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報業網訊站在喬宗禮養殖泥鰍的水塘邊,天正下著小雨,雨點落在水塘里,泥鰍們歡快地躍出水面。 在水塘邊,記者與這位土生土長的贛榆縣墩尚鎮農民有了以下對話—— 記者:這個水塘面積有多大? 喬宗禮:大約一畝六七分吧。 記者:這個水塘一季泥鰍能收獲幾百公斤呢? 喬宗禮:幾百公斤?哈!我是以噸為計量單位的。這個一畝六七分面積的水塘,一季能收獲12噸! 記者:12噸? 喬宗禮:就是。專家們開始都不相信能有這么高的養殖密度,但我經過多年的探索,摸索出了這種養殖方法。可以說,我的這種技術是獨一無二的。現在我家160畝水面的養殖密度都有這么高。附近鄉親們養的也差不多。 記者:這12噸泥鰍能賣多少錢呢? 喬宗禮:大概四五十萬元吧。 記者:這么多?這不等于說,一畝水面就能出30萬元的毛收成嗎? 喬宗禮:是的。每畝的純收入一般都在10萬元以上,最高的能達25萬元。可以買一輛轎車了。去年底,頭一回出售泥鰍的一對農民夫妻,接過經銷商的貨款時,兩人的腿都哆嗦了——他們從來沒見過這么多錢,從來也沒想到養泥鰍這么賺錢。 記者:你什么時候開始養泥鰍的呢? 喬宗禮:這話說起來長了。我今年45歲。1980年高中畢業后,因為家里窮,就到外地打工。在安徽合肥,我看到那里的泥鰍賣得特別俏,每斤價格能賣到八九毛——那時候的八九毛啊!而在那時候,我們家鄉人是不吃泥鰍的,我想,這不是好買賣嗎?就在安徽買了點抓泥鰍的工具,動員家里人與我一起抓泥鰍,抓了就運到合肥去銷售。1984年,在合肥水產市場上,兩個來自上海外貿系統的工作人員注意到了我,他們要求我專門給上海供貨并出口,這兩人一下子就給了我5000元定金。天吶,那時候我哪里見過這么多錢!我用這筆錢買了一輛三輪的農用車,專門用來送貨到上海,并發動家鄉的人一起抓泥鰍。 通過上海外貿系統的朋友,我認識了一位日本客商,從此逐漸打開了外銷市場。由于泥鰍供不應求,2001年,我開始在自己的家鄉人工養殖泥鰍。起初不懂技術,多年摸索,積累了很多經驗,現在我可以說是“泥鰍養殖專家”了。 記者:現在你們這里有多少人開始養泥鰍了呢? 喬宗禮:多了。光我們鎮就有1.6萬畝的養殖面積,全縣目前有2.3萬畝,養殖戶達5000多戶,而且面積還在不斷擴大,年底可達3萬畝。我們成立了泥鰍養殖協會,統一養殖技術。因為我們這里養殖規模大了、出口規模大了,海關專門在我們養殖基地安裝了監控系統,我們什么時候投放餌料、什么時候收獲泥鰍、什么時候裝集裝箱,都提前通知海關,海關打開監控器,看得就像在現場一樣清楚。這樣做的目的,是為了保證泥鰍養殖質量符合國際要求。 記者:養殖規模大了,你擔心以后泥鰍銷路會有問題嗎? 喬宗禮:不擔心。我現在擔心的是面積還不夠大。所以,縣委縣政府給了我們很大支持,盡快做大泥鰍養殖基地。你說為什么不擔心?因為我們除了出口日本、韓國,也已經打開了國內市場,北京、大慶等城市來要貨,出的價格比外國人的還要高。泥鰍有水中人參的稱號,現在國內越來越多的人認識到泥鰍的價值了。 再說,韓國、日本人吃泥鰍,就像我們中國人吃肉一樣尋常,餐桌上一般是少不了泥鰍的。而他們那里的養殖面積逐漸萎縮,所以,現在,我們這里成了他們那里的主要貨源基地。 |
評分
-
查看全部評分
版權聲明:本文內容來源互聯網,僅供畜牧人網友學習,文章及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果有侵犯到您的權利,請及時聯系我們刪除(010-82893169-8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