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因
該病多發生于懷孕中后期(7-9月)的奶牛,黃牛也有此病發生,其發病原因多種,有的是在懷孕中后期,由于飼養管理不當,運動不足,胎兒過大壓迫真胃引起真胃蠕動不足,食物排泄不暢;有的是伴有真胃炎和胃潰瘍;有的長期飼喂粗硬腐敗、酸堿過量的飼料,營養不足缺乏蛋白飼料;有的飽饑無常,過度勞役,迫使患牛精神緊張,應激失常,導致胎位不正,真胃蠕動減弱而引發此病。
癥狀
患牛體溫基本正常,少食或不食,口腔濕潤,唾液粘稠,舌苔白,鼻鏡干燥,結膜黃染,患牛常左側臥地,有時有腹痛現象,按壓真胃區有疼痛表現,初期拉糞少而干,中、后期拉糞少呈黑褐色醬油狀稀糞,有的瘤胃有振水音,脹肚通過導胃可導出酸臭稀狀食物,常因繼發真胃穿孔,病畜長臥不起,體溫下降虛脫而導致死亡。
治療
⒈初期:以消熱解毒為主,活動胃腸為副。
①西醫治療
清熱解毒注射液,10ml,10-20支;維生素B1注射液,10ml,10-15支;糖鹽水1500-2500ml,一次靜注,每日早晚各一次。
②中藥療法
大戟100g、甘遂100g、滑石100g、牽牛子50g、川芎50g、大黃100g(中等牛量),共研為末,開水沖服,每日一劑。
⒉中期:以活動胃腸、消炎為主。
①西醫治療
硫酸鏈霉素,1g,20-30支;維生素B1,10ml,10-20支;糖鹽水1500-2500ml,每八小時靜注一次。
②中藥療法
大戟100g、甘遂100g、大白50g、二丑50g、桃仁50g、黃連50g、硫酸鎂粉250g,以上藥物共研為末,開水沖服,每日一次。
⒊后期:以消炎為主,活動胃腸為副。
①西醫治療
氯苯西林,0.5g,25-30支;維生素C,10ml,10-15支;糖鹽水1500-2500ml,每八小時靜注一次。
②中藥療法
肉蓯蓉200g、三棱100g、文術100g、郁李仁80g、麻仁80g、瀉葉80g、大白50g、二丑50g、桃仁50g(中等牛量),上藥共末一次開水沖服,每日一劑。
說明:十幾年來據不完全統計,每年診療此病20余頭,初中期治愈率達95%,后期治愈率達75%。 |
版權聲明:本文內容來源互聯網,僅供畜牧人網友學習,文章及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果有侵犯到您的權利,請及時聯系我們刪除(010-82893169-8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