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益生菌制劑
1、微生態制劑的分類方法較多。
(1)按使用目的,有生長促進劑、免疫促進劑、治療劑、水質改良劑等;
(2)按菌種不同,有芽孢桿菌制劑、乳酸菌制劑、酵母菌制劑、蛭弧菌、光合細菌等;
(3)按菌種多少,有單一菌種制劑、復合菌種制劑。
微生態制劑大都具有以下三個基本特征:體外實驗中能拮抗病原菌或快速降解有機質;能在養殖動物腸道、養殖水體中存活;感染實驗中能提高養殖動物對病原體的抵抗力,促進動物生長。
按照菌種的不同分類可以分為:
(1)乳酸菌類,厭氧或兼性厭氧生長,能分解糖類產生乳酸;在動物體內通過生物拮抗降低PH,阻止和抑制病原菌的侵入和定植,維持腸道微生態平衡。
(2)芽孢桿菌,主要有枯草芽孢桿菌、地衣芽孢桿菌、蠟樣芽孢桿菌等,芽孢桿菌具有耐酸、耐鹽、耐高溫(100℃)的優點,能使空腸內的PH下降,促進淀粉、纖維素等分解。
(3)酵母菌,是喜生長于偏酸環境的需氧菌,可在腸道內大量繁殖。酵母菌富含動物所必需的多種營養成分,是維生素和蛋白質的來源,可以增加消化酶的活性,并能增加非特異性免疫系統的活性。
(4)光合細菌,是具有光合作用能力的異養微生物。它主要利用小分子有機物來合成自身生長繁殖所需養分,厭氧條件下可以把硫化氫轉化為無害物質。它不僅是安全的能量來源,而且可以產生抗活性病毒因子等生物活性物質。
(5)蛭弧菌,革蘭氏染色陰性,短桿狀,具有極長的單鞭毛,其個體很小。其主要生物學特點是寄生在某些細菌上并能導致其裂解,對大多數革蘭氏陰性細菌如志賀氏菌屬、沙門氏菌屬、埃希氏菌屬、弧菌屬、假單胞菌屬、鉤端螺旋體等微生物均有較強的裂解活性;初步認為蛭弧菌對細菌形成噬斑的適宜PH值為7~8,在液體中生長繁殖的溫度范圍是20~30℃,在50℃時30分鐘即失活。
2、微生態制劑的作用機理
(1)微生態平衡機理:
健康動物體內的微生態平衡會由于病原侵入、環境因素發生變化等原因而被破壞,如果破壞程度超過了宿主動物的適應能力,會使動物的免疫力下降,導致營養和生長障礙以及疾病的發生。這時補給適當的微生物,微生態環境得到及時修補,讓動物回復健康狀態。生物奪氧也屬于這一機理的一部分,一些需氧菌微生態制劑特別是芽孢桿菌可以消耗腸道內的氧氣,造成厭氧環境,有助于厭氧微生物的生長,從而使失調的菌群平衡恢復到正常狀態。
(2)疾病防治作用機理:
有的益生菌通過競爭作用調節宿主體內菌群結構,包括競爭粘附位點、對化學物質或可利用能源的爭奪以及對鐵的爭奪。有的益生菌在生長過程中產生抑菌物質,例如乳酸菌產生乳酸、乳酸菌素、過氧化氫等,對病原微生物具有抑制作用。有的益生菌具有免疫刺激作用,是良好的免疫激活劑,如酵母細胞壁。蛭弧菌則是首先與宿主細胞激烈碰撞,沒有鞭毛的一端吸附到宿主細胞表面,菌體高速轉動并釋放各種酶,使宿主細胞壁形成小孔,蛭弧菌由此進入宿主體內,迅速復制DNA,然后菌體延伸進行均等二分裂形成子代并從宿主細胞體內釋放出來,最終導致宿主細胞解體,起到殺菌防病的作用。
(3)促生長作用機理:
作為餌料添加劑的許多益生菌,其菌體本身含有大量的營養物質,同時隨著它們在動物消化道內的繁衍、代謝,可產生動物生長所需的營養物質,還可產生消化酶類,協助動物消化餌料,提高餌料轉化率。
(4)水質凈化機理:
益生菌進入養殖池后,可以參入水體最基礎的物質循環,把有機物降解為硝酸鹽、磷酸鹽和二氧化碳等,為單細胞藻類生長繁殖提供營養;而單胞藻的光合作用又為有機物的氧化分解、微生物及養殖動物的呼吸提供溶解氧,構成一個良性生態循環。有的益生菌如光合細菌具有獨特光合作用能力,能直接消耗利用水中有機物、氨態氮、硫化氫等;而反硝化細菌則可通過反硝化作用除去水中的亞硝態氮,從而改善水質。
3、微生態制劑在水產養殖中的應用效果
Kazasa (1986)首次將益生菌應用于水產養殖,用一株從土壤中分離的芽孢桿菌處理日本鰻鱺,降低了由愛德華氏菌引起的死亡。Austin和Akifumi等報道,在蝦、貝生產中,利用溶藻弧菌、產色素細菌控制苗期的多種病原性弧菌。Moriarty報道,在印度尼西亞所做的實驗表明,向養殖水體中加入某些特定的芽孢桿菌,可以使水體中的發光弧菌等有害弧菌數量大大降低,實驗池對蝦的成活率大大高于對照池。有實驗證明,酵母菌與乳酸菌共用,可提高印度對蝦幼苗的生長率、存活率。張新明等報道一株藤黃微球菌對病原性鰻弧菌、副溶血弧菌、沙蠶弧菌、漂浮弧菌具有良好的拮抗作用。陳家長等利用蛭弧菌制劑對河蟹養殖池進行為期3個月的潑灑,蟹池細菌總數呈幾何級數下降,氨氮、COD、硫化物都有不同程度下降,使用蛭弧菌的蟹池全年沒有發生病害,河蟹生長速度加快,成活率提高。何義進等在異育銀鯽養殖實驗中,加入預先培養的鯽魚出血性腹水病病原菌點狀產氣單胞菌,然后加入蛭弧菌,定期檢測水中病原菌的數量,結果顯示,隨著時間的延長,水體中病原菌數量明顯減少,一周后檢測不到。張淑華等將益生菌加入對蝦配合餌料中飼喂對蝦,結果表明飼料中添加0.1%益生菌能使對蝦成活率提高5.03%~6.18%,單產提高8.76%~12.45%。王祥紅在系統研究養殖和海捕的中國對蝦健康成蝦腸道微生物區系的基礎上,篩選出多個有益菌株,其中兩株有益菌施入對蝦育苗水體后能夠增加不同發育時期對蝦幼體的變態率和成活率,同時蝦苗的抗病力、低鹽度耐受力等都有所提高,平均體重和體長都有所增加。李卓佳等報道在對蝦養殖中使用微生態制劑具有凈化水質、提高對蝦免疫功能和養殖成活率的作用。
乳酸菌被認為是有益生作用的主要菌種,此外,還有酵母菌、枯草桿菌、雙歧桿菌、芽孢桿菌、鏈球菌等40多種,魚類生產上使用的益生素多為復合菌種。吳垠報道益生素微生態制劑可以提高雜交鯉的越冬能力,死亡率從65%下降到52%。
周東明等測定了溫度、PH、抗生素對活菌劑活性的影響,芽孢桿菌耐熱性強,100℃ 處理2min基本沒損失,而酵母菌、乳酸菌在溫度超過80℃ 時活性損失很大。魚顆粒飼料生產過程中溫度一般在80~100℃,對芽孢桿菌沒有影響,但對乳酸菌、酵母菌影響較大。pH在2.2~7.0范圍內,各種菌基本上不受損害。魚胃內PH一般在2~3,腸道pH在5~7,這樣的pH范圍適于上述菌種生長。使用益生菌制劑要注意與抗病促生長物質的搭配問題。呋喃唑酮、氯霉素對上述各種菌有很強的抑制作用,金霉素、紅霉素、土霉素抑制作用次之;馬杜拉霉素、桿菌肽鋅、喹乙醇對芽孢桿菌基本沒有抑制作用。對乳酸菌、酵母菌則有微弱的抑制作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