豬傳染性萎縮性鼻炎的預防和治療 | 作者:康大夫 轉貼自:中國豬e網 |
萎縮性鼻炎(AR)是豬的一種呼吸道慢性傳染性疾病。以鼻甲骨萎縮、顏面部變形、 慢性鼻炎為特征。 隨著養豬生產的工廠化、 集約化程度的提高,此病發病率逐漸增加, 影響仔豬的生長發育。各種應激因素是誘發本病的重要原因,如營養缺乏、不同年齡的豬共同飼養、密集、擁擠、過冷、過熱、空氣污濁、通風不良、長期飼喂粉料等都能誘發AR的發生。本病常年均可發生,冬春兩季是本病的多發季節,任何年齡、品種的豬均易感,但以仔豬最為多見。
病因
主要是支氣管敗血桿菌或巴氏桿菌通過呼吸系統傳染而引起的。
臨床癥狀
病豬先表現打噴嚏, 有鼾聲, 鼻孔流出少量漿液性或粘膿性分泌物,有時帶有血絲, 不時拱地, 搔扒或磨擦鼻部。 經常流淚, 以致在眼內角下的皮膚上形成灰色或黑色的淚斑。數周后, 少數豬可自愈, 但大多數豬有鼻甲骨萎縮變化, 經過2-3個月, 鼻和面部變形。嚴重的鼻腔短小或偏向一側。吻部扭曲變形,上頜短于下頜,面部皮膚皺縮。
病理變化
剖檢鼻部變形的病豬,沿兩側第1和第2臼齒間的連線鋸成橫斷面可見鼻甲骨卷曲變小而鈍直,鼻中隔歪曲,有的病豬鼻甲骨萎縮消失,使鼻腔成一大空腔、鼻腔內常有大量粘膿性甚至干酪性滲出物。
診斷
臨床實踐中,常根據臨床癥狀,剖檢變化做出臨床診斷根據病豬發生病狀。剖檢時, 下鼻甲骨受損害明顯,鼻甲骨和鼻中隔變形或鼻甲骨大部消失。 鼻腔粘膜充血、 水種, 有膿性滲出物蓄積。
防治
1 切斷傳染源。本病一旦傳入豬群就很難清除,因此防止本病傳入很重要,要做到不盲目引入種豬,應該從經過專門檢疫的種豬場引進種豬。嚴格防止從外單位引進病是預防本病的重要措施。一方面加強進場檢疫; 另一方面對存在有本病的豬場嚴格檢疫, 發現病豬及時全部淘汰
2 預防為主。制定一個好的免疫程序并嚴格執行。試驗表明,接種豬萎縮性鼻炎、多殺性巴氏桿菌二聯滅活疫苗,可使豬群AR臨床發病率由51.39%降至8.33%[9],應用市售的支氣管敗血波氏桿菌和產毒素D型多殺性巴氏桿菌制成的油佐劑二聯苗。在妊娠母豬產前1個月注射1次,免疫母豬所生仔豬在4周齡和8周齡各注射1次,未免疫母豬所生仔豬1,4周齡和8周齡各注射1次,可產生較好的免疫力[10]。種公豬每年注射2次,在防疫時要搞好環境衛生,在此基礎上疫苗才有良好的效果。建議采用頸深部肌肉注射,皮下注射易引起腫包,極易繼發細菌感染形成膿皰,從而影響疫苗的吸收,達不到應有的效果。對于仔豬免疫,由于注射疫苗量少,為了防止注射后疫苗外滲,建議采用較細的9號注射針頭,按照“慢推快拔”的要領注射,能收到很好的效果。
3 藥物控制。可通過藥敏試驗選擇敏感藥物在飼料中進行添加來預防本病。無藥敏條件的豬場,可在飼料中添加大環內脂類藥物和磺胺類藥物,例如磺胺嘧啶400 mg/kg~2 000 mg/kg飼料,土霉素400 mg/kg~1 000 mg/kg飼料,飼喂未見臨床癥狀的豬。對有臨床癥狀的仔豬可以肌肉注射氨芐青霉素、鏈霉素或用卡那霉素液鼻腔噴霧。中草藥對該病的防治亦有較好的效果,藥用辛夷、黃柏、知母、半夏各40 g,梔子、黃芩、當歸、蒼耳子、牛蒡子、桔梗各15 g,白蘚皮、射干、麥冬、甘草各10 g粉碎后分2份,早晚各1份,25 kg豬1 d用量,連用9 d。對病豬及時治療用磺胺二甲嘧啶 按100-450ppm混飼, 或磺胺噻咪鈉60-100ppm加入飼水中。3、 為預防抗藥性可將磺胺二甲嘧啶、 金霉素各100克, 青霉素50克, 混入1噸飼料中,連喂3-4周, 常可收到一定治療效果。 4、 仔豬從2日齡開始, 每周肌肉注射1次長效土霉素20毫克/千克體重,連續3次。
4 全進全出。 豬全部出場后空欄兩個星期并對欄舍進行全面消毒,是控制AR的有效措施,但規模較大的豬場一般飼養有不同日齡的豬和自己繁育的種豬,所以難以實施全進全出的措施,此方法適用于小型豬場和個體養殖戶。
5 加強飼養管理。 飼料營養要全價,飼料營養缺乏可致使本病癥狀進一步加重。降低豬群的飼養密度,注重欄舍環境衛生,減少塵埃;改變飼喂方法,改干粉料為濕拌料,對預防本病有一定意義。
|
|
版權聲明:本文內容來源互聯網,僅供畜牧人網友學習,文章及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果有侵犯到您的權利,請及時聯系我們刪除(010-82893169-8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