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補充豬肉消費缺口,625噸美國豬肉“分攤”到武漢江城后,第一批200噸已在日前投放到各大院校、中百倉儲等。這些漂洋過海而來的豬肉,其“境遇”到底怎么樣呢?
問的多買的少
近日,筆者在中百倉儲水果湖店看到第一批“入住”該店的美國豬肉,色澤比本地豬肉要暗一些。“問的人多,買的人少!目前購買的大多是公務員和白領。”該店生鮮部負責人王先生說,因為有市民詢問美國豬肉,3月18日從中糧集團一次性進了70千克。原本預計一天可賣完,到了3月20日還剩20千克左右。而同屬中糧集團的“家佳康”牌豬肉,平均一天可以賣500多千克。
筆者看到,該店的美國豬肉分為五花肉、排骨、里脊等,每500克價格分別為14.4元、20.8元、18.8元,比本地豬肉貴2元~3元。
口感有些老市民吃不慣
“朋友說美國豬肉有點老,不是很好吃!”家住水果湖的林小姐拿起一包美國五花肉猶豫了一會兒,還是放下了。
王經理介紹,美國豬肉屬于冷凍肉,是用迅速降溫(溫度低于零下18℃)的方式來保持肉的鮮嫩,保質期分別為6個月~1年不等,但營養物質流失較多。本地豬肉屬于冷鮮肉,在低于12℃的操作環境下迅速冷卻處理,后續的加工、流通和銷售中始終保持在0℃~4℃,其肉質柔軟多汁、口感鮮美。
筆者隨機采訪了8位市民。一半人明確表示“嘗鮮可以,平時還是吃本地豬肉”,另有5位市民說,吃本土豬肉心理上感覺放心些。
王經理說,美國豬肉包裝規格大、色澤暗、品種少,不太符合武漢市民的飲食習慣。若改進一些,也許會漸漸被市民接受。 |
版權聲明:本文內容來源互聯網,僅供畜牧人網友學習,文章及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果有侵犯到您的權利,請及時聯系我們刪除(010-82893169-8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