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干年后,居民購買豬肉肯定要看一下,這是哪家牌子的豬肉。相比之下,我們的每一塊豬肉都是可追溯的:祖宗三代是什么血統,在哪個養豬場養大的,什么時候吃過什么,用過什么藥。這是真真正正、徹底的“放心肉”
新希望集團董事長劉永好在接受媒體采訪時多次這樣說:“養豬這個事情,沒有三十到五十個億,是不行的!”
在這位“中國首富”看來,市場風水輪流轉,這次輪到養豬產業大發展的時候了,三五年之內,他構建起來的養豬體系,每年將會給市場提供兩千萬頭“名牌豬”,到時候,這位“中國飼料大王”將會有另外一個稱號:中國第一養豬戶。
針對豬肉價格上漲,劉永好說,“肉價飛漲的問題,現在普遍的看法是三個原因造成的,也就是飼料原料價格上漲、生豬生產的周期性波動以及疾病風險導致生豬飼養量下降。但我經過深入研究發現,更深層次的原因還是傳統庭院生產方式已經落后,農村散養戶正快速退出養殖業,而現代化規模養殖又未能跟上,導致養殖總量下降,最終造成生豬的供求關系失調,豬肉價格走高。”為此,劉永好還特地寫成了一個調查報告。
本文發表于博銳|boraid|19
“這一兩年,城市農民工工資快速上漲,原來幾百塊錢一個月的保姆,現在在成都這樣的城市,可能也要一千來塊錢,在上海據說要一千五百塊了。建筑工人的工資也上漲了一半,這一下子就讓留在家里養豬的農民覺得不值,所以干脆就不干了,而原來我國一直沒有比較規模化的養殖企業,生豬供不應求,價格自然就要貴。”不僅如此,劉永好分析,這種分散的家庭養殖同時也造成了食品安全監控根本無法展開,“全國有上億個家庭在養豬,監管部門根本無法監督,食品安全問題也就沒法從根本上解決。”
當然,對于這個全國最大的飼料企業和最大的養殖企業之一的老板來說,這種供需矛盾的激化,“將是一個天大的商機,誰要是能夠巨額投資,快速建立起一個規模化、現代化的養豬體系,誰將獲得高額的回報!”
不用說,新希望集團在這方面當仁不讓,已經開始巨資快步殺入。
“我們的計劃是,在全國各地建立一個涵蓋飼料、育種、養殖、屠宰、深加工、銷售一體的養豬體系。”在這個產業鏈條中,劉永好的具體布局是,新希望承當其中的飼料、育種、屠宰、技術服務等重要環節,同時在全國各地,“找那些在城里掙到錢的農民,回家養豬,承當養殖這個環節。”
劉永好預計,要建立起這么一個規模化的養豬體系,“沒有三十到五十個億,是不行的!就說育種這個環節吧,以前大家的概念可能是蓋個豬舍,養幾十頭大母豬,這就算成了。我們的概念是什么,我們除了培育國內著名的榮昌豬,還直接引入世界最好的豬種加拿大海波爾豬,而且是建立基因庫,我們在山東和四川剛剛建立起來的兩個育種基地,周圍三公里之內是不能有其他畜牧存在的,就這兩個育種基地,投入就過億。”劉永好介紹,以前引進這種吃得少、長得快、肉鮮美的海波爾豬的時候,需要747專機空運回國,然后在邊檢監控三個月,才能正式入境,而且過了兩三代就要重新引進,有了自己的基因庫之后,就可以徹底解決種豬問題,而這絕不是一般養殖戶所能做到的。
“在屠宰環節,我們控股了北京千喜鶴食品有限公司,這個企業的屠宰設備全部都是世界第一流的,采用歐盟的標準進行管理,現在一年的屠宰能力是750萬頭生豬,這個投入也是非常龐大的。”據悉,千喜鶴已經成為2008年北京奧運會冷鮮豬肉及豬肉制品獨家供應商,新希望占有其60%的股權。
在整個體系布點上,劉永好的安排是,“在全國各地選址,建立核心部落,一個部落里面配套一個飼料廠、一個祖代種豬場和三五個父母代種豬場,同時動員幾千戶農民,每戶養幾百頭到幾千頭,不超過五千頭,形成年產二十萬到三十萬的規模,也就是我們提供飼料、種豬、技術服務、質量監控,并保證收購,農戶負責養殖,形成一個產業鏈。”
“我們的計劃是兩三年之內,建立一個兩千萬頭豬的規模,三五年內每年就可以給市場提供兩千萬頭生豬,這個在國內應該是最大的。”不過,劉永好更想強調的是,這個養豬體系所包含的“名牌鏈”,“我們的飼料是‘國雄’飼料,種豬是‘榮昌豬’、‘海波爾豬’,屠宰加工環節是‘千喜鶴’、‘美好’,每一個環節都是名牌,形成一個‘名牌豬肉產業鏈’。”
很顯然,這是一組驚人的數據,兩千萬頭豬,一頭豬毛重100公斤,在現在的市場價格下,僅僅生豬一年就是幾百億的規模,這其中還不包括飼料、種豬、技術服務、深加工、銷售等這些上下游環節。除此之外,品牌效應還將產生一個此前不存在的產品附加值。
“若干年后,居民購買豬肉肯定要看一下,這是哪家牌子的豬肉,不會和現在一樣,隨便買了都一樣。相比之下,我們的每一塊豬肉都是可追溯的:祖宗三代是什么血統,在哪個養豬場養大的,什么時候吃過什么,用過什么藥。這是真真正正、徹底的‘放心肉’。”劉永好認為,正是擁有了這一整套的豬產業體系,才使千喜鶴被確定為奧運會“獨家供應商”。
“這是我未來兩三年工作的重中之重,實際上這一兩年也就一直在忙這個事情,整個新希望集團在這方面的儲備,更不是幾年的事情了,我們現在畜牧專業方面的人才就有四千多人,這都是多年有意識積累下來的。”劉永好認為,把這個規模化養豬做起來了,豬肉供應緊缺、食品安全兩大問題都可以根本解決,而多年來一直經營艱難的農牧企業,也有機會得到一個大發展。
“風水輪流轉,這一次輪到農牧業大發展了。”劉永好攤開一雙略顯粗糙的大手,哈哈大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