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提到養殖場,你的第一反應是什么?臭氣?污水?糞便?這一切其實都可以改變,清潔干凈無污染,甚至零排放的養殖場將在長沙市各鄉鎮普及。昨日,長沙市環保局聯合市畜牧部門發出通告,鼓勵養殖戶、鄉鎮大力開展養殖污染防治,力推生態養殖、循環發展的富農新技術,并拿出30萬元懸賞養殖零排放的鄉鎮和養殖場。
驗收合格每戶補助2萬元
長沙市環保局、長沙市畜牧水產局聯合發出的通告中決定,從今年開始采用以獎代補的形式,鼓勵規模化養殖場(戶)開展污染治理工作,對經驗收合格的給予一定的資金獎勵,補助標準為每戶2萬元。對于積極組織全鄉鎮所有養殖場(戶)實施污染治理,并在今年年底能夠全部通過驗收合格的,給予該鄉鎮一次性獎勵30萬元。獎勵對象為長沙四縣(市)范圍內存欄生豬1000頭、年出欄3000頭以上的養豬場(戶);年出欄10萬頭以上生豬的鄉鎮。
養豬場不再臭氣熏天
面對環保部門的通告,畜禽養殖要達到零排放是不是遙不可及?昨日,當記者來到瀏陽市葛家鄉金塘村熊湘生養豬場示范工程時,眼前的事實,讓大家見識了什么叫養殖零排放。沒有臭氣,也沒有橫流的糞水,一座干凈的房子,如果不是偶爾有兩聲豬的叫聲,可能誰也想不到這是養豬場。 熊湘生透露,他采用的生物發酵舍養殖技術將木屑、谷殼等混合,加入微生物菌種進行發酵,制成有機墊料,然后在豬舍內挖0.8米深的坑,在坑內填滿墊料,再把豬放在墊料上飼養。豬的糞尿排在墊料上被有益微生物迅速消化、分解,水分被發酵過程中產生的熱量蒸發,不需人工清理糞污,豬舍內沒有臭味,不會產生蠅蛆,且墊料可循環再利用,墊料發酵產生的熱量還可解決豬舍冬季取暖問題。 “鄉政府每平方米出資30元、村上每平方米補助10元,我自己其實只掏資5720元,僅成本的1/4,政府給了我很大的支持。”熊湘生介紹,眼前這批生豬共95頭,初重20公斤,現重90公斤,平均每頭日增重1.74斤,預計比傳統養豬提前7至10天出欄。
零排放技術可提高豬肉品質
“從今年引進這項技術開始,我就再不需要每天清掃豬欄、沖洗豬舍,節省了很多時間和勞力。”熊湘生笑呵呵地對我們說。其實該項技術優點還遠不止這個。該技術徹底從源頭上解決污水排放,提高養豬效益,一般可以節約飼料12%左右、節約用水90%、節約人工近一半。最主要的還是提高了豬肉的品質,豬幾乎不用抗生素藥物,達到無公害目的。此外,墊料使用兩至三年后,即可成為優質有機肥,達到循環利用、變廢為寶的效果。生物發酵舍養豬技術具有不用水沖豬舍、不用每天清除豬糞,采用自動給食、自動飲水技術等眾多優勢特點,適合大中小規模養殖場(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