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惡性水腫是由梭苗引起的多種動物的一種急性、創傷性、中毒性傳染病。其特征為病變組織發生氣性水腫,井伴有發熱和全身性毒血癥。
(一)病原
惡性水腫之病原主要為腐敗梭菌、水腫梭菌、魏氏梭菌、溶組織梭苗等也可致病或參與致病。腐敗梭菌是兩端鈍圃、嚴格厭氧的粗大桿菌,在體內外均易形成芽胞,芽胞在茁體中央,使菌體呈梭形。腐敗梭菌能產生αβγδ四種毒素,α毒索為卵磷脂酶,具有壞死、致死和溶血作用;p毒素為脫氧核糖橫敢酶,有殺白細胞的作用;γ和δ毒素分別具有透明質酸酶和溶血素活性。這些毒素可使血管通透性增加,引起耝織炎性水腫和壞死,毒素吸收后可引起致死性的毒血癥。腐敗梭菌在自然界分布極廣,其芽胞抵抗力很強,一般消毒藥物短期難以湊效,但20%漂白粉、3%一50,6硫酸石炭酸合劑、396—5%氫氧化鈉等強力消毒藥可于較短時間內殺滅。
(二) 流行特點
在哺乳動物中,牛、綿羊;馬發病較多,豬、山羊次之,鴿于也會發病。年齡、性別、品種與發病無關。病畜在本病的傳染方面意義不大,伹可將病原體散布于外界,不容忽視。
該病傳染主要由于外傷如去勢、斷尾、分娩、外科手術、注射等沒有嚴格消毒致本菌芽胞污染而引起感染。本病一般只是散發形式,但外傷(如斷尾)在消毒不嚴時,也會伙同發病。
(三)癥狀
潛伏期12~72小時。病牛初減食,體溫升高,在傷口周圍發生炎性水腫,迅速彌散擴大,尤其在皮下疏松結締組織處更明顯。病變部初堅實、灼熱、疼痛、后變無熱、無痛、手壓柔軟、有捻發音。切開腫脹部,皮下和肌間結締組織內有多量淡黃色或紅褐色液體浸潤并流出,有少數氣泡,具有腥臭味。創面呈蒼白色,肌肉暗紅色。病程發展急劇,多有高熱稽留,呼吸困難,脈搏細速,眼結膜充血發紺,偶有腹瀉,多在1—3日內死亡。母牛若經分娩感染,則在2—5日內陰道流出不潔的紅褐色惡臭液體,陰道黏膜潮紅增溫、會陰水腫,并迅速蔓延至腹下、股部,以致發生運動障礙和前述全身癥狀。公牛因去勢感染時,多在2—5日內,陰囊、腹下發生彌漫性氣性炎性水腫、疝痛、腹壁知覺過敏,與此同時也伴有前述全身癥狀。
(四)病理變化
死于惡性水腫的病牛尸體腐敗很快,故應盡早剖檢。因腐敗梭菌經傷口進入組織,繁殖并產生毒素,損害血管壁并引起毒血癥,故在剖檢時可發現局部組織的彌漫性水腫;皮下有污黃色液體浸潤,含有腐敗酸臭味的氣泡;肌肉呈灰白或暗褐色,多含有氣泡;脾、淋巴結腫大,偶有氣泡;肝、腎濁腫,有灰黃色病灶;腹腔和心包腔積有多量液體。
(五)診斷
據臨診特點,茍合外傷情況及病理剖檢一般可作出初步診斷。診斷要點為:
①發病前常有外傷史;
②病變部明顯水腫,水腫液內含氣泡;
③病變部肌肉變性、壞死;
④若為產后發病,則子宮及其周圍組織(結締組織、肌肉等)明顯水腫,內含氣泡;
⑤若為去勢后發病,則陰囊、腹甲發生彌漫性炎性水腫;
⑥確診尚需結合動物接種試駿、細菌學診斷等。惡性水腫與炭疽及氣腫疽在臨床上應予以鑒別,參見本節炭疽及氣腫疽之診斷。
(六)防治
外傷(包括分娩和去勢等)后嚴格消毒及正確治療是防治本病的重要措施。早期用青霉素或與鏈霉素職合應用,在病灶周圍注射,甚為有效。四環素或土霉素靜脈注射,盡早應用時效果亦好。亦可采用磺胺藥物與抗生素并用。早期之局部治療可切開腫脹處,清創使病變部分充分通氣,再用1%高錳酸鉀或3%過氧化氫溶液沖洗,后撒入磺胺碘仿合劑等外科防腐消毒藥,井施以開放療法。機體全身可采用強心、補液、解毒等對癥療法。
|
版權聲明:本文內容來源互聯網,僅供畜牧人網友學習,文章及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果有侵犯到您的權利,請及時聯系我們刪除(010-82893169-80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