奶牛陰道脫出指病牛陰道上壁從陰道口的球狀翻出。本病是奶牛常見產科疾病之一,多發于懷孕后期和產后奶牛。
1 病因
奶牛場飼養管理不善,奶牛缺乏運動,飼料單一,母牛體質瘦弱;奶牛年老、經產;母牛廄床地面前高后低;妊娠末期,胎兒過大,胎水過多,腹壓過高;嚴重便秘或腹瀉,努責過強;瘤胃臌氣;雌激素用量過大,導致陰道括約肌失調時均可引發本病。配種操作不當,陰道受到異常刺激;難產或患卵巢、子宮疾病等可引發或繼發本病。
2 癥狀
癥狀輕者臥地時見其陰門內或陰門外有一紅色球狀物,該物在奶牛起立后能自然回縮。癥狀較重時,陰道會全部脫出,有時在其末端可見到子宮頸口。脫出的陰道黏膜,初期表現光滑、濕潤,呈粉紅色。如脫出時間較長,則黏膜充血、水腫,逐漸變為紫紅色或暗紅色。黏膜表面干燥,甚至裂開,并有帶血的液體流出,此時陰道無法自行縮回。病牛往往由于疼痛而劇烈努責。懷孕期間發生的陰道脫,隔著脫出的陰道壁可觸摸到胎兒和子宮的前置部分。有時可見到膀胱經尿道外翻脫出,呈蒼白色球狀。個別病牛還可繼發直腸脫出。
3 防治
3.1 保守療法,部分脫出且能自行縮回者,宜單獨飼養,同時改善飼養管理,增強體質,并常保持前低后高的站立姿勢,使后軀高于前軀10 cm左右,防止病情惡化。必要時予以治療。
3.2 對于完全脫出、嚴重的部分脫、反復脫出,需進行局部清理和整復、固定并配合藥物治療。
3.2.1 保定,將病牛常規保定于前低后高的六柱欄或四柱欄內,以利整復。
3.2.2 整復,先用溫消毒水清洗陰道表面,若陰道脫出過久,水腫嚴重,可先用熱毛巾敷10~20 min或針刺水腫黏膜,擠出水腫液后,再用溫生理鹽水或0.1%高錳酸鉀溶液沖洗陰道。如有壞死,需把壞死部分剪去并縫合。整復時,用干凈紗布包住脫出部分,在病牛不努責時逐步還納陰道,然后頂回原位。最后再將青霉素或氨芐青霉素粉涂于病牛陰道壁。
3.2.3 固定,采用雙內翻縫合陰門固定法,即用粗線或四股18號縫線在陰門裂的上1/3處,從一側陰唇,距陰門裂3 cm處進針,從距陰門裂0.5 cm處穿出,越過陰門在對側,距陰門裂0.5 cm處進針,從距陰門裂3 cm處穿出。然后再在出針孔之下約2~3 cm處進針,作相同的對稱縫合,從對側出針,束緊線頭,打一活結,以便拆除。必要時根據陰門裂的長度再用上法作1~2道縫合,但要留下陰門下角,以便排尿。也可作圓枕縫合、鈕扣縫合或袋口縫合。縫線的外露部分要套上乳膠管。縫合時,下針要深,并盡量靠近兩側坐骨結節。懷孕后期的臨產牛,縫合后要密切觀察,一旦出現分娩預兆,應立即拆線。
3.3 中藥輔助治療
3.3.1 補中益氣湯:黃芪、黨參、白術、當歸、陳皮、升麻、柴胡各100 g,甘草50 g,水煎去渣,候溫灌服。
3.3.2 防風湯:防風10 g,荊芥10 g,艾葉10 g,川椒10 g,蛇床子10 g,白礬10 g,五倍子10 g,煎湯溫洗,涂于陰門外。
4 小結
4.1 陰門縫合應不防礙病牛排尿。分娩前要及時拆線。
4.2 陰道脫出必須及時手術復位,并加以固定。如果拖延會導致子宮脫,甚至膀胱脫、直腸脫,進一步會引起水腫、糜爛、感染,甚至可引起敗血癥。操作中應注意消毒、防腐、消炎。如有全身癥狀,應連續注射3 d抗生素,待完全痊愈后再拆線。
4.3 治療期間病牛進食不宜過飽,以防便秘和腹瀉,廄床應修整成前低后高狀,以利陰道回縮。
4.4 喂給全價配合飼料,保持營養均衡,輔以青綠飼料。母牛懷孕后應少量、多次喂給飼料和飲水。
4.5 應讓奶牛多運動,以增強體質。并且要及時淘汰老弱病牛。 |
版權聲明:本文內容來源互聯網,僅供畜牧人網友學習,文章及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果有侵犯到您的權利,請及時聯系我們刪除(010-82893169-8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