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剛讀到的一篇文章,與大家共享.
豬異食癖也稱無機鹽缺乏癥,是養豬生產中常遇到的問題,特別是光照不足氣溫偏低的冬春季節,是本病的高發期。患病豬只發育遲緩、消瘦、厭食,造成不必要的經濟損失。
一、臨床癥狀
豬患異食癖表現為咬尾、咬耳、咬肋,吸吮肚臍,特別是喜食雞糞、食尿、拱地、啃木棍、鬧圈、跳欄等現象。相互咬斗是異食癖中較為惡性的一種,表現為豬對外部刺激敏感,舉止不安,食欲減退,目光兇狠。起初只有幾頭互相咬斗,逐步有多頭參與,常見咬尾至脫毛出血,少數咬耳。咬豬進而對血液產生異嗜,引起咬尾癖,被咬豬常出現尾部皮膚和皮毛脫落,影響增重,嚴重時可繼發感染,引起骨髓炎和膿腫,若不及時處理,可并發敗血癥等導致死亡。
二、發病原因
1.飼養管理不當。包括飼養密度過大,飼槽空間狹小,限飼與飲水不足,同一圈舍豬只大小強弱懸殊,爭奪位次等原因均可誘發異食癖。
2.環境因素。豬舍通風不良及有害氣體蓄積,天氣的異常變化,豬圈潮濕引起皮膚發癢等,使豬產生不適感或休息不好均能引發本病。
3.品種和個體差異。同一豬圈內如果飼養不同品種或同一品種間體重差異過大的豬,因品種和生活特點差異,相互矛盾,相互爭雄而發生廝咬。個體之間差異大,在占有睡覺面積和搶食中常出現以大欺小現象。
4.疾病因素。豬有虱子或患疥癬等體外寄生蟲病時,可引起豬體皮膚刺激而煩躁不安,在豬舍內摩擦而導致耳后肋部等處出現滲出物,對其他豬產生吸引而誘發咬尾。豬體內寄生蟲病,特別是豬蛔蟲,刺激患豬攻擊其他豬,豬體內荷爾蒙的刺激導致情緒不穩定也發生咬尾現象。
5.營養供應不平衡。飼料營養滿足不了豬生長發育的需要,或是各種微量元素營養成分不平衡,如鉀、鈉、鎂、鐵、磷、鈣、維生素的缺乏或不平衡也會造成此癥。
6.豬本身的天性。豬愛玩、愛動,在環境舒適時,小豬咬其他豬的尾巴,導致相互模仿,豬的模仿是豬發生異食癖而引發大群發生異食癖的原因之一。同時因破皮與流血等外傷,又誘發了豬相互廝咬興趣。
三、防治措施
1.加強飼養管理,營造良好的環境。合理布控豬舍,同一圈舍豬只個體差異不宜過大,應盡量接近。飼養密度原則以不擁擠,不影響生長,能正常采食和飲水為宜,保證每頭育肥豬飼養面積0.8—1平方米,中豬0.6—0.7平方米,仔豬0.3—0.5平方米。的防治
2.單獨飼養有惡癖的豬。咬尾癥的發生常因個別好斗的豬引起。如在圈中發現有咬尾惡癖的豬,應及時挑出單獨飼養??稍谪i尾上涂焦油或用50度以上白酒噴霧豬體全身和鼻端部位,每天3—5次,一般2天可控制咬尾癥。同時隔離被咬的豬,對被咬傷的豬應及時用高錳酸鉀清洗傷口,并涂上碘酊以防止傷口感染,嚴重的可用抗菌素洽療。
3.避免應激。調控好舍內溫濕度,加強豬舍通風,防賊風侵襲、糞便污染、空氣渾濁、潮濕等因素。定時定量飼喂,不喂發霉變質飼料,飲水要清潔,避免搶食爭斗及飲水不均。
4.仔豬及時斷尾。對仔豬斷尾是控制咬尾癥的一種有效措施。斷尾時間最好在3日齡左右,斷尾的工具選用1000瓦的電烙鐵插電燒紅后在2—3秒內能燙斷為佳。避免造成感染。
5.分散豬只注意力。在豬圈中投放玩具如鏈條、皮球、舊輪胎以及青綠飼料等分散豬只關注的焦點,從而減少咬尾的發生。
6.使用平衡營養的配合飼料。適當增加食鹽用量,最好選用礦物質微量元素鹽粉,還可在飼料中增加調味消食劑,添加大蒜、白糖、碎陳皮及調味劑來改善豬的異食癖。
四、綜合治療
1.每天可增加光照2—3小時,在飼料中按1000公斤料加入電解多維2公斤,安康寧200克,血爾200克,鉻壯素200克,利依肥素44加2公斤,維他康500克,優配2公斤,小蘇打3—5公斤,愛維佳300克,連喂5—7天。
2.有啃墻、圈的可給豬吃紅土或頁巖燒磚,用以補充鐵、錳、鋅、鎂等多種微量元素;有吃豬、雞糞的可肌注維生素B12,每次500—1500毫克,每天1次,連用3—4天;猛吃石灰的應在飼料中添加鈣和磷,如熟石灰、骨粉等,也可在料中添加維生素AD3,維生素E粉,肌注維丁膠性鈣5—10毫升,連用4—7天;啃吃墊草的可喂服多種維生素或肌注復合維生素,每次10—20毫升,每日1次,連用3—4天;吃胎衣和胎兒的母豬,除加強護理外,還可用河蝦或小魚100—300克煮湯飲服,在飼料中加魚粉每頭豬每天50—100克,連喂10—20天;啃磚塊、煤渣、飲尿習慣的,應在飼料中添加0.5%—0.8%的食鹽,添加量不可超過1%,以防食鹽中毒。
3.豬患寄生蟲病的應及時驅蟲,常用的驅蟲藥有丙硫咪唑、敵百蟲、伊維菌素、阿維菌素。
|
版權聲明:本文內容來源互聯網,僅供畜牧人網友學習,文章及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果有侵犯到您的權利,請及時聯系我們刪除(010-82893169-80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