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一系列高效營養、無抗生素及激素殘留的飼料研制成功,長期困擾養殖業的“子豬難養”將成為歷史。中科院亞熱帶農業生態研究所印遇龍研究員帶領課題組歷經4年攻關,將斷奶子豬營養生理研究從機體水平提高到分子水平,從定性化提升到定量化,其開發的斷奶子豬配合飼料在多個養豬場推廣應用,不僅讓子豬健康度過斷奶應激期,而且減少了飼養成本,臨床抗生素用量也明顯下降。在日前舉行的成果鑒定會上,劉筠院士等專家高度評價該成果整體居同類研究的國際先進水平,部分達國際領先水平。
豬肉是我國居民的主要肉食品種。養豬業中最難養的是子豬。因為子豬斷奶后會引起一系列的應激反應。據調查,我國斷奶子豬腹瀉率高達50%~60%,死亡率為15%~20%,嚴重阻礙了養豬業的健康發展。同時,人們普遍在飼料中添加抗生素來防治子豬腹瀉,長期使用易造成動物免疫力下降和食品安全問題,嚴重威脅著人類健康。
在科技部、中科院的共同支持下,中科院亞熱帶農業生態研究所和湖南正虹科技發展股份有限公司、南昌大學開展產學研緊密合作,對“功能性氨基酸和植物提取物對子豬的營養生理功能及其應用研究”進行了艱苦攻關,取得了重要進展。項目組從分子水平上揭示了功能性氨基酸促進子豬生長的機制,從組織和分子層面上揭示了飼喂低蛋白飼料補充氨基酸條件下子豬的蛋白質周轉規律;突破性地發現了甘草次酸與糖皮質醇激素在結構上的相似性,并研制了具有抗生素和激素功能的藥用植物營養調控劑。根據這些成果開發的斷奶子豬配合飼料在湖南、廣東、福建、上海等省市的多家豬場推廣應用,斷奶子豬的腹瀉率下降了九成,成活率由90%提高到97%,平均日增重提高5%~8%,而每噸飼料降低成本15元~20元。同時,由于應激反應不明顯,子豬腸道疾病和呼吸道疾病明顯減少,臨床抗生素的用量明顯下降。目前,這種綠色高效營養的子豬飼料已推廣38萬噸,新增產值16億元,經濟、社會和生態效益顯著。(作者:胡宇芬;郭映紅)
| |
|
|
版權聲明:本文內容來源互聯網,僅供畜牧人網友學習,文章及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果有侵犯到您的權利,請及時聯系我們刪除(010-82893169-8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