奶牛群發病是指在牛群中一段時間內,出現一定比例的患病牛群。如拉稀、肺炎、流產、真胃移位、異常高頻率出現或短期內絕對數量增多等現象,這都說明牛群在生產管理、營養搭配、疾病防疫等環節存在問題。
1 發病因素分類
導致發病因素情況很多,我們可大致分為三大類:即傳染病因素、應激因素、人為因素。其中傳染病因素又可細分為細菌性、病毒性因素等。按照群發病嚴重程度還可以分為急性群發病和慢性群發病,高發病率和中等發病率等。
2 防治措施
2.1 應急措施
2.1.1 當遇到可疑傳染病發病時,首先一律將之當作傳染性群發病對待。應盡早采取隔離,增加消毒頻率等預防傳染病的措施。如近幾年萊西地區出現奶牛冬痢。該病就是一種群發病,其傳染性強,類似傳染性胃腸炎。給萊西奶牛養殖場(戶)造成一定的經濟損失,主要引起產奶量下降,病愈后難以恢復產奶水平。該病主要發生于冬季,以春節前后最為嚴重。目前對奶牛冬痢的發病原因和傳染源還沒搞清。具體發病表現為:
(1)牛群一旦發生冬痢,會迅速蔓延,通常是以新產頭胎牛先發病。1—2天漫及全群。
(2)病牛群剩余料喂牛犢,犢牛會迅速出現腹瀉癥狀,但停料后癥狀逐漸消失。
(3)本病的傳染途徑不明確,似乎可以通過唾液、糞便、水源等傳染物接觸感染。幾乎每次發病都是短期內(通常一周),但死亡率很低。
(4)本病發生突然,奶牛主要表現為水樣腹瀉,常呈噴射狀,糞便呈黑色液體或者污水狀,嚴重者排出棕紅色水樣便,部分有脫水癥狀,在發病初期,呼吸、體溫、脈搏無明顯異常。
2.1.2 具體措施
(1)隔離病牛,限制人員流動,單個牛舍可以作為一個隔離群,遇到其他不明疫情的情況下應求助于當地畜牧獸醫部門。
(2)增加牛舍及運動場消毒頻率,保持牛舍牛床衛生清潔。
(3)根據病情可對癥治療。
2.1.3 其他因素的排查
在采取以上措施的同時或者排除傳染性因素后可以開始進行應激因素和人為因素排查,在管理上排除近期內的人員安排,資源配置、環境等各個方面的變化。還需要管理人員明察秋毫。
在營養方面應排除飼料配方的不良應激,如配方的改變,飼料的變質等,找到了可疑的因素后要進一步證實和改正。盡可能尋找更多的可疑因素。因為有時候出現的群發病往往是綜合性因素的改變。如新產奶牛乳房炎的暴發,這不僅與奶牛產房環境衛生有關,還和奶牛的體質等有關,新產奶牛乳房炎除了環境因素外,更新層的原因之一就是酮病。因為酮病和該時期的奶牛乳房健康有著很大的相關性。酮病牛只較健康牛只更易感染乳房炎。
可見,引起群發病的發生,尤其急性、危害比較嚴重的群發病,其發病的背景不是單一的,有時候有一個累積的過程。在排查原因的時候,要從多個方面入手。
此外,還存在一些共他因素導致的群發病,如復雜的人際關系導致的人為惡意破壞等。
2.2 建立健全奶牛疫病防疫監測體制
2.2.1 建立衛生防疫制度,嚴格按照國家防疫法進行衛生防疫,并要有詳細記錄。
衛生防疫方面,定期消毒與定期預防接種疫苗等。著重提高飼養管理人員防疫意識。
2.2.2 建立奶牛健康監測體制
(1)建立隱性乳房炎監測制度。如每月上旬固定時間監測一次,并歸類分析。可以得出“十十十”以上發病率,“十十”以下百分比,以及對上個月的新增率。主要作用在于衡量奶牛乳房健康和環境衛生狀況,并作出比較,找出相應的解決辦法。
(2)建立營養代謝病監測制度。營養平衡體系的建立,主要應用一些可量化性指標衡量。不僅僅用于產奶量,乳脂率、乳蛋白、體況評分等。還應用一段時間的真胃移位發病率、肢蹄病發病率等來評價打分。并描繪出疾病趨勢圖。結合實際操作,將這些數據統計分析后所得出的結果其意義不僅僅在與疾病的預防上,更大的益處將對整個牛群的良性發展起到很好的指導作用。
3 小結
奶牛群發病最好的防治辦法是預防,但這需要奶牛場內部人員的分工,資源配置、各種監測制度,可量化指標等方面兼顧防疫制度,而不簡單等同于衛生防疫制度的建立。其中的差異和細節性問題需要根據奶牛場的規模等實際情況進行細化、量化。當一個完整的監測體系建立后,其牛群的健康水平將會保持在一個較高水平上,與此同時,我們仍要在今后的工作中不斷進行改進。 |
版權聲明:本文內容來源互聯網,僅供畜牧人網友學習,文章及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果有侵犯到您的權利,請及時聯系我們刪除(010-82893169-8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