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幾個月,在我工作的地區,發生了很多新城疫病例,其發生情況也不同以往。根據我手頭的記錄,這些新城疫的發生大多在養殖小區內呈大面積流行,發病率高、死亡率較高、病程較長。一個小區內或養殖密集區內的有同日齡段家禽的養殖戶幾乎都不能幸免于難,小區內或養殖密集區內從第一戶發現臨床癥狀開始到最后一戶發病的時間跨度可達兩個月以上。
以我們地區發生新城疫的一個村組為例,我市某鎮丹圩村七組,共有蛋雞養殖戶10戶,存欄不同日齡段的海蘭蛋雞3.5萬羽。其中150-200日齡段的蛋雞有2萬羽。3月7日該組崔某飼養130日齡蛋雞1200只,出現新城疫癥狀,病程8天,死亡150只,轉歸后又淘汰近百只。3月19日,改組養殖戶徐某飼養的2500只蛋雞發病,病程11天,死亡近600只。徐某家發病后,同組的其他八家養殖戶緊急接種了4倍量的新城疫Ⅳ系凍干疫苗,但仍然陸續發病。至4月26日,該組最后一戶養殖戶蔣某飼養的2000羽195日齡蛋雞發病,死亡率明顯高于前幾家養雞戶。至此該組十戶養殖戶的130-200日齡段的2萬羽蛋雞全部發生新城疫。
我們也針對多個養殖密集村組的發病家禽做過實驗室診斷和流行病學調查,鑒定并保存了一些分離病原,并非新的基因型。究竟是什么原因導致這么面廣量大、危害嚴重的疫病流行,確實需要做深入的研究。新城疫發生且如此,不得不讓我們聯想到危害同樣嚴重的正粘病毒科禽流感病原,今年它會不會有一次大的流行? |
版權聲明:本文內容來源互聯網,僅供畜牧人網友學習,文章及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果有侵犯到您的權利,請及時聯系我們刪除(010-82893169-8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