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流產是由于胎兒或者母體的生理過程發生擾亂,或它們之間的正常關系受到破壞,而使懷孕中斷。一般認為,妊娠奶牛有3%—5%的流產率是正常的現象。但對于一個牧場來說,任何一頭懷孕牛的流產都會帶來很大的經濟損失。近年來,牛群的流產率在呈逐漸上升趨勢,這可能與奶牛體質下降有關。對于牧場主管和獸醫來說能診斷出奶牛流產的原因是一個難題,因此我們只能從預防角度出發,盡量避免可導致奶牛流產的因素出現,以降低流產率。
可引起奶牛流產的一般原因分析
非感染性因素
營養性因素營養不足或缺乏某些維生素、微量元素等可能會引起流產,如維生素A或者E不足,礦物質不足等。
中毒性因素由于飼喂發霉、變質的飼料,或誤食某些混有農藥或有毒植物的飼料而引起的流產或者早期胚胎的死亡。如:硝酸鹽、亞硝酸鹽、麥角堿、玉米烯酮等。
亞硝酸鹽和硝酸鹽在長時間貯存的植物性飼料中硝酸鹽或亞硝酸鹽的含量會較高。
霉菌毒素類發霉的飼料中玉米烯酮和黃曲霉毒素含量會較高。
麥角堿是由一些菌菇類產生的毒素,主要存在于多種草的種子里以及一些果實里如牛毛草、雀麥草、小麥、燕麥和黑麥等。
損傷性及管理性因素由于懷孕母牛突然急劇運動、摔倒、腹部受到頂撞、擠壓等引起的流產,或者受到逆境的劇烈危害,引起子宮反射性收縮而流產。熱應激也能影響牛群的生殖性能,有一些證據表明,環境的溫度突然升高可以導致奶牛的流產。
藥物性因素由于牛只口服或注射某些藥物、激素、疫苗等引起的流產。
生殖器官疾病因素由于生殖器官疾病、胎兒胎膜病變及非傳染性的全身性疾病引起的流產。以及與懷孕有關的生殖激素失調等也會導致胚胎死亡及流產。
其他因素胎兒先天性畸形所引起的流產不常見,通常只是發生于個別的奶牛,而不是整個牛群。
感染性因素感染性因素被認為是引起流產最常見的因素之一。
細菌性感染因素化膿性放線菌、桿菌以及鏈球菌和其他環境中存在的細菌,都可以導致牛群零星發生流產。這些細菌通常能通過循環系統到達胎盤和胎兒,這些病菌可能不會使奶牛致病,但胎兒表現出更易感,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其免疫系統發育不完善。隨著細菌的繁殖導致胎兒的死亡,進而出現流產。此外,如果存在一個感染的環境但不是直接感染胎兒也有可能發生流產。
布魯氏菌發生布魯氏菌的區域將會給奶牛場的繁殖產生重要的影響。布魯氏菌病是人畜共患的慢性傳染病,奶牛對布魯氏菌最為敏感,患病牛的臨床主要特征就是流產或早產,流產可發生于妊娠的任何時期,但多發生于妊娠后5—8個月,并常引起子宮炎。
李斯特桿菌李斯特桿菌能導致流產。李斯特桿菌能在青貯料、干草及土壤中長期存活。由李斯特桿菌導致的流產初期大概一周會出現幾例,大部分流產發生在懷孕3個月左右。這些胎兒通常已經發生了自溶,這時的胎兒所含的細菌可能成為牛群多種類型流產的最普遍的誘因,而母牛在此以后能出現抗感染能力。
大腸桿菌埃希氏大腸桿菌所引起的急性乳房炎就會導致大量的內毒素在乳房和血液里釋放。奶牛臨床上主要表現為精神萎靡,瘤胃蠕動減弱和高體溫。危害主要在于內毒素作用機體后,引起奶牛體內前列腺素和其他激素的釋放,從而引起奶牛的流產。
引起流產的病毒性因素
病毒性腹瀉病毒(BVD)奶牛病毒性腹瀉能引起全身性的癥狀。病毒通過循環到達胎盤中成長的胎兒,可引發早期胚胎的死亡和流產。如果沒有出現流產那么可能就會出現木乃伊胎。患病動物和帶毒動物是本病的主要傳染源。國外本病發生較多。
牛傳染性鼻氣管炎病毒(IBR)牛傳染性鼻氣管炎是一種高度傳染性的皰疹病毒疾病,能引起一系列不同的疾病癥候群,最常見的表現為呼吸性疾病(如肺炎,“紅鼻子病”),也是引起奶牛流產原因診斷中最常見的疾病。所引起的流產通常發生在懷孕的第4個月以后,病毒在牛群中擴散后幾周內也可以發生。
赤羽病病毒(AKV)又叫阿卡斑病,該病以流產、早產、死胎、畸形、新生胎兒發生關節彎曲、積水性無腦癥和流行性暫時熱為特征。主要由吸血昆蟲傳播。一般8月份母牛異常產逐漸增多,10月份達到高峰,也可逐漸持續到次年3月,一群牛臨床癥狀主要表現依次為早期流產、胎兒體形異常、大腦缺損,其中死亡的病例多發生于流行初期。
霉菌和寄生蟲
霉菌霉菌能導致奶牛的流產,占整個流產的比例為10%—20%,可在懷孕60天左右出現流產,但主要集中在孕期最后兩個月。這通常發生在冬春季,奶牛經常是被限制在一定范圍中而接觸到發霉的干草和青貯飼料,一般認為霉菌是通過血液循環到達胎盤和胎兒。臨床上流產嚴重者會轉變成肺炎。
新孢子蟲新孢子蟲是寄生性原蟲。新孢子蟲引起的流產通常是在懷孕中期(4到5個月期間)零星地發生。雖然新孢子蟲引起的流產可以經常發生,但是不會呈現暴發的情況。
牛胎兒毛滴蟲本病主要通過交配傳播。在人工授精時則因公牛精液帶蟲或授精器械受污染而傳播,導致奶牛的流產,所以本病的感染多發于配種季節。
公牛在臨床上常不表現明顯癥狀,但帶蟲可達3年之久,所以是危險的傳染源,在本病的傳播上起到重要的作用。
防治預防流產,減少流產帶來的損失,建立合理的牛群健康管理模式是很重要的。主要從以下幾方面入手:首先,應該注意奶牛營養的平衡,根據奶牛營養需要,保證奶牛在維生素、礦物質、微量元素攝入的平衡。其次,加強牧場環境的衛生監督和定期消毒、疾病預防工作。在引進外來牛只時候要把好關,不讓帶有任何疫病的牛只進入。外來參觀者要衣著干凈,鞋和任何可能和牛接觸的東西都要消毒。有條件的牧場采用被證實安全性好的疫苗進行預防。第三,重視牧場系統性管理,減少奶牛的應激。對于一個牧場管理人員來說,可預先建立一個合理的程序,盡可能獲取發生流產奶牛的各種資料,越全面越好。任何群發性流產都是從單一牛開始的,正確地分析就可以防止流產的暴發,降低突發事件的嚴重性。在調查流產問題時有良好的記錄是很有用的,如飼喂時間、產量信息和健康問題(例如疾病治療情況、疫苗注射情況)、牛群定量配給、發料的變化、人員變動等,根據這些信息,獸醫可以掌握牧場奶牛流產疾病的整體變化,并能及時采取相應的措施。 |
版權聲明:本文內容來源互聯網,僅供畜牧人網友學習,文章及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果有侵犯到您的權利,請及時聯系我們刪除(010-82893169-8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