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繁自養+健康模式: 種豬生活空間要降低密度,要安排場地適當運動,并人性化管理(洗澡,撫摩等改善情緒),充分調動豬體自身的生產力. 雖然能量消耗會增加,但豬體的生理代謝也隨之旺盛,食量加大,飼料轉換率提高.免疫力增強,種豬質量好,遺傳性能也好,其用來育肥的后代先天健康,即使在工業化環境里,抗逆性也比較強.表面上看,飼料/場地/周期成本會增加,但飼料的浪費和藥物成本會減少,濫用藥物的風險也會減少,健康有保證,而且,在當今養殖水平普遍低下病害多發的形勢下,市場價格足以做出補償!
外地補欄+亞健康模式: 雖然高密度可以節省場地成本,但污染源增加;定位欄限制了豬的活動,表面上減少了能量消耗,但豬體生理代謝會日漸緩慢,食欲,消化吸收能力降低,需額外補充各種酶,氨基酸,維生素,礦物質(開始是促進,以后就變成了依賴),而且,添加劑的種類和比例難以控制,過量還會制造內臟負擔.防不勝防的產品質量問題容易造成事故,經常性使用藥物更是破壞了豬體內的生態平衡.,遺傳性能變差,一代不如一代. 如此一來,節省場地和飼料在先,浪費在后,風險在后,后果在后.
稀里糊涂模式:藥商,原料商,獸醫,養殖戶,各有各的一套說法,盲目聽別人的只能對別人有利,沒有刨根問底的專業精神就只好聽別人的. 還有人覺得很多投入多余:消毒,保健,沒事的時候不用搞,有了事搞了白搞,總之就是怕花錢,其實是自己不知道哪些錢該花哪些不該花.
個人認為,以上對比適合于種豬的管理,但對于定位欄育肥豬而言,從兩個方面著手:一是種苗,說到底還是要用健康種豬的后代,否則一切都是亡羊補牢; 二,過份依賴添加劑和藥物倒不如少食多餐,變相延長消化時間,避免增加豬的消化負擔和飼料的浪費.豬的天然生理系統的改造不是我們能做的事,.我們只能設法去迎合. 以前是研究得不夠,生產潛力過剩,而現在是矯枉過正,物極必反.
獸醫養豬養不過保健獸醫,因為前者對自己的專長比較自信,但用上了畢竟不是好事;養豬養得好的,當不了獸醫,因為他沒機會當;怕就怕那種養豬老是出問題,養著養著就變成了獸醫.
雜亂無章----想到哪說到哪
異想天開: 有場地條件的,可以開辟一塊陽光充足的地方作為運動場, 土質的,較疏松,飼喂前先在地里挖一些一定深度的坑,埋些土豆,番薯,等等塊莖類食物,再填滿土,放豬出來,任其自由拱土覓食. 或在墻上一定高度,懸掛青綠飼料等豬愛吃的食物,誘其倚墻站立覓食,食物量不可過多,也不可太輕易吃得到,可以使豬得到適當的鍛煉和日照. 事先訓練豬對進食形成條件反射(如每次飼喂時敲打飼料桶),召豬回豬舍即用此法.(沒試過,但應該行的通,但如果同時放較多的豬出來,如何令它們各自回各自的豬舍,則要另外想辦法)
[ 本帖最后由 主管變豬倌 于 2008-3-30 17:52 編輯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