒有生命。
以一家房地產企業為例,如果沒有對建筑藝術的熱愛,房子只是一種鋼筋和水泥搭建起來的形體;如果沒有真誠為人們營造美好家園的理想和追求,房子只是一個隨意揮就的模型。對于房屋流通領域來說,如果沒有對房子有深刻的了解,就不會體現出它的真正價值;如果沒有及時將“將不動產流動起來”,房子就不會被賦予家的意義;如果沒有誠信負責的經營理念,房子就成為了賺取利潤的載體。
鄧正紅企業未來生存管理思想強調,企業軟實力是為企業未來謀劃的,也是為社會和蕓蕓眾生謀劃的。正如老子所說:“生而不有,為而不恃,功成而不居。”就是說,企業要永遠懷抱著一顆感恩、回饋社會的心態,用愛與責任去綢繆未來。在和諧社會里,企業軟實力的真正意涵應該是讓社會充滿關愛、充滿責任、充滿感動,這種愛和責任所折射出來的精神力量比一般的利益共享更具召喚力和感染力,是超越利潤的精神魅力。
日本當代經營之圣稻盛和夫說:“公司并不是經營者個人追求夢想的地方,公司應該在追求全體員工物質與精神幸福的同時,為社會的發展和進步做出貢獻”。談到企業的社會責任,首當其沖的必然是環保問題,大型跨國公司的企業活動遍及全球,其生產經營活動與地球環境有著密切的聯系。在愛普生,保護自然環境已經成為其生產經營中長期貫徹的重要工作之一,已經融入到愛普生的企業文化之中。愛普生認為:“建立與外部利益相關者良好的信賴機制對企業的長遠發展至關重要。”為了實現這一目標,愛普生設立了企業社會責任(CSR)推進部,在世界任何地方按照相同的標準,樹立統一的目標,以一名優秀企業公民的標準要求自己為減少企業活動所增加的環境負荷做出最大限度的努力。伴隨企業業務的發展與擴大,愛普生將“致力環保、力爭成為被世界人民所信賴、與社會共同發展、開放的公司”的企業經營基本原則帶到了世界各地,推動了全球各地環境保護運動的發展。
文章來源:中國管理傳播網 作者:鄧正紅 |
版權聲明:本文內容來源互聯網,僅供畜牧人網友學習,文章及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果有侵犯到您的權利,請及時聯系我們刪除(010-82893169-8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