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utton id="imseu"></button>
  • <rt id="imseu"></rt>
    <li id="imseu"><source id="imseu"></source></li>
  • <button id="imseu"><input id="imseu"></input></button>
    <table id="imseu"></table>
  • <strike id="imseu"></strike>
    查看: 1816|回復: 0
    打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飼料] 中國糧價:不漲的秘密與代價

    [復制鏈接]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發表于 2008-4-30 06:12:26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在外部市場劇烈變化的情況下,中國糧食價格能始終保持穩定,糧食儲備和調控體系功不可沒,雖然這樣的體系并非沒有代價

        亞洲東南部的一些國家又一次陷入了深深的焦慮之中。10年前的亞洲金融危機使這一地區飽受煎熬,這次給他們帶來不適感的是更為要命的糧食。 2008年4月17日,全球基準的泰國中質大米的指示性報價達到每噸950美元至1000美元區間,而在今年3月之前,這個價格僅為330美元左右。

        大米價格上漲只是2007年以來國際糧食價格瘋狂上漲的一個延續。在去年,另外幾種最主要的糧食作物,如小麥、玉米和大豆,均出現了80%左右的漲幅。

        但是,與此形成鮮明對比的是,世界最大的糧食消費國——中國的糧價卻異乎尋常的平穩,甚至在CPI不斷上漲的情況下,糧食價格依然我行我素。目前,中國普通粳米的批發價每噸不到3000元人民幣,與國際市場上7000元左右的價格相差一倍有余。

        在加入WTO之后,中國市場與國際市場的關聯早已打通,商品價格與國際接軌成為大勢所趨,這時候糧價的背離走勢無疑是耐人尋味的。了解這一背景的中國城市居民,在享受遠低于國際市場的低糧價時,難免不心存忐忑:明天我還能吃到這么廉價的大米嗎?這樣的顧慮并非沒有道理,實際上,中國食用油價格已經跟隨國際市場價格出現了暴漲的行情,糧食會緊隨其后嗎?

         中國緣何“免疫”

        在過去兩個月,糧食危機已經表現出類似于金融危機和禽流感的極強的傳染性,在一個地區爆發之后,它會迅速蔓延擴大。起始于菲律賓的糧荒,已經在整個東南亞,甚至非洲地區引發了連鎖反應。但是這一危機卻并未傳導到中國,是什么讓中國具有這樣的免疫力?

        美國農業部制作的“世界大米生產、消費和庫存”數據顯示,2007/2008年度,泰國稻米的產量是1860萬噸,自己消費卻只有 960萬噸,這意味著它有接近一半的數量要出口,越南、印度和埃及這些傳統大米出口國情況也與此類似。這些國家的出口量占據了全球大米貿易的2/3。所以當這些國家同時削減大米出口時,國際米價必然應聲而漲。

        與此同時,中國2007/2008年度預測大米產量為1.295億噸,而同期消費預測為1.27億噸,幾乎是1比1的關系,供需基本平衡還略有結余。過去幾年的數據反映的情況與此類似。

        “全球最大的大米生產和消費地都是在中國,自給率基本上是平衡的,所以我們大米價格相對比較穩定,而且調控起來也比較容易。”一位糧食系統人士對《新世紀周刊》說。

        他同時表示,中國的糧價既不會同東南亞市場掛鉤,也不會像油料作物和食用油價格一樣,與世界市場同步上漲,原因在與這二者不同的消費特點。

    2007年,國內外植物油市場的形勢發生了巨大變化。受世界能源價格大幅上漲的影響,在生物能源需求快速增長的拉動下,平衡關系發生改變。同時,美國、中國等大豆主產國產量低于正常水平,國內外植物油價格出現暴漲行情。由于國內植物油需求量的60%靠進口油脂油料滿足,國內的植物油市場很大程度上已經與國際市場融合在一起。

        而在國際市場上,糧油定價權基本掌握在期貨市場手中。他們可以通過期貨市場影響中國糧油價格,大致邏輯是:全球糧食減產——全球糧食庫存下降——對沖基金推高農產品期貨價格——國內期貨市場農產品價格走高——最終傳導至現貨市場。

        國內鄭州商品交易所上市有小麥期貨品種,大連商品交易所上市有玉米期貨品種,因為國際國內期貨市場的趨同性,這兩家交易所的相關期貨合約也有了相當大的漲幅,以鄭商所的小麥701合約(2007年1月到期)為例,8月14日開盤價1448元,12月13日則飚升至1615元,漲幅 11.8%。

        “但是對于小麥而言,小麥消費的數量要遠遠大于期貨市場成交的數量,這與大豆等正好相反,我國大豆的產量要遠遠低于成交量和持倉量,所以微量的期貨和持倉并不能撼動小麥市場的運行軌跡。”上述糧食系統人士說。

        而中國的大米則與世界市場聯系更為松散,每年幾十萬噸的進出口量幾乎可以忽略不計。“國內大米市場的定價權仍在我們自己手中。”北京玉泉路糧油批發市場信息部劉敬亮說。

        強悍的政府之手

        在中國糧食系統的官員看來,現在還沒有到為中國糧食供應問題發愁的時侯。國家糧食局局長聶振邦在3月初就表示,目前中國的糧食庫存和市場供應都很充裕,他認為短期內不會出現所謂的糧食危機。

        政府部門這樣的表態,源于其對糧食庫存的信心。中國的庫存數據一直以來都是一個秘密,官方沒有公布中國糧食庫存數據。但有意思的是,中國兩位總理朱基和溫家寶都曾在公開場合“非正式”地透露出中國的糧食儲備數據。2002年3月5日的人大記者招待會上,時任總理朱基在回答美國有線新聞網記者的提問時提到:“全國糧食庫存有5000億斤(2.5億噸)”。今年3月,溫家寶總理披露,國家現有1.5億噸到2億噸的儲備糧,庫存水平比世界平均水平多一倍。

        根據美國農業部的數據顯示,從2003/2004年度以來,中國歷年的期末庫存(產量減去消費后的數據)都為正數,這意味著,中國糧食庫存應該是每年都略有增加。

        一般而言,在影響供求關系變動的各種因素中,庫存與糧食價格呈現“正相關”的關系,即價格上漲→漲價預期→增加庫存推動需求增長→ 助漲價格,價格下跌→跌價預期→減少庫存推動供給增長→助跌價格。但是,中國糧食市場存在例外,這源于中國獨特的糧食儲備和調控體系。

    在2005年以前,中國的糧食儲備分為國家儲備、地方儲備和老百姓的民間儲備。從2005年開始,為了解決農民賣糧難的問題,防止“多收三五斗”的情況出現,國家出臺了最低收購價的政策。政策要求,當市場糧價低于國家確定的最低收購價時,要求國有的、地方的糧食企業和一些規模較大的私營企業,按照最低收購價敞開收購。

        “由于近年糧食產量一直保持穩定增長,國內的庫存比較大,中儲糧也每年在更新糧食,所以出臺最低收購價政策,使得農民能夠以相對合理、相對高一些的價格來出售糧食,以保證他們的利益。”上述糧食系統人士表示。

        然而,這一政策卻無心插柳,成為國家調控糧價的一個重要手段。

        最低收購價使農民手中的糧食儲備得以集中,變成了國家的臨時儲備。以小麥為例,2006年國家首次啟動小麥最低收購價執行預案,當年國家在小麥主產區累計收購托市小麥數量達4121.8萬噸,2007年國家再次在小麥主產區收購托市小麥4217.3萬噸。

        這意味著國家又掌握了大量的臨時儲備,這些儲備在調節市場價格上起到了關鍵作用。

        從2006年開始,國內糧食市場受到國際市場的影響,價格有走高的勢頭。這時國家已經掌握了大部分糧源,即靠最低收購價收購的臨時儲備糧,這些糧食通過拍賣的方式投放市場,起到了增加供應量的作用,使得谷物保持在一個相對較低的價格,也使得國內需求得到滿足。

        “全國一個季度的小麥消費也就2000多萬噸,而我們最多一次投放市場的小麥達到了1000多萬噸,價格很快被穩定住了。”一位從事糧油拍賣的人士透露。

        自2007年以來,中國政府依靠在糧食交易市場公開拍賣最低收購價小麥、稻谷,成功維持住糧價穩定。“在小麥和稻谷市場里,市場的力量逐漸在減弱,基本轉為政策市了。”

        如何持續

        但目前看來,這一調控體系尚難稱完美。三農問題專家李昌平指出,現有的糧食調控體系成功地解決了中國的糧食安全問題,但這是有代價的。中國的糧食調控政策被認為是一個CPI和農民利益妥協的產物,對比現在CPI飛漲而糧食價格異常平穩的局面,讓人無法不對農民利益問題產生關注,也對這種調控政策的可持續性產生質疑。

        國家發改委宏觀院產業所藍海濤博士正在從事有關農業補貼的課題研究。根據他的研究,目前國際石油價格上升傳導到化肥,以及人力成本上升,這兩個方面都對農產品價格的成本推動很大。

        王晉是一家農化資料公司的湖南銷售經理,從2007年底開始,化肥價格一路上漲,到今年4月,有些品種的化肥價格已經翻了一番。而隨著化肥價格的高漲,農民都開始觀望起來,大家都期望過高的化肥價格可以降下來。事實上,也沒有農民買得起如此高價的化肥了。

    “現在上游供貨價格漲得太厲害,結果下面的農民買不起,公司在化肥這一塊的業績只有往年的一半不到。” 北京新禾豐農化資料有限公司湖南銷售經理王晉給《新世紀周刊》算了一下:“價格漲得厲害的是鉀肥,已經漲了1倍多,從去年的1900元/噸漲到了現在的 4000元/噸,都翻了一番了;尿素從去年4月的1500多元/噸漲到了2800元/噸,漲了80%多;磷肥漲了將近40%,復合肥也從去年的2800元 /噸漲到了4000元/噸。”

        而農民也因為化肥價格上漲陷入兩難境地,一方面農業生產急需使用化肥,另一方面高企的化肥價格又讓農民望而卻步。

        湖南省平江縣廟鋪村農民李廣義幾年前從雙季稻改種了單季稻。他表示,相對來說種單季稻收入更多一些,因為單純種植兩季水稻收益太低,改種單季稻以后可以多出不少時間,用來打工、喂豬、養牛、養魚、種植蔬菜等,收益都比種植水稻高,如在建筑工地當小工每日報酬在60元左右。

        “種田是一個農夫的本分,可現在種田確實很難生活,看到當地很多田地荒蕪,總覺得很痛心。”李廣義對《新世紀周刊》說。

        國家糧油信息中心主任尚強民在一份內部報告中指出,一些糧食主產區出現了“雙改單”的情況,而且拋荒現象在一些地區十分多見。據江西、湖南、廣東、廣西、浙江、安徽、福建、海南9個早秈稻主產省1513個農戶的成本收益情況調查,盡管2007年早秈稻種植收益明顯提高,早秈稻畝均成本520.56元,但機會成本增長速度超過水稻種植收益的增長幅度,種植比較收益仍呈下降趨勢。

        這樣的苗頭已經引起了中央的高度重視。3月27日國務院召開全國農業和糧食工作電視電話會議,決定在2月8日已經調高了小麥和稻谷最低收購價水平的基礎上,再次提高最低收購價水平,最低收購價水平調高4~10%,并提出糧食綜合直接補貼畝均提高135%,小麥、玉米、稻谷良種補貼范圍擴大致8.8億畝等十項加強農業與糧食生產的措施。

        這些措施需要政府在今年預算對“三農”投入5625億元人民幣的基礎上,再增加252.5億元投入。

        “之所以在不到兩個月的時間里,再次將今年的最低收購價水平提高,是因為當前不利于糧食生產的因素在增加,一些問題還十分突出。”尚強民說。

        這些措施能在多大程度上緩解農民種糧熱情不高的局面尚有待觀察,但是面對一個開放的市場,中國是否仍然以體內循環、政策調控的方式解決糧食安全問題——盡管這種方式取得了階段性的成功,還是逐步尋求更為市場化的解決方案?這是政策制定者必須考慮的問題。

    中國畜牧人網站微信公眾號
    版權聲明:本文內容來源互聯網,僅供畜牧人網友學習,文章及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果有侵犯到您的權利,請及時聯系我們刪除(010-82893169-805)。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注冊

    本版積分規則

    發布主題 快速回復 返回列表 聯系我們

    關于社區|廣告合作|聯系我們|幫助中心|小黑屋|手機版|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5824號

    北京宏牧偉業網絡科技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京ICP備11016518號-1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1 Comsenz Inc. GMT+8, 2025-9-20 13:14, 技術支持:溫州諸葛云網絡科技有限公司

    主站蜘蛛池模板: 高唐县| 蓬莱市| 兰州市| 甘孜县| 明溪县| 德昌县| 吉木乃县| 无棣县| 武冈市| 呼和浩特市| 错那县| 大新县| 宜都市| 巴林左旗| 嘉善县| 蛟河市| 广宁县| 巩义市| 高清| 宜章县| 永川市| 天柱县| 黄大仙区| 西青区| 丰镇市| 龙山县| 绥芬河市| 遂溪县| 化德县| 页游| 灵宝市| 绩溪县| 阳泉市| 华蓥市| 策勒县| 丰城市| 锡林浩特市| 钦州市| 丹凤县| 察隅县| 彩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