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來源:《豬業科學》
大家都知道,去年7月份,國務院下發了《關于促進生豬生產發展穩定市場供應的意見》,12月份,國務院辦公廳又印發了《關于進一步扶持生豬生產穩定市場供應的通知》。國家出臺了一系列措施促進生豬生產,包括實施能繁母豬補貼,啟動母豬政策性保險,完善生豬良種繁育體系,建立健全生豬疫病防控體系等等。這些政策措施的落實,調動了生豬養殖戶發展生產的積極性。目前,生豬生產正在逐步恢復,生豬存欄數量正在上升,母豬補欄增加,規模養豬發展加快,市場供應量已與去年同期基本持平。據商務部對全國200家大型養殖企業調查,2007年末200家企業的仔豬存欄數量比10月末增加0.3%,母豬存欄增長0.4%。但是由于受飼料價格、運輸費用、人工成本和飼養周期、季節消費等種種因素影響,豬肉價格在成本推動下仍保持高位運行。 此時抓緊補欄是不是合適呢?我們分別從購買仔豬和母豬算算帳吧。
一 買仔豬育肥 養豬人都擔心行情變化快,因此為了抓緊時間,就選擇購買仔豬育肥。因此春節過后,各地養豬積極性非常高,仔豬價格一路“高歌”,平均20kg左右的仔豬平均每頭賣到800元以上,而且不一定是大豬場的仔豬,農戶家的仔豬一樣供不應求,很多是剛剛斷奶即被買走。 3月買來的仔豬20kg,等這批仔豬長到120kg的時候,大概6、7月份,那時生豬價格會如何呢?誰也不能肯定。就算成本吧。
1.1 飼料成本 從20kg~120kg全程料肉比按3:1算,需要300 kg飼料,平均價格按2.3元/kg算,飼料成本690元,
1.2 醫療保健成本 根據大多數養豬人的經驗,在育肥期間的醫療保健費用平均每頭大概30元。主要是消毒,其次是預防用藥和治療用藥。
1.3 人工成本 一般年出欄300頭以上肥豬的小場子都會雇傭飼養員的,平均人工成本大概30元/頭
1.4 風險成本 主要是疾病死豬的風險。現在購買仔豬一定要從知名的豬場直接購買,即便這樣死淘率也在10%左右,豬病一向復雜多發的地區,死淘率更高。就算是10%,平均到每頭肥豬上大概有100元。 其次,購買小豬的機會風險,800元一般是出場價,從仔豬販子手里買,大概得900元左右,就少算點,平均還得增加50元每頭。 再次,管理不嚴造成的浪費成本,比如飼料的浪費,平均每頭豬最少還得20元。 這樣算來,出欄一頭肥豬的成本是800+690+30+30+100+50+20=1720。 那么,賣多少錢,才能剛剛保本呢,1720元/120kg=14.2元/kg。 以現在的市場行情來看,養育肥豬的利潤還真不小:120kg×17元/kg=2040元;2040-1720=320元。 但前提是能夠達到以上的成本控制才行,特別是疾病造成的死亡率控制在10%以下,很多地方做不到。
二 購買母豬自繁自養
購買母豬自繁自養的農戶一般算是想長期養豬的。其成本不能算一年的,利用年限越長,成本相對越低。那就算使用3年吧。
2.1 引種成本 60kg的母豬平均2200元/頭,10頭2.2萬;
2.2 飼養成本
2.2.1 配種前(2個半月) 60~100kg配種3:1的料肉比,需要飼料40kg×3×10=1200kg;母豬料要比肥豬料貴,按2.4元/kg計算,1200kg×2.4元/kg=2880元,加30元/頭防疫保健費,共3180元。
2.2.2 妊娠至斷奶(5個月) 114天+28天=142天,按平均每天采食2kg,142×2×10×2.4=6816元,加30元防疫保健費,共7116元。
2.2.2 仔豬育肥(6個月) 就算10頭中有8頭正常產子,第一胎平均窩斷奶仔豬8頭,即64頭仔豬。 保育期的飼養成本3元/kg×1.6kg/d×35d=168元,再加上22元的防疫保健費;共190元。 仔豬的育肥成本以上已經計算過,870元/頭。 如果從斷奶到育肥出欄的成活率為90%,最后出欄58頭。(870+190)×58=6.148萬;
2.2.3 第二窩仔豬 在這6個月當中,母豬已經進入下一個生產階段,5個月妊娠加哺乳,1個月保育,第一窩肥豬出欄,第二窩仔豬進入肥豬舍。 依然是10頭母豬,8頭正常生產,平均窩斷奶仔豬9頭,72頭。 其中成本包括7116元(母豬)+190×72=2.08萬元 2.3 賣第一批肥豬時投入的總成本 2008年3月引進的母豬,要到2009年4月才能賣肥豬,這一年中投入的成本共有: 2.2萬+0.32萬+0.71萬+6.15萬+2.08萬=11.46萬元 其中,不包括基礎建設費用。 2.4 第一批肥豬盈利 假設2009年4月的生豬價格為15元/kg 58×120kg×15元/kg=10.44萬元; 賣多少錢能平本呢? 11.46萬元÷120kg÷58=16.5元/kg 2.5 第二窩豬的盈利分析 之后經營中,如果不擴大規模的情況下,以6個月為生產周期,進入穩定階段。72頭豬成活率依然為90%,最終出欄65頭。 育肥成本:65×870=5.655萬元 母豬就第三窩成本:2.08萬元,共計7.735萬元 假設2009年10月生豬價格為14元/kg,65×14元/kg×120kg=10.92萬元。 賬面盈余3.2萬元,但是這筆錢依然要用到下面的周轉中。
2.6 經營分析 通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從2008年3月購買母豬到2009年10月賣第2批豬,都還沒有盈余的錢。并且兩年當中需要投入16萬元左右,還不包括基礎建設投資。并且其中所有的數據都是預期的數據,疾病所造成的風險到底多大?母豬能生產多少仔豬?根本不可控制。
因此,短期內購買母豬自繁自養的農戶一般算是想長期養豬的。其成本不能算一年的,利用年限越長,成本相對越低。那就算使用3年吧。
三 生豬供應恢復6億真的需要3~5年嗎? 農業部有關領導曾講,現在我國養豬業正在向規模化發展,因此眾多小型養豬戶在惡劣的豬病環境下放棄了養豬行業,同時又有不少投資人看到了養豬業的利潤,加入進來。但是這樣的情況要想達到生豬供給的平衡,還需要3~5年的時間。 具體的數據沒有,只有一些現象是支持這個論點的。
3.1 庭院式生產的主力軍地位大受挫傷 大量農戶開始不養豬,逐漸出現了一些無豬組(隊)、無豬村,甚至少數地方出現無豬鄉(鎮)的現象,近期東莞市還計劃在全市禁養生豬。而這又是由很多原因導致的,至少存在以下3個方面。 首先,庭院式生產注定存在飼養條件相對簡陋、生豬品種沒有優勢、飼養管理水平較為原始、防疫觀念與防疫條件無法保障、人豬混居等現象。這些特點,在過去生態環境相對較好、種豬活豬流通相對受限、人豬和諧相處的大背景下是沒有問題的,豬病的傳播都受到很大的限制,所以長期來這種模式一直存在于中國各地。廣大勞動人民也在“養豬不為錢,回頭看看田”的觀念下,將豬這個“聚寶盆”持續幾千年傳承下來。但是到了近代,尤其是上世紀80年代以后情況逐漸發生了改變。大量從國外引入“優良”品種的同時也將大量的過去從來沒有的病原引進來,對于存在上述這些特點的庭院式養豬是無法抵擋流行速度很快的惡性傳染病的,所以豬群的健康狀況最容易受到外來病原體的侵害,豬群大量生病、死亡的現象屢屢出現,所以庭院式生產的生豬由于疫病死亡率高而導致出欄量下降。 其次,歷史上,相對而言農村居住地相對分散,獨門獨院現象較為普遍,庭院式生豬生產既不容易受外界影響,也不容易影響外界。但隨著社會經濟的不斷發展,人口的不斷增加,尤其是城區的不斷擴大、農村城鎮化的不斷推進,居住地越來越集中,一旦房前屋后飼養生豬,很容易引起鄰里矛盾,所以人類集居區越來越難以接受房前屋后生豬的存在。這樣存欄量就大大減少,因而來自庭院式生產的出欄量也就減少。 第三,隨著整個社會經濟的發展,處在社會生活較低層、生活相對困難的這些農戶無法再依賴養豬來維持生計。相對而言,如果他們出去打工,只要能找到一份工作,多多少少他們能夠在年底獲得一筆收入回家過年。而如果在家養豬種田,有可能辛苦了一年到頭來是竹籃子打水一場空。
3.2 小型養豬專業戶進退維谷 由于小型養豬專業戶多數形式上未脫離傳統的房前屋后的養殖方式,生存難度更大,因為其有了一定的規模,所以投資、花費的精力都相對較多、遇到的風險也相對較大,高死亡率與低效益并存。仔細調研不難發現,他們是近幾年流行的高熱癥候群的主要受害者。很多養殖戶是年初豬滿圈,年末一堆債。他們多是相對有一定膽識的和一定文化背景的農民,既想大干一把,靠豬發財,但又因為條件的限制或理念的落后而屢試不爽。
3.3 中大型養豬企業舉步維艱 由于多數中大型豬場投資人是在其他領域積累了一定資金的老板,他們普遍的投資時間往往是在生豬價格相對較高或政策環境比較有利的情況下投資。這些投資人普遍缺乏科學養豬的意識,認為養豬是一個門檻很低的行業,不愿意在可行性規劃、選址布局、建場設計等方面投資,只是簡單地模仿別人的養豬建筑,加上自己的想象土法上馬,往往存在非常嚴重的缺陷。而這第一步的不慎恰恰是導致后期改建、維修、管理、病控、人力等成本大大提高,豬病頻發、效益低下。 同時這些豬場在豬種引進時也很不慎重,有的豬場成了不同品種豬的集散地,或是不同豬場生豬的聚會場所,來源復雜、品質低下、病原控制難度很大。 管理不規范、不精細。缺乏科學的防疫意識,過度注重藥物投放與藥物治療;忽視管理手段防范豬病,缺乏針對生豬不同生理階段、生理需求采取不同的環境保障和管理手段的意識,使豬群長期處于應激狀態,只要外面有病原流行,就難以將之拒之門外。 綜合上述分析,不難看出,不管是哪類養殖模式,大多數養殖者難以逃脫目前市場上流行的各類病原的影響,發病、死亡現象在所難免。 因此,即便補欄的積極性很高,但是要恢復到充足供應還需要一段時間。
四 養豬有風險 投資需謹慎 養豬快趕上炒股了,風險之高大家都知道,但是看到目前生豬高價,還是有很多人躍躍欲試,通過飼料企業的調研分析,當前豬飼料的消費已經開始攀升,誰能知道當你賣豬的時候價格會達到多少呢?而且,現在各項物資價格全面上漲,基礎建設投資巨大。所以最后還是忠告大家:養豬有風險,投資需謹慎。
《豬業科學》編輯 /張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