鵝絳蟲病是小鵝和中齡鵝常見的一種小腸內寄生蟲病,種鵝發生此病尚不多見。2006年5月16日,筆者接診了我市灰天鵝(朗德鵝)養殖場飼養的種鵝感染絳蟲病的病例,現將診治情況報道如下。
1 發病情況及臨床癥狀
該養鵝場飼養的一批種鵝2200只,5月10日起(380日齡),約200只鵝漸漸開始發病,使用抗菌藥物后,效果不佳,但沒有死亡。病鵝表現為精神不振,食欲下降,消化不良;糞便稀,呈淺綠色或灰白色,含有長短不等的白色節片。其中部分鵝行走不穩,歪頭仰頸,側臥或俯臥時兩腳劃動,癱瘓,身體消瘦。5月15日夜,該場突然停電,鵝群應激打堆,當夜死亡種鵝24只。
2 剖檢變化
剖檢病死鵝4只,瀕死鵝2只。主要病變為小腸內有大量白色、扁平、帶狀、分節的蟲體積聚,腸道阻塞、扭轉。有一只鵝腸管已破裂,腸黏膜水腫、充血、小量出血,有灰黃色結節,腸內容物稀臭。
3 實驗室檢查
3.1 細菌培養 無菌操作取心血和肝臟分別接種于普通瓊脂培養基,經37℃恒溫24h培養后未發現致病菌。
3.2 鏡檢 取病鵝糞便用清水洗滌靜置后,觀察沉淀物,肉眼可見帶狀蟲體節片;沉淀物涂片,在光學顯微鏡下可見蟲卵。
4 診斷
根據發病情況、臨床癥狀、剖檢變化及實驗室診斷,確診為種鵝劍帶絳蟲病。
5 防治
5.1 全群投服硫雙二氯酚,劑量按每kg體重150~200mg拌料。
5.2 對鵝舍徹底打掃、消毒,對糞便、污物集中堆積,發酵處理。
5.3 徹底更換水上運動場內的水,清除水池中的淤泥和糞便,并進行消毒。
5.4 成鵝每年在春季放牧前和秋季放牧結束后進行兩次驅蟲。幼鵝在放牧開始后18日,全群驅蟲一次。
通過治療,鵝群逐步開始穩定,恢復正常。
6 體會
6.1 劍帶絳蟲的中間宿主是劍水蚤,主要生活于死水、水流較慢的淺水區,對于人工開挖的水上運動場應經常換水,定期清除水池中泥土和糞便,并進行消毒后再放水進池。
6.2 種鵝感染劍帶絳蟲病一般不會導致死亡,但在種鵝受到天氣突變、飼料更改、夜間停電等應激時,會導致種鵝的發病死亡。
6.3 在防治過程中,應該采取綜合防治措施,根據預防為主、治療為輔、防治結合的原則,平叫做好科學飼養管理、定期驅蟲、定期消毒等工作。 |
版權聲明:本文內容來源互聯網,僅供畜牧人網友學習,文章及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果有侵犯到您的權利,請及時聯系我們刪除(010-82893169-8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