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時,全國奶牛業處于低迷狀態,有不少養牛戶祿不付出。形成這一問題的原因是多方面的,筆者到多個省、市大型奶牛場和小型養殖戶,經營狀況摻差不齊,不乏處于盈利,但也不少處于虧損,甚至由于收入遠小于支出而倒閉。根據調查分析,現將養牛戶的虧損原因綜述如下:
一、
資源性虧損:
1、
品種:大家都知道,養奶牛是以產奶量多少決定效益的。
奶牛品質的好壞,是決定生產性能的關鍵環節,生產性能的高低是經營狀況的基本條件。因此,要想取得好的養殖效益就必須有好的資源基礎。有些養殖戶,特別是初養奶牛戶,不懂奶牛品質,盲目上馬,追求低價格,上規模,造成嚴重虧損。按當前山東省飼料價格計算,年產3.6噸鮮奶即可支付該成年牛的所有費用,當產奶量達到7噸時,年歷潤達4000元,由此可見成母牛的單產水平越高,效益越好。
2、
產奶牛比例不當:.在奶牛生產中的 主要收入靠牛奶,占總收入的85%,主要支出是飼養費占總成本的65%左右,當日平均單產16kg產奶牛占全群48%時,即可達到收支平衡,產奶牛比例越大效益越好。很多小規摸養牛戶,不注重牛群結構、淘汰劣質牛,造成飼養費高、收入低而虧損。
3、
規模小:一個企業需要規模效益,尤其是奶牛業,是微利型。當牛場投入較大,而奶牛存欄少、收入低的情況下,難以支付資金占用費、設備折舊等費用,而形成虧損。家庭式養殖,每天少于4頭產奶牛,就沒有多大經濟意義。
二、
管理性虧損:
1、
技術方面:由于技術方面造成經濟損失的原因很多,就常見并存在農村養殖戶的問題總結如下:
(1)、飼養不當:盲目追求高產,對產奶牛大量飼喂精料,缺乏礦物質、微量元素、維生素和干草,特別是優質干草,引起代謝病、真胃變位、卵巢囊腫及肢蹄病,減少了奶牛的使用年限和生產潛力的發揮,尤其高產奶牛更為明顯;不注重對犢牛、育成牛的培育和干奶牛的飼養;飼草飼料單一,缺乏科學的飼料搭配,盲目追求低成本自己亂配飼料,更談不上飼養標準;沒有基本固定的飼養方式和規程,嚴重影響消化、泌乳機能。
(2)、產后監測不到位:絕大多數飼養戶,沒有對產后奶牛子宮復舊等進行監控,更談不上及時采取相應的措施,使空懷期延長,在對10—50頭規模的167戶共5365頭,調查中發現產后奶牛的空懷天數平均達152天,180天以上的占20.58%(1104/5365),空懷一年以上的占6.06%(325/5365),這些空懷牛不但不產奶,還要飼養,造成經濟損失是嚴重的。
(3)、濫用凍精:有些養牛戶用一頭奶牛的凍精連續應用了近6年,由于近親造成,死胎、流產、早產及后代生產性能下降等現象的出現;還有些養殖戶圖便宜,應用廉價凍精,結果使后代的生產性能不及母代。濫用凍精給奶牛生產者帶來得損失,有的形成致命性的打擊,使好端端的牛場倒閉。
(4)、疾病防治不到位:生殖疾病、肢蹄病、代謝病和乳房炎這四種疾病嚴重捆繞農村養殖戶,在調查的167戶中,這幾種病的年總發病率高達91%.成年母牛死亡率達6.5%,對養殖效益產生了重要的不利因素。
2、管理方面:由于管理方面造成經濟損失的原因更多,現僅就常見并存在農村養殖戶的問題簡介如下:
(1)、設施質量差:據我們對散養戶10—50頭規摸的167戶調查,為了節省開支,凡是沒有進入養殖的,多數沒有擠奶廳占97%(162/167);牛舍結構簡漏,排污能力差;牛舍、運動場衛生不良,使鮮奶的衛生、酸度經常不達標難儲存,導致鮮奶價格低。有個別養牛戶根據奶的比重等指標進行兌制,影響了信譽并造成不良影響和后果。
(2)、管理不到位:飼喂、擠奶時間不穩定,沒有操作規程、崗位責任制,約束與激勵機制不夠。
(3)、人員不穩定:從技術人員到生產人員,流動性很大,在調查的167戶中,年內變化占83%,給生產和經營造成了巨大的經濟損失。
三、經營性虧損:
造成經營性虧損的首要原因是:經營者在無奶牛經營管理經驗的請況下,盲目大額貸款購買奶牛,特別是在2002年至2004年春,所購買的奶牛與現在同質相比,每頭牛下降了萬元,如果產奶不甚理想,加上貸款利息的負擔,將會出現虧損;再者有不少養殖戶看到現在牛價下跌,買不出去。有些本來有略盈利的養殖戶,由于減少了精料的投入,使產奶牛的生產性能下滑,造成虧損,并形成惡性循環,而倒閉。還有部分養牛戶,牛奶銷路不穩定,今天買給張三、明天買給李四,沒有相對穩定的銷路,從而不斷出現牛奶買不出去,甚至有的出現倒奶。 |
評分
-
查看全部評分
版權聲明:本文內容來源互聯網,僅供畜牧人網友學習,文章及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果有侵犯到您的權利,請及時聯系我們刪除(010-82893169-8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