豬球蟲病是由豬的艾美耳球蟲和等孢球蟲寄生于豬腸上皮細胞引起的一種原蟲病。本病只發生于仔豬,多呈良性經過;成年豬感染后不出現任何臨床癥狀,成為隱行帶蟲者。
【病原特性】
本病的病原為孢子蟲網、真球目、艾美耳科、艾美耳屬的豬球蟲等。據文獻記載,豬球蟲不下10種,比較可靠的有6種,都寄生于小腸,均系細胞內寄生蟲,其中以蒂氏艾美耳球蟲和粗糙艾美耳球蟲的致病力最強。豬艾美耳球蟲的特點氏卵囊內形成4個孢子囊,每個孢子囊內含兩個子孢子。豬艾美耳球蟲的生活史,主要經過裂體生殖、配子生殖和孢子生殖三個1階段。
裂子生殖
含有子孢子的亂囊被豬攝入消化后,受消化酶的作用,子孢子由亂囊內逸出,并侵入宿主的腸粘膜上皮細胞內變為滋養體,進而發育為體積較大的裂殖體。通過無性繁殖的裂體生殖,生成許多香蕉狀的裂殖體,于是在寄生的腸粘膜上可見到不同發育階段的球蟲(圖3-11-1)。裂殖子在形態上及活力上與子孢子類似,它們可以破壞細胞膜釋放到腸腔內,并在侵入其他的腸粘膜上皮細胞,形成新的滋養體及裂殖體。由于反復多次裂體生殖,導致腸粘膜出血、壞死等組織損傷。裂體生殖結束,繼而即開始有性繁殖的配子生殖階段。
配子生殖
由上述形成的滋養體經反復多次裂體生殖后即不再發育為裂殖體,而可分化為雄性與雌性兩種配子體。前者體積小,細胞漿少,稱為小配子體;后者體積大,細胞漿豐富,稱為大配子體。小配子體分裂形成有雙鞭毛的、能運動的、鐮刀狀的雄(小)配子,相當于精子。大配子不分裂,但成熟為雌(大)配子,相當于哺乳動物的卵細胞。小配子離開宿主細胞尋找大配子,并鉆入細胞中的大配子內,使之受精,產生合子。合子團塊再腸粘膜構成乳白色粟粒狀小點。合子周圍形成兩層被膜,即發育為亂囊。卵囊離開宿主細胞進入腸腔內,并隨糞便排出體外。
孢子生殖
在適合的外界溫度和濕度條件下,亂囊內合子分裂成4個成孢子細胞。每個成孢子細胞的外周形成有抵抗力的膜壁,即孢子囊。每個孢子囊再分裂成2個子孢子。至此孢子生殖完成,新生成的卵囊具有感染性。
上述的裂體生殖和配子生殖是在動物體內進行的,稱為內生性發育;孢子生殖是在外界進行的,則稱為外生性發育。如果不發生在感染,球蟲在其發育過程中,最終作為亂囊而自行消滅。
【流行特點】
本病只發生于仔豬,成年豬多為隱性感染;病豬和帶蟲豬是本病最主要的傳染來源;消化道是本病的主要傳播途徑。當蟲卵隨病豬的糞便排除體外,污染了飼料、飲水、土囊或用具等時,蟲卵在適宜的溫度和濕度下發育成有感染性的蟲卵,仔豬誤食后,就可發生感染。
球蟲感染決定于豬體的抵抗力及外界條件。當豬感染球蟲后,其機體可產生免疫力,但不同種屬球蟲間無交叉免疫。由于這種免疫力的作用,在經地方流行性感染過的豬群中,在感染時則僅帶有少量球蟲,而不顯臨床癥狀。但當受某種不利因素影響時,如嚴寒氣候、飼料突然變換或并發其他感染等,機體的免疫力和穩定性就可能被破壞而導致疾病爆發。
此外本病的發生還與仔豬的年齡、病原的數量等有關。仔豬機體的內因不僅影響本身的感染與發病,而且對于球蟲在體內進行有性和無性繁殖的持續發展所造成的內源性侵襲也具有一定影響。
本病的發生常與氣溫和雨量的關系密切,通常多在溫暖的月份發生,而寒冷的季節少見。在我國北方從4~9月末為流行季節,其中以7~8月最為嚴重;而在南方一年四季均可發生。
【臨床癥狀】
發病仔豬主要表現為食欲不振,渴欲增加,磨牙,有間歇性腹痛,腹瀉和便秘交替發生;病情重時可呈進行性腹瀉,有時見血便,幾天后血便消失,出現黏液性糞便。病豬逐漸消瘦、貧血,可視粘膜蒼白。病情較輕時,糞便呈棕色或灰色、稀軟,檢查糞便可以發現亂囊。
仔豬球蟲病一般均取良性經過,可自行耐過而逐漸康復;但感染蟲體的數量多,腹瀉嚴重的仔豬,可以死亡而告終。成年豬感染時一般不出現明顯的癥狀。
【病理特征】
豬球蟲病的特征性病變位于小腸,以卡他性腸炎或輕度出血性腸炎為特點。剖檢時,腸粘膜面上被覆大量黏液,粘膜水腫、充血和白細胞浸潤,結果使腸粘膜顯著增厚。粘膜常發生點狀出血(圖3-11-2),尤其使空腸后部及回腸粘膜的皺褶部。場內含有混雜黏液和少量漢學的稀粥樣物。但在臨床上有些病豬的糞便變化不明顯,著可能是由于球蟲在腸粘膜上皮細胞內發育,常引起受侵襲的細胞死亡后,腸腺和表面的上皮細胞脫落,絨毛上皮則可發生代償性增生之故。此外,腸粘膜上常覆有厚層假膜(圖3-11-3)。此時,糞便內常常混有纖維素碎片。
腸道的組織學變化特點是腸粘膜上皮細胞壞死脫落,其程度因球蟲的數量、繁殖速度而不同。腸腔上皮細胞多含有不同發育期的球蟲(圖3-11-4),含有球蟲的壞死上皮細胞脫落入腸腺腔內,形成很多細胞碎屑。當上皮脫落后,于固有層及腸腺腔內即有白細胞浸潤,其中含有多量嗜酸性白細胞。診斷要點】
(1)流行特點 只見于仔豬,常發生于7-21日齡的仔豬,發病率可達50%-75%,一般情況下死亡率不高,但有時可達75%,尤其在溫暖潮濕季節嚴重。成年豬為帶蟲者,是傳播本病的源泉,多呈良性經過。
(2)臨診特征 常見食欲不振,腹瀉、消瘦,一般持續4-6天,糞便呈液狀或糊狀,呈黃白色,偶而可見便血。重病的可因脫水而死亡。
(3)剖檢病變 主要是空腸和回腸的急性炎癥。
(4)糞便檢查 可直接刮取空腸和回腸的粘膜,制成抹片染色;也可用飽和鹽水漂浮去法檢查糞便中的球蟲卵囊,在顯微鏡下,前者還能找到大量內生發育階段的蟲體(裂殖子、裂殖體和配子體)即可確診。
【治療方法】
豬球蟲奪取良性經過,因此,對豬球蟲的治療,目的在于緩解癥狀,抑制球蟲的發育,促使病豬迅速產生免疫力,使病豬盡快康復。球蟲是很容易產生抗藥性的,故應有計劃地交替使用或聯合應用數種抗球蟲地藥物進行治療或預防,以免抗藥性地產生。磺胺類藥物等對球蟲有殺滅和抑制作用,多時治療球蟲病地首選藥物,茲介紹幾種常用地治療方法。
磺胺二甲嘧啶療法
按每千克體重0.1克劑量(初次劑量為0.2克),混入少量飼料喂服,每天2次,連用3天,停藥4天,在喂服1~2個療程。
磺胺六甲氧嘧啶療法
按1000毫克/千克混入飼料對防治球蟲有良好地效果。
二甲氧芐氨嘧啶療法與磺胺二甲基嘧啶合劑療法
良藥比例為1:5,按900毫克/千克混入飼料用作治療;按200毫克/千克混入飼料對帶菌豬進行預防。其方法是:4天投藥,3天停藥;再4天投藥,3天停藥;再5天投藥。
康復期內飼料種添加大壯素0.5%提高豬的抗病力,促進其快速康復,加速生長,以彌補損失。
【預防措施】
本病的主要傳染源是病豬、帶蟲豬和污染的場地,因此預防本病應采取隔離-治療-消毒的綜合措施。成年豬多西帶蟲者,因此,再母豬分娩前兩個月,應該給其驅蟲,糞便即時清除、發酵、消毒,墊草更換,環境消毒,使母豬在清潔的狀態下進行生產。如發現病豬,應即時隔離,積極治療;對本病流行的地區,應定期驅蟲,并對豬只排出的糞便進行無害化處理,防止糞便對飼料、飲水和環境的污染;對環境應定期用3%~5%的熱堿水或1%克遼林溶液消毒地面、圈舍、飼槽、飲水槽和用具等。另外,球蟲病往往在突然更換飼料時發生,因此,乳豬斷奶時或仔豬飼料更換時應注意逐漸地過渡,切忌突然更換。同時在飼料中添加0.5%的大壯素,增強豬的抗病力,可以有效防止豬球蟲病的爆發。
|
版權聲明:本文內容來源互聯網,僅供畜牧人網友學習,文章及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果有侵犯到您的權利,請及時聯系我們刪除(010-82893169-8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