約、倫敦市場原油價格先后創出每桶135美元新高。最近六個月,國際原油價格上漲了50%,而國內成品油零售價格卻波瀾不驚。針對近期市場中“油氣價格即將放開”的傳言,國家發改委5月22日在其網站上澄清,“這一說法毫無根據”。
然而,正視高油價的現實,理順國內市場成品油價格形成機制,允許汽柴油價格上調,對中國已是刻不容緩。
2007年,中國進口原油1.63億噸,進口量占原油總消費量的46.6%。在經濟高速增長,需求旺盛的背景下,2008年的原油進口規模和對外依存度將進一步上升。即使考慮人民幣升值和國有石油公司在海外取得份額油的因素,中國為石化類能源支付的成本也已經大幅增加。
世上沒有免費的午餐,加油站不變的價目表只不過將這一代價由顯性轉為隱性。原油價格上漲的成本在煉油環節中消化,其結果是中石油和中石化的煉油廠虧損經營,并獲得巨額財政補貼,民營煉油企業則陷入困境。
國際能源署(IEA)5月13日發表的報告預計,2008年中國為補貼油價內外倒掛,付出的成本或將高達450億美元。這相當于中國政府財政收入的5.2%。無論國有資產減盈、財政補貼還是返還增值稅、石油特別收益金,最終買單的都是全體納稅人。
2005年,高盛分析師Arjun N. Murti曾預言油價將達到100美元/桶。日前,他再度預測油價將在兩年內突破200美元/桶。面對不斷飆升的國際油價,繼續管制國內市場成品油價格,將使中國經濟面臨巨大風險。
其一,低油價放大需求,抑制供給,加大了能源供應缺口。盡管發改委三令五申,大量煉油企業仍以設備檢修等形式,削減成品油產量以減少虧損。日前,浙江、河北等五個省市,再度出現了柴油供應緊張,司機排隊數小時加油的局面。頻頻出現的“油荒”正對國家的能源安全構成威脅。
其二,成品油市場形成雙寡頭壟斷,將抬高全社會的能源成本。不享受政府補貼的民營煉廠、加油站紛紛倒閉,或被中石油、中石化兩大集團收編。成品油生產、供應領域日益缺少競爭,其真實成本將難以測算。政府為保障供應只能對壟斷企業的“虧損”予以“實報實銷”。缺乏成本約束的企業,其低效率經營將給財政帶來沉重負擔。
其三,成品油價格補貼“劫貧濟富”,有悖社會公平。能源價格中包含財政補貼,消耗更多的汽油就意味著占有了更多的公共資源。這樣相當于無車族補貼有車族,小排量經濟型汽車的用戶補貼高油耗豪華車的用戶。明顯與公共財政轉移支付,縮小貧富差距的職能背道而馳。
其四,扭曲的價格信號誤導經濟發展方向,不利于實現節能、環保的目標。低廉的能源價格客觀上鼓勵了高能耗、高浪費,同時加劇了環境負擔。結束價格管制,經濟才能對高油價做出反應,節約用油,提高燃油使用效率。今年一季度,美國對海外原油的依存度三十年來首度出現下降,便是一例。
借口抗震救災和控制通脹,反對放開成品油價格的觀點似是而非。無論為保障救災和災區重建,還是保護農民、城市低收入者等弱勢群體,政府有責任也有能力對成品油的產、供、銷進行干預。通過對救災、農機、發電、供暖和城市公交用油給予專項補貼,完全可以達到干預目的,這并不支持對全社會的成品油消費進行補貼。
事實上,需要補貼的能源消費占全部能源消費的比重很小。變“暗補”為“明補”,既可以減少財政負擔,又可以令真正需要補貼的群體最終受益,效率與公平得以兼顧。價格管制只能隱藏而不是消除通脹壓力。惟放開油價,CPI才能更準確地反映通脹程度。成品油價格將迅速上行,抑制需求和投機,從根本上緩解通貨膨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