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降低應激水平,提高免疫力
隨著動物營養學研究的逐漸深入,動物最基本的營養需求已越來越清楚的被飼養者所把握,但隨著對動物產品總量的片面追求,人工飼養環境與動物天性之間的差異越來越大,這種加劇擴大的差異所產生的應激直接反映了動物福利的不斷惡化。伴隨動物生產體系的巨大變化所出現的畜禽瘁死癥(sudden death)、流行病爆發(epidemic diseases)及環境疾?。╡nvironmental diseases)等“人造病”都是動物福利惡化的最直接表達。
“人造病”的產生在很大程度是由于人類不僅改變了動物的食物和生存環境,而且改變了動物彼此之間以及它們與環境之間的關系,而這種動物天性與養殖環境的差異對動物而言就是應激源。環境對動物的應激通過兩種途徑間接作用于動物的免疫系統,當應激達到一定閥值的時候,將對動物免疫系統產生破壞作用。
仔豬早期斷奶可提高母豬年生產能力即年產胎數和仔豬數,但對仔豬而言,由于消化系統和免疫系統尚未完全發育,對外界應激敏感,因此對疾病有較大的易感性。成年畜禽在受到外界刺激時會通過增加腎上腺皮質激素分泌、提高血液濃度和加強分解代謝來調整內在環境的紊亂,而血液高皮質類固醇含量不僅與低免疫狀態相關(Kelley,1982),且在降低蛋白質合成和瘦肉生長方面起重要作用(Spencer,1985)。因此,如果生產體系產生較多應激,將造成皮質類固醇水平升高,動物的免疫機能降低,生長率、飼料轉化率和繁殖性能下降。
直接有害于生產率和生產效率的應激性狀況如,地面不良,圈欄設計不合理,衛生狀況惡劣,缺乏特定的養分(如缺乏食鹽),過分擁擠,不良的管理等(Hemsworth,1991)。此外,飼養管理人員對動物而言也是一個應激源,其對動物的態度和技術的熟練程度決定這種人為應激的強弱。應激往往是由環境中多種不良因子綜合作用而引起。
2 滿足動物行為需求
動物福利可簡單的劃分為生理福利和精神福利兩大類,生理福利包括營養和疾病防治,精神福利主要體現為心理需求在行為上的滿足程度。動物營養和疾病對生產性能的影響毋庸質疑,動物心理需求在行為上的滿足對生產性能的影響也逐漸得到研究者關注。生產性能和繁殖性能能在某種程度反映動物的生理福利的優劣,而動物的行為反應則是鑒別動物精神福利好壞的重要途徑。
成年動物的行為是個體與其有機、無機環境維持動態平衡的手段,由先天遺傳和后天獲得復合起來的,一個特定物種的行為特點和心理特點是其在長期的生存進化過程中發展形成的。它同器官的形成一樣,是由系統發育的惰性與環境壓力相互作用決定的。動物適應環境主要有三條途徑:遺傳變異、生理變化和行為反應。其中,行為反應是個體在日常生活中表現最多而且是最快速的初始應變辦法。生產中出現的異常行為(environmental diseases)、陳規行為(sterotypies)、自殘(self-mutilation)、相殘(cannibalism)都是動物對環境適應的一種行為反應。
集約化生產方式把動物限制起來可以有效地控制它們的繁殖和營養,從而提高了生產力。但是越來越多的研究結果表明,集約化生產方式下的限制飼養會給動物造成一定程度上的負面影響。家畜異常行為和陳規行為的出現與動物行為需求得不到滿足密切相關,一般認為,異常行為的出現意味著動物的福利狀況惡化。常見的異常行為如肥育豬的咬尾行為(Tail biting)、犢牛的舔毛(Coat Licking)、栓系母豬的啃欄(Bar Baiting)、產蛋雞的踱步(Pacing)、犢牛的卷舌(Tongue Playing)、小肉牛的假反芻行為(Sham Ruminating)、籠養蛋雞的假沙浴行為(Sham Dustbathing)、發呆行為(Apathetic Behavior)、栓系母豬的靜止犬坐(Motionless Sitting on Hindquarter)。這種異常行為可能有助于動物緩解或滿足其行為需求,但這種行為異常會導致能量大量消耗,因而就會導致采食量增加而飼料轉化效率降低(Cronin,1985)。而其它由福利惡化產生的行為學問題,如嗜血本能及其它外界因素引起的同類相殘(Cannibalism)、食仔;畜舍設計不當引起的動物機體損傷,如乳房炎,則直接影響到養殖的經濟收益??紤]到在散養的條件下極少出現行為異常的問題,因此異常行為的出現可以認為是由集約化的養殖模式壓抑了動物正常的行為需求所致。動物行為學的研究將有助于對加深對動物行為需求和環境之間矛盾的認識。
3 提高畜禽產品質量
目前消費者對動物性產品質量的要求主要集中在藥物殘留問題和產品品質上。國內在藥物殘留問題已經加大了控制和管理力度。在過去生產實踐中,習慣于單純追求動物最大的生產力,而忽視了畜產品的質量和動物的福利,在飼料中添加抗生素、激素類藥物及高銅高鋅制劑,直接影響產品的品質,威脅到人類的健康,而且犧牲了動物的福利。如豬在長期口服“瘦肉精”后,心跳加速,四肢顫抖,站立不穩,骨質變脆,是對豬的一種殘忍迫害。隨著市場壓力和行政壓力的加大,此類添加劑的使用得到一定程度的收斂,但最終解決此類問題仍有待于一種更安全更有效的添加劑或飼養方式的出現。產品品質問題包括瘦肉率、肉質和風味,且后兩者是今后研究關注的重點。肉品的風味是由相當復雜的化合物形成的,如豬肉的風味物質成分復雜而多變,可定性因子多達314種,可識別濃度最低達0.02ug/kg,且其中以可揮發雜環居多。一般認為肉品風味是隨著養殖業規模的不斷擴大而逐漸下降的,肉品風味的下降可能是由于動物為對抗外界應激和自身習性受壓抑而進行自身內分泌調節所產生。
改善集約化養殖條件下動物的福利狀況,如適當降低飼養規模、改變飼養方式、改善飼養環境等,可一方面增強動物機體的抗病能力,提高動物生產性能,另一方面還可以提高動物產品品質和價格。在北歐和澳大利亞,通常自由散養的褐殼蛋雞所產的雞蛋,貼上“自由散養”或“自由食品”的標識,在市場上的售價可比普通雞蛋即籠養雞蛋的價格高20~30%。從不同蛋雞生產方式的投資和生產成本核算表(見表1)可以看出,適當改變生產方式不僅滿足了公眾對動物福利的呼吁,而且在經濟效益上是合算的。
屠宰前不當的應激直接影響畜產品的質量,采用能減少應激的設備以及技術熟練的員工可提高其福利狀況,改善畜產品質量和風味。長時間運輸、打斗、極端惡劣環境條件及各種長期應激的綜合影響會引起肌糖元和肝糖元儲備的完全消耗,以及熱和乳酸的積累,導致肌肉組織部分變性、發白、柔軟和有滲出物,這就是通常所說的PSE肉。屠宰前如使用棍棒、鐵器等物毆打不僅不符合動物福利的要求,而且將導致屠宰后胴體上出現斑條狀傷痕,影響肉品。麻電時電流、電壓的強弱直接影響屠宰的肉品質。電壓高,電流大,會使心臟迅速麻痹,不利于放血,且皮下脂肪有明顯充血,如電壓低、電流小則達不到致昏的目的,反而使動物受到恐怖刺激,血液集中于肌肉內,屠宰后放血不全,降低肉質。另外屠宰前一些不良商販采用注水的方式增加肉重,一方面對動物造成了極大的痛苦,另一方面也降低了產品品質,損害了消費者的利益。
綜上所述,動物的福利狀況與畜禽生產的效益直接相關,通過適當方式改善動物的福利狀況將明顯提高動物的免疫機能,減少“人造病”的出現,提高畜禽產品的品質。在國外畜禽養殖業如果要持續穩定的發展,其生產方式尤其是動物福利的狀況必須得到公眾的認同。隨著經濟全球化的影響,福利對畜禽養殖業的影響將逐漸在中國市場上體現出來,而目前國內對動物福利的認識尚有很大的不足??梢灶A見,在良好福利條件下的畜禽高效生產將是未來養殖業的發展趨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