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utton id="imseu"></button>
  • <rt id="imseu"></rt>
    <li id="imseu"><source id="imseu"></source></li>
  • <button id="imseu"><input id="imseu"></input></button>
    <table id="imseu"></table>
  • <strike id="imseu"></strike>
    查看: 7623|回復: 5
    打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螃蟹養殖技術

    [復制鏈接]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發表于 2008-1-26 12:13:41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螃蟹養殖技術
    中國水產養殖網
      河蟹學名中華絨螯蟹,屬名貴淡水產品,味道鮮美,營養豐富,具有很高的經濟價值。
      
      河蟹隸屬甲殼綱,絨螯蟹屬,是一種大型的甲殼動物,身體分21節,由于頭部和胸部各節相互愈合,因此全身分為頭胸部和腹部二部分。成蟹背面墨綠色,腹面灰白色,頭胸甲平均長6-7cm,寬7.5cm。

      一、河蟹的生物特性

      1、生活史
      河蟹是淡水中生長,海水中繁殖的蟹類。在生殖洄游前均為幼蟹,因其殼色偏黃,俗秒“黃蟹”,其性腺很小,基本上未發育,肝臟的重量遠遠大于生殖腺重量。當它在完成最后一次蛻皮后就發育為“綠蟹”,過購墨綠性腺發育豐滿,雄蟹螯足絨毛綢密,步足剛毛粗長,雌蟹腹部完全覆蓋頭胸甲腹面,腹部邊緣的剛毛長而密。
      
      河蟹的生命是短暫的,在它的生活史中歷經蚤狀幼體、大眼幼體,幼蟹和成蟹等幾個階段,一生中需要幼體5次蛻皮成為大眼幼體,再經13—15天蛻皮成為成蟹,它一生只有一個生殖周期,繁殖結束生命也就終止,一般來說,河蟹的壽命為1—3周齡。

      2、生活習性

      (1)穴居
      河蟹喜歡棲居在江河、湖泊的泥岸或灘涂的洞穴里,或隱匿在石礫和水草叢里。河蟹掘穴為其本能,也不河蟹防御敵害的一種適應方式。河蟹掘穴一般選擇在土質堅硬的陡岸,岸邊坡度在1:0.2或1:0.3,很少在1:1.5-2.5以下的緩坡造穴,更不在平地上掘穴。這為我們養殖池塘建設提供了依據。

      (2)食性
      河蟹食性很雜,在自然條件下以食水草、腐殖質為主,嗜食動物尸體,也喜食螺、蚌子,蠕蟲、昆蟲,偶爾也捕食小魚、蝦食物匱乏時也會同類相殘,甚至吞食自己所抱之卵,有時也會因一條死魚而招致同類爭食,一般情況下,河蟹取得植物性食物來得容易,常構成蟹胃食物的主要成份,蟹胃中還有一些泥沙,這是河蟹攝食底棲生物和腐殖質的一種標志。
      河蟹一般白天隱蔽在洞中,夜晚出洞覓食。在陸地上,河蟹并不太攝食,往往將岸上食物拖至水下或洞穴邊,再行攝食。周年中河蟹除低溫蜇居暫不進食外,即使冬季洄游也照常攝食。在水質良好,水溫適宜,餌料豐盛時,河蟹食量很大,一晝夜可連續捕食數只螺類,剛蛻皮的軟殼蟹,肢殘個體,也常遭受侵害,但河蟹耐饑能力也很強,斷食10天乃至半月不食,河蟹也不致于餓死。在人工養殖條件下,根據河蟹生長發育所需,在投喂餌料的掌握“精—粗—精”的結構,有利于河蟹生長。

      (3)河蟹的蛻皮與生長
      河蟹的生長過程是伴隨著幼體蛻皮、仔幼蟹或成螺蛻皮進行的,幼體每蛻一次皮就變態一次,也就分為一期。從大眼幼體蛻皮變為第一期仔蟹始,以后每蛻皮一次殼它的體長,體重均作一次飛躍式的增加,從每只大眼體6—7mg的體重逐漸增至250g的大蟹,至少需要蛻殼數十次,而每蛻一次殼都是在渡過一次生存大關。
      河蟹蛻殼時需吸收大量水分,因而在蛻殼過程中質量明顯增加,在以后的生長中,水分的失去卻是緩慢的,并逐漸為組織生長所代替,河蟹生長的速度受環境條件,特別是水溫和餌料的制約。通常,早期幼蟹蛻殼次數較為頻繁,剛入湖泊的大眼幼體,以后每隔5—7天,7—10天相繼蛻殼而成第二、第三期仔蟹,隨著不斷生長,蛻殼間隔時間逐次延長,如果環境條件不良,蛻殼生長停止,這也是同齡個體、在不同條件下體形相差懸殊的原因所在。
      河蟹生長與水體、餌料中的鈣、磷關系密切。有關試驗表明,剛蛻殼的軟殼蟹,體重比未蛻殼前增加30%—40%,這段時間多則1小時,少者數分鐘,依靠鰓吸收大量的水以及水中的無機鹽類。在自然界的池塘或湖泊中,軟殼蟹1—2天殼就變硬。如果放入蒸餾水中飼養軟殼蟹,河蟹在水體中吸收鈣離子的能力要比吸收配合飼料中鈣和磷的能力強。河蟹蛻皮前夕要求殼中鈣總量與體內鈣的總量相等,同時河蟹體中的磷總量是殼中含磷的52.2倍。
      為了配合河蟹較好地生長、蛻殼,在精養蟹池中每畝(平均水深1米)每周施氯化鈣5千克,磷酸氫鈉2.5千克(或者生石灰或過磷酸鈣)河蟹的配合飼料中必須考慮鈣和磷的比例,氯化鈣和磷的氫二鈉比例為2:1,才能保證河蟹生長、蛻皮的物質需要。

      二、河蟹養殖技術

      (一)扣蟹培育
      為了提高幼蟹的成活痃,增加經濟效益,首先要培育扣蟹。為了把當年的大眼幼體達到商品蟹,目前大多采用塑料大棚暫養技術。選擇水質良好,水源充足;注、排水方便,不漏水、不滲水、淤泥少的池塘,面積不宜太大,水深不超過1.2米,池形東西向為好,陽光充足,大棚建設可參照農業蔬菜大棚建設方法。  
      在放蟹苗前15—20天,每畝用75公斤生石灰潑灑消毒,待藥性消失后,用80目的濾網進水,培育基礎餌料,移植水草(必須嚴格消毒),并設立必要的防逃設施。蟹苗入池時可適當淺些。有利于提高水溫和水中藻類、水草的生長。每天投喂餌料2—3次,投喂豆漿、魚、蝦糜等,投喂進應多投在周邊淺地區,投餌料按體重的4%計算,并隨時注意天氣、水制裁、個體生長,爭餌生物的多寡而定。隨著幼蟹的生長也應增加一些植物性餌料,如:浮萍等優質水草,在日常管理中注意水質調節,要掌握水質肥而爽,換水時要勤換少換,不要引起水溫和水位的劇烈變化。經過2個月左右的培育可達到扣蟹。

      (二)成蟹養殖
      成蟹喜歡水質清凈、透明度較大的水體環境,水草叢生,餌料豐富,河蟹生長最適宜,目前大多采用池塘、湖泊、河蕩和稻田養殖。現以池塘為主作簡單介紹:
     
      1、池塘條件
      水源充足,進排水方便,水質良好污染,選擇粘土、沙土或亞沙土,通氣性好,有利于水草和底棲昆蟲、螺蚌、水蚯蚓等生長繁殖,老池塘要徹底清淤,淤泥不超過 20cm為好,池塘面積不宜太小。池塘水深常年保持在0.6—1.5米左右,各處水深不一,最淺處10cm,池中可造數個略高出水面的土墩,即蟹島,島上可移植水生植物,池塘不要太陡,坡比一般在1:1.5以下,否則,河蟹易掘穴,且不利于晚間爬出水面活動。也可建造人工洞穴。

      2、移植水草
      河蟹天然產量的高低,主要取決于水域內水草和底棲生物(餌料生物)的多少。在養殖過程中種好水草是一項不可缺少的技術措施。種水草除供蟹攝食補充維生素旬,還可以養活相互格斗、隱蔽的作用,是提高各期間河蟹成活率的一項有力措施,另外還能吸收池中有害氨態氮、二氧化碳、有機物質、釋放氧氣、穩定水質的作用。群眾也常說“蟹大小、看水草”。因此,對于池塘養殖河蟹來說必須下大力氣種好水草,水草的咱類主要有浮萍、滿江紅、水葫蘆、水浮蓮、輪葉黑藻、金魚藻、苦草、水花生等,移植時注意消毒防害。

      3、防逃設施
      防逃設施多采用塑料薄膜,也有用水泥板,視各自的情況而定。

      4、清塘消毒
      一般在放苗前半具月用生石灰清塘消毒,用量每畝75公斤。一方面可殺滅敵害生物,另一方面可改良池底,增加水體中鈣離子的含量,促進河蟹蛻殼生長。納水后要及時施肥,培育藻類和基礎餌料,透明度一般保持在40—50cm為宜,如果發現有蝌蚪或蛙卵要及時清除,以免爭食,為害幼蟹。

      5、放苗
      苗種選購,以長江水系生產的蟹苗為佳,要求規格整齊,步足齊全,體質健壯,爬行活躍,無傷無病。
      放苗及密度,放苗時要注意溫差。從外地購回的苗種不能直接放入池中,應先在水中浸泡2—3分鐘,取出入置10分鐘,如此重復2—3次,待幼蟹逐步吸足水分和適應水溫后,放入池中,可以提高成活率。
    密度:目前大多以混養為主,特別是魚蝦蟹混養,經濟效益會更高。密度可控制在1500只/畝以內,規格120—150只/kg的扣蟹。如果條件較差或以養蝦為主可適當減少放苗量。

      6、日常管理
      (1)投餌:池塘精養的整個過程,主要靠人工投喂飼料,因此飼料的種類、優劣和多少對河蟹的生長發育有很大的影響,投餌時應堅持精、青、粗合理搭配的原則,動物性精料占40%,水草占35%,其他植物飼料占25%,飼料的種類主要有三大類(一)全價性河蟹專用配合飼料;(二)動物性:海、淡水小雜魚,各動物尸體、螺類、蚌類、畜禽血、魚粉、蠶蛹等;(三)植物性:水草類、浮萍、水花生、苦草、輪葉黑藻等,商品飼料類:山芋、馬玲薯、谷類、麩皮、料糠等。

      河蟹的投喂方法象池塘養魚那樣,做到“四看四定”,即盾季節、看天氣、看水質、看蟹的活動情況,定時、定點、定質、定量。
      看季節:春季幼蟹要投喂一些活口的動物飼料,河蟹生長中期特別是5—8月份,要適當加大動物性飼料投喂量,但以植物性飼料為主,后期河蟹需要大量營養,以滿足性腺發育,應多投喂動物性飼料,這樣河蟹體重加大,肉味鮮美,飼料的投喂按季節分配一般為3—6月40%,7—10月份60%,水溫10攝氏度以下,蟹的活動量少,攝食量不大,可少喂,隔日投喂一次,當水溫3—5攝氏度,可以不投喂。
      看天氣:天氣晴朗時要多投喂,陰雨天要少喂,悶熱天氣,無風下陣雨前,可以停止投喂,霧天,等霧收后再投喂。
      看水質:水質清,可正常投餌,水質濃,適當減少投喂,及時換水。
      看蟹的活動情況:一般投喂后的第二天早晨吃光,投餌量適當,吃不光,說明河蟹食欲不旺或數量過多,應及時分析原因,減少投喂量,蟹在蛻殼期間要適當增加投喂量。

      定時:河蟹有晝伏夜出的習慣,夜晚外出覓食,投喂分上午8、9點鐘和下午傍晚兩次進行,傍晚的投喂量整天喂量的60—70%。
      定點:投喂的飼料要有固定的食物,飼料撒在飼料臺或選擇在接近水位線淺水處的斜坡上,以便觀察河蟹吃食,活動情況,隨時增減飼料。河蟹有較強的爭食性,因此要多設點,使河蟹吃得均勻,避免一部分個全小或體質弱的爭不到飼料而造成相互殘殺。
      定質:河蟹對香、甜、苦、咸、臭等味道敏感,所投喂的飼料必須具備新鮮適口和含有豐富的蛋白質。
      定量:“魚一天不吃,三天不長”,河蟹也同樣,這就要求根據河蟹大小、密度、不同季節、天氣、活動情況來確定投喂量,一般日投喂量為存塘蟹體重的8—10%,投喂量少只能維持生命,超過適時范圍也影響生長,還增加餌料系數。
     
      投餌時應做到動物性、植物性飼料相搭配,如上午喂草料、谷類,下午投喂蚌肉、螺類、蠶蛹等。避免長時間喂單一飼料,否則造成灑厭食,飼料利用率低,影響生長,出塘規格小。

      (2)水質管理:河蟹對水體水質條件的要求比魚類高,尤其對污染的水體具有更大的敏感性,池水水質好,利于河蟹的生長發育且肉味鮮美,養蟹池水PH值應保持在7—9,最適7.5—8.5,池水溶氧保持在5MG/1以上,低于5MG/1以會影響生長,在2MG/1以下便會出現河蟹死亡,調整池水的PH值,目前新開挖的池塘,水質大多呈酸性,要定期用生石灰漿潑灑改良水質,這樣能提高河蟹對飼料的利用率,有利于河蟹順利蛻殼,一般春季每月一次,夏秋委每隔15 —20天一次,每畝水深1米用生石灰7—10千克。

      注意勤換水,保持水位穩定,春季每星期換水一次,夏季每3天換水一次,如遇持續高溫,應每天堅持換水,秋季天氣炎熱,且常會出現悶熱天氣,水質容易變壞,要特別注意換水,每2天換水一次,換水量占整個水面積的1/3。

      河蟹不耐肥水,為控制水質變肥,每畝投放200—300尾斤兩花鰱魚種和在蟹池四周種植一引起水生植物。

      不同季節蟹池對水位的要求不一樣,春季為了提高水溫,促進河蟹生長,水位可控制在0.5—0.7m,夏秋季節水溫較高,池水深度要保持在1—1.5m。

      (3)防逃:專人值班巡堤,特別是下雨天和換時更要注意。

      (4)巡塘:觀察水色,注意蟹的活動,不要弄傷河蟹,保持水環境的穩定。在性腺發育豐滿價格合適時可排干池水拾取。

      三、病害防治

      1、腐殼病
      病蟹步足尖端破損,成黑色潰瘍并腐爛,然后步足各節及背甲、胸板出現白色斑點并逐漸變成黑色潰瘍,嚴重時甲殼被侵蝕成洞,可見肌肉或皮膜,導致河蟹死亡,該病是由于河蟹步足尖端受損傷感染病菌所致。
      預防方法:
      (1)用生石灰徹底清塘,保持水質清潔,夏季經常加注新水,保持塘底有5—10厘米的淤泥。
      (2)在有病預兆的池塘,用生石灰兌水全池潑灑呈15—20PPM。
    治療方法:用漂白2PPM全池遍灑,燕在飼料中加磺胺類藥物,每千克飼料加藥0.1—0.2克,連喂3—5天。

      2、黑鰓病
      病蟹鰓受感染變色,輕時左右鰓絲部分呈現暗灰或黑色,重時鰓絲全部變為黑色,病蟹行動遲緩,呼吸困難,俗稱嘆氣病,該病多發生在成蟹養殖后期,水環境條件惡化是該病發生的主要誘因。預防同腐殼病。
      
      3、爛肢病
      病蟹腹部及附肢腐爛,越冬期間,此病發病率較高,付肢出現斑點性腐爛,斑點由黃變灰至黑,該病是因扦捕、運輸、放養過程中受傷或生長過程中敵害致傷感染病菌所致。
      預防方法:
      (1)在扦捕、運輸、放養等操作過程中勿使蟹體受傷。
      (2)放養前將河蟹放在2PPM呋喃唑酮溶液中浸泡數分鐘后投放。
      治療方法:
      (1)土霉素或呋喃西林全池潑灑呈0.5—1PPM。
      (2)呋喃唑酮全池潑灑呈0.1—0.2PPM。
      (3)生石灰全池潑灑呈15—20PPM,連施2—3次。

      4、水腫病:病蟹腹部、腹臍及背殼下方腫大,病蟹匍匐池邊、拒食,最后在池邊淺水處死亡,該病是因河蟹在養殖過程中其腹部受傷感染所致。
      預防方法:在養殖過程中,尤其是在蛻殼時,盡量減少對河蟹驚擾,免其受傷。
      治療方法:
      (1)土霉素或呋喃西林全池潑灑呈0.5—1PPM。
      (2)呋喃唑酮全池潑灑0.1—0.2PPM。

      5、水霉病
      病蟹體表,尤其是在傷口部位生長的絮狀絲,病蟹行動遲緩、攝食減少,傷口不愈合,導致傷口部位組織潰爛并蔓延,造成死亡,該病是因河蟹受傷、霉菌侵入傷口所致。
      預防方法:
      (1)在扦捕、運輸、放養等操作過程中勿使蟹體受傷。
      (2)大批蛻殼前間增投動物性飼料。
      治療方法:
      (1)孔雀石綠全池潑灑呈0.25PPM,5天后施一次。
      (2)用3—5%食鹽水浸洗病蟹5分鐘,并用5%磷涂抹患處。

      6、纖毛蟲病
      病蟹的關節、步足、背殼、額部、附肢及鰓上都可附著纖毛類的原生動物。病蟹體表污物較多,活動及攝食能力減弱,重者可在黎明前死亡。該病是由于池水過肥,長期不換,纖毛蟲繁殖過多所致。
      預防方法:經常更換池水,保持水質清新。
      治療方法:
      (1)用30%醛全池潑灑5—10PPM。
      (2)用硫酸銅、硫酸亞鐵(5:2)全池潑灑0.7PPM。
      (3)用0.5—1PPM新潔爾滅與5— 10PPM高錳酸鉀混合液浸洗病蟹。
      (4)用0.2—0.3PPM孔雀石綠沿池邊水草等河蟹密集處潑灑。

      7、蟹奴病
      病蟹腹部略顯臃腫,打開臍蓋可見2-5毫米,厚約1毫米的乳白色或半透明粒狀蟲體寄生于附支或胸板上,病蟹生長遲緩,性腺不發良,被蟹奴嚴重寄生的河蟹,肉味惡臭,不能食用,該病發生的主要原因是池水含鹽量高,蟹奴大量繁殖,幼體擴散感染所致。
      預防方法
      (1)徹底清塘,殺滅塘內蟹奴幼蟲,常見藥物有漂白粉、敵百蟲、甲醛等。
      (2)在蟹池中混養一定量的鯉魚,可抑制蟹奴幼體數量。
      (3)在有發病預兆的池塘,徹底更換池水,注入新水(鹽度小于1‰),或把感染蟹奴的病蟹移到淡水中,就能抑制蟹奴的發展擴散。
      治療方法
      (1)用5PPM硫酸銅溶液浸洗病10—20分鐘。
      (2)用20PPM高錳酸鉀溶液浸洗病蟹10—20分鐘。
      (3)硫酸銅、硫酸亞鐵(5∶2)全池潑灑呈0.7PPM。

      8、蛻殼不遂病
      病蟹的頭胸后緣與腹部交界處出現裂口,但不能蛻去舊殼,病蟹周身發黑,最后列亡。該病中池塘養蟹的常見病,發病原因與生長過程中缺乏某些礦物質元素有關。

      9、聚縮蟲病
      一般蟹苗期寄生較多,大量寄生時,使蟹苗不能蛻皮變態而死亡,幼蟹和成蟹體外鰓部寄生蟲多時,也能引起死亡。
      防治方法:用10PPM孔雀石綠浸洗蟹體45分鐘,或用IPPM新潔爾滅溶液浸洗蟹體,直到聚縮蟲脫落
    中國畜牧人網站微信公眾號
    版權聲明:本文內容來源互聯網,僅供畜牧人網友學習,文章及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果有侵犯到您的權利,請及時聯系我們刪除(010-82893169-805)。
    沙發
     樓主| 發表于 2008-1-26 12:15:05 | 只看該作者

    無公害螃蟹養殖技術要點

    1 場地選擇

         1.1水源充足,水質適用
         河蟹養殖只要水質適用,水量豐足,一般均可用為水源。如附近有工業廢水排放,必須引起重視,必須對水質加以分析,看看有無對河蟹有害的物質。水質重點考慮的關鍵是控制關鍵點(ccp),可能的危害包括化學污染和生物污染。水產養殖業對廢水的標準已由WTO提出,這些準則可以作為水質的臨界限值。根據我國《漁業水質標準》、《無公害食品淡水養殖用水水質(NY5051--2001)》標準確定水質是否適用。在充分收集當地的水文、氣象、地形、土質等有關資料的同時,要充分結合各季節養蟹生產注、排水措施,確定水源水量是否足用。

      1.2 地勢適當,交通便利
      不應片面追求平坦開闊而占用良田,盡可能選用無工廠、無污染的湖庫岔來建設連片的河蟹無公害養殖基地。這樣的地形,符合發展無公害養殖的原則,既能充分利用地勢,做到自流排灌,又能收到節約投資,事半功倍之效。建場地點的土質,應保證建于其上的養蟹池底部不漏水,挖用的土料,應適于建造堅固的堤壩,不滲漏坍塌。建場的地點,不宜選在距離交通線過遠的地方,以利養殖物資及養殖產品運進運出。

      2 池塘建造

      2.1 面積
      池塘人工飼養也應選擇較大的水面。面積大,受力作用也大,能自動增氧,有利于上下水層的對流,改善下層水的溶氧條件,有助于底層有害的氣體及時逸出,一般以1公頃左右的池塘較適宜。

      2.2 水深
      飼養河蟹池塘需要一定的水深和蓄水量,池水較深,容水量較大,水溫不易改變,水質比較穩定,不易受干旱的影響,對河蟹生長有利。但池水過深,對河蟹和水草的生長是不適宜的。實踐證明,常年保水0.5—1.5m水深較適宜。蟹池的排灌設施要完善,做到高灌低排,排、灌分開,每口蟹池水能灌得進,排得出,不逃蟹,旱澇保收,穩產高產。

         2.3 地形
         地形以東西向長方形為好,有利于飼養管理和拉網操作,日照長、受風面大。

      2.4 防逃
      河蟹攀爬十分迅速,有很強的逃逸能力。通常養蟹池中一根蘆葦、樹枝或一個小洞,均能成為河蟹外逃的通道。常有數只在防逃墻邊搭“蟹梯”,以利地其它蟹逃跑。因此,必須在成蟹池四周要有牢固可靠的防逃設備,以防河蟹外逃,一般用水泥防光墻、鈣塑板、鐵皮、尼龍薄膜、玻璃、油毛氈等,從而達到防逃目的。

      3放養準備

      3.1 清塘消毒
      在養蟹池中,常有野雜魚、水蛇、水鼠、水生昆蟲和各種病原體等有害生物,它們不僅消耗水中的溶氧,而且有些會侵襲河蟹、爭奪飼料,故應進行清池。目前常用的清池消毒藥物主要有生石灰、漂白粉、茶粕等。清池一般在蟹種放養前10--15天進行,清池方法有干法清池和帶水清池兩種。如用生石灰,干法清池,每公頃用量為975—1125kg,溶化后全池潑灑。生石灰清池不僅能殺滅水中有害生物,而且能改善池底土質和增加水中鈣的含量,這對河蟹的生長發育有重要的作用。此外,清池前還要清除池邊的雜草,挖出過多的淤泥,以保持蟹池清潔衛生。

      3.2 種植水草
      水草既是河蟹棲息、避敵蛻殼的場所,也有凈化水質的作用,同時還是河蟹喜食的好飼料。在清塘消毒后,池水保持在20--30cm,待水溫逐步回升,清塘藥物消失后,即行種植水草。

         3.2.1 水草品種
         主要有輪葉黑藻、伊樂藻、苦草等沉水生物。從水草的品質來看,選擇輪葉黑藻、伊樂藻為好,苦草次之;從生長季節方面來看,以伊樂藻為佳,以春秋季為最佳生長季節,可以早種植、早生長,從而可以早放蟹種,盡早飼養管理。

      3.2.2 種植方法
      輪葉黑藻、伊樂藻以無性繁殖為主,以采取切莖分段扦插的方法,每公頃用草量150--250kg,行間距1--1.5m全池栽插;苦草是典型的沉水植物,其種子細小,插種前先用水浸泡10---15小時,用擦板搓出草籽,將草籽用泥土拌勻,潑灑即可。既可撒播又可條播,每kg草籽播種0.5公頃。

      3.2.3 種植時間
      輪葉黑藻、苦草在3月。伊樂藻在清塘后或早春。水草種植前,每公頃施用30--45kg復合肥作為基肥,讓其快速生長。

      3.2.4 覆蓋率
      水草覆蓋率可達30%--35%,以滿足河蟹的生活習性。種植輪葉黑藻、苦草等沉水植物的池塘,則需在池塘四周池邊1m處設置水花生帶,寬度2m。水花生帶設置,在蟹種放養后進行。

      3.3 投放螺螄
      活螺螄肉味鮮美,河蟹喜食,是較理想的優質天然飼料。同時螺螄主要攝食水中的浮游生物,可有效降低池塘中浮游生物含量,起到凈化水質的作用,利于河蟹生長;螺螄的價格較低,來源廣泛,可明顯降低養殖成本,提高養殖經濟效益。在6一7月開始大量繁殖仔螺螄,仔螺螄不但鮮嫩,而且營養豐富,利用率較高,河蟹更喜食。池塘投放螺螄時應該注意進行消毒處理,可用強氯精殺滅螺螄身上的細菌、原蟲,投放時應得螺螄洗凈,一般養蟹池塘每公頃投放2000-- 3000kg螺螄。

         4 苗種放養

      4.1 蟹種選擇
      選購蟹種要以長江天然苗培育的蟹種或長江水系親蟹人工繁育苗種培育的扣蟹為最好,蟹種要規格齊全,體質健壯,附肢齊全,無病無傷,爬行活躍敏捷,身上無附著物,同一批選購的蟹種要放入同一池塘或圍網中。

      4.2 放養方法
      嚴格把好放養關。配套培育的幼蟹如采取三級放養,可于春季前后放入大池;采取二級放養,可在蟹苗放養20余天、蛻殼兩次后從蟹苗培育池移人成蟹池。具體做到:“一區”、“三改”、“三適”。“一區”,即設置蟹種暫養區,用網圍一塊養殖區,為大塘面積的1/10---1/5,將優質蟹種放入其中強化培育,待大塘的水草長至占整個塘面50%以上、螺螄已繁殖一定的數量再放人大塘飼養;“三改”,即改冬放為春放,改小規格為大規格,改外蟹種為自育蟹種;“三適”,即適當的放養規格、適當的放養時間和適當的放養密度。放養規格一般掌握在每kg80----120只,放養時間宜早不宜遲,放養蟹種要求80%以上為自育蟹種。生產實踐證明,自育蟹種的成活率、抗病力及長成規格明顯優于外購蟹種。蟹種放養前先用6mg/L的高錳酸鉀藥液浸泡10--15分鐘,再放入暫養區。

      4.3 放養密度
      對于水源充足、飼料豐富、飼養管理較好的池塘,放養密度一般控制在1只/m2左右。

      4.4 放養時間
      一般掌握在2月底至3月。蟹種放養,宜選擇天氣晴暖、水溫較高時進行,以保證放養的成活率。

         5 飼料投喂
         飼料是養蟹的物質基礎,整個生長階段,一方面可利用池塘中人工培育的水草和其他飼料生物,另一方面大部分飼料還需要人工投喂。

      5.1 飼料來源
      主要從兩方面人手:一是水草、螺螄等基礎飼料的培育,二是人工投喂飼料。水草種植覆蓋率一般都在70%左右,螺螄在清明前后,投喂每公頃4500kg左右,8月份補充一次投放每公頃1500kg。在人工投喂上,按照“前期精,中間青”,“葷素搭配、青精結合”的科學投飼原則和“四定”、“四看”的科學投喂方法進行人工投飼管理。前后期以動物性飼料和河蟹顆粒飼料為主。中期以植物性飼料和水草、南瓜為主。堅持做到不投喂變質的飼料,及時撈取殘渣剩飼。

      5.2 科學投飼
      首先要注意飼料質量。要求使用全價飼料代替鮮活飼料。配合飼料要求營養全面、成本低、飼料系數低、使用方便、誘食性好、不污染水質。其次要注意飼料投喂地點。投飼地點要適當,不可太多也不可太少。經常對投飼點進行消毒。第三要確定合理的投喂時間與次數。在傍晚適當多投一些。一般來說,少量多次的投喂方法是值得推廣的。在疾病暴發的季節可適當減少投喂的次數。第四要確定合理的投喂量。根據不同規格、不同的養殖季節、不同的氣候、不同的環境條件以及養殖狀況來確定。注意不要使河蟹吃得太飽,也不要使其因攝食量不足而影響生長。在疾病的暴發季節,要適當減少投飼量,一般為平時的80%左右。

         6 病害防治

         6.1 調節水質
         整個養殖期間應采取“三調”措施。調新:即注換新水,5--7天注水1次,10--15天換水一次,高溫季節每天注水6--9cm,315天換水—次。調優:即調節pH,將pH值控制在7.5—8.5之間。采用生石灰,每10--15天一次,用量每公頃每m水體深150kg,不但提高pH值,同時增加水體鈣離子濃度,供給河蟹吸收。調活:即施用光合細菌調活水體,每公頃用量75—90kg,每半月施用一次,拌土底施或用水稀釋全池潑灑。通過這三個調節,具體要求溶氧保持在5mg/L以上,透明度40cm以上,pH值7.5以上,真正達到“清、新、嫩、爽”的目的。調節水質的同時,還須調控水位,按照“前淺、中深、后穩”三個階段來進行。3--5月水深掌握在0.5--0.6m,6--8月控制在1.2--1.5m,9—10月穩定在1m左右,高溫季節適當加深水位,以防水溫過高,影響河蟹蛻殼生長。

      6.2 加強防病
      河蟹疾病的防治,必須遵循“預防為主,防治結合”的原則,堅持以生態防治為主,藥物防治為輔大力推廣河蟹生態養殖技術,達到不生病或少生病,不用藥或少用藥的目標。即使用高效、低毒、無副作用或副作用小的藥物進行輔助防治。使用的主要藥物有生石灰、二氧化氯、強氯精、硫酸鋅、中草藥等。用量標準:生石灰每公頃1O---15kg,化水潑灑;二氧化氯每公頃3kg,化水潑灑;硫酸鋅0.2g/m3,化水潑灑(均為1m水深用量)。中草藥每百kg飼料添加1- -1.5kg,制成藥物投喂,連喂5--7天。防治方法:一是治病與治蟲相結合(先治蟲后治病),二是內服與外用相結合,三是西藥與中藥相結合,四是不同藥物交叉使用,五是提前采用藥物預防。種植水草、移植螺螄是改善水體、改良底質環境兩項重要技術關鍵。施用光合細菌控制有害細菌的生長與繁殖效果明顯。

      7 日常管理

      7.1 日常工作
      主要包括“六查、六勤”,即查河蟹活動是否正常,勤巡塘,要堅持早、中、晚各巡池一次;查養蟹水體是否缺氧,勤做清潔衛生工作,以改善水質;查池中是否有敵害生物,勤清除敵害生物;查養蟹池塘中是否有軟殼蟹,勤保護軟殼蟹,可多投適口大塊動物性飼料,使其盡快恢復體力,增強防御敵害能力;查河蟹是否患病,勤防治蟹病;查養蟹池的防逃設施,勤維修保養。此外,在日常工作中,一定要保持蟹池環境的安靜舒適,不要過多地干擾河蟹的攝食、蛻殼過程,喂飼料、打掃食場要輕,以提高蛻殼蟹的成活率。同時,還要切實做好養殖池塘檔案記錄。

      7.2 常規檢測
      定期檢測養殖河蟹的生物學性狀,養殖池塘的水化指標,并做好記錄。內容包括:水樣的采集、處理與保存。一般采樣應能代表蟹池水域的全面性,最好上午進行;采樣次數多少可根據需要而定;采樣深度應視水深狀況,每隔一定距離采集一層,采取低溫保存。漁業水質的分析項目主要應考慮與河蟹養殖關系最密切的若于理化因素。常規的標準分析方法是目前水質分析的主要方法。

      8 河蟹捕撈
         
      8.1 捕撈時間
      當性腺成熟的河蟹比例占河蟹80%時開始捕撈,一般在10月捕撈為好。
         
      8.2 捕撈方法
        主要有地籠捕撈法、流水捕撈法、籪箔捕撈法等三種。其中:地籠捕撈法為最實用捕撈方法。流水捕撈法:在進水口安一個網簍類的漁具,打開出水口,使水流動,河蟹即隨水爬到簍中。注意兩點:一點是一次放水捕不盡,應將池水放至0.2---0.3m深時再加水,然后又放水,如此反復循環多次;另一點是池水排放后,河蟹都出來后,在傍晚爬上岸至防逃墻邊,這時可人工捕捉。
    板凳
     樓主| 發表于 2008-1-26 12:16:05 | 只看該作者

    網箱養殖螃蟹技術

    (一)地點選擇

      網箱設置地點,應選在避風向陽,水質清新,風浪不大,比較安靜,沒有污染,水體交換量適中,微流水處為好,周圍開闊,沒有水老鼠的地點。

      (二)網箱材料及管理

      網箱材料多用聚乙烯或尼龍網片制成。網目大小根據幼蟹個體大小來決
    定,以不逃蟹為原則,每個網箱面積以30㎡為宜。上面有蓋網封死,在網箱頂部和底部各留2個可供開關的口子,并用尼龍拉鏈縫上,以便開關,投喂檢查。網箱底部留的口子,平時關死,等網箱底部附生大量藻類或吸附污泥較多時,可打開及時清除、刷洗附在網箱上的藻類污物,以保證水體的正常交換。同時,還可將網箱翻轉箱底朝上,重新固定好網箱,把原上蓋關死,開啟底部拉線投喂餌料,確保網箱網目暢通。為了防止附生藻類的大量繁生,還可以在網箱內養10尾鲴魚,5尾~10尾羅非魚,以清除網箱內附生藻類等。人工洗刷網箱時操作要小心,防止損傷河蟹附肢。

      (三)網箱設置

      在設置網箱時,四角用四根毛竹插入泥中,網箱四角用繩索固定在毛竹上。四角用石塊作沉子用繩索拴好,沉入水底。調整繩索的長短,使網箱固定在一定深度的水中,可以升降,調節深淺,以防被風浪水流將網箱沖走,確保網箱養蟹安全可靠。網箱放置深度,根據季節、天氣、水溫而定。春秋季,可放到水深30cm~50cm以下,7、8、9三個月氣溫高,水溫也高,網箱可放在60cm~80cm以下,網箱上面要放新鮮水草,增加遮蔭面積,供河蟹歇涼。

      (四)放養密度

      網箱養蟹要求規格整齊,蟹體健壯,附肢齊全。放養密度根據水質、餌
    料、管理情況而定,管理好、水質活、餌料足、質量優可以多放,反之,則少放。幼蟹規格以150只/kg~200只/kg的為好,密度20只/㎡~25只/㎡,一只網箱放幼蟹5kg(600只~750只左右),按70%的回捕率,每只網箱可產河蟹50kg~60kg,還可兼收少量成魚。

      (五)投餌方法

      每個網箱內要設一個2㎡左右的餌料臺,每天早晚各投餌1次。各種餌料按營養比例配置,切碎煮熟后,放在其他餌料中,加上適量面粉捏成團、塊、條狀投喂,這樣可提高餌料利用率,減少浪費和污染水體,還便于檢查吃食情況。吃食情況第二天早晨略有剩余為度。要保證餌料喂飽、適口,以防相互殘食。在餌料配比上,上半年以植物性餌料為主,動物性餌料適量。下半年以動物性餌料為主,植物性為輔,促進肥育生長。

      加強檢查管理,及時清除殘餌,發現網箱損壞及時修補,防止逃蟹。有
    死蟹的應及時揀出,以免影響水質。
    地毯
     樓主| 發表于 2008-1-26 12:22:26 | 只看該作者

    螃蟹的營養需求

    中國水產養殖網
      一、蛋白質

      蛋白質是河蟹等一切生物的基礎物質,就河蟹對蛋白質需求量,國內學者均根據蟹體組織蛋白質的組成作為設計研究的主要依據。徐新章(1988)用20-40微米的膠囊飼料養蚤狀幼體表明,飼料蛋白質的適宜量為45%;1992年對個體 0.1-10克重的蟹種的蛋白質需求進行了研究,認為蟹種蛋白質適宜含量為41.7%。韓小蓮(1991)研究大眼幼體至仔蟹期粗蛋白質量為5%時效果較好。陳立僑(1992)研究蟹種的蛋白質適宜需求量為35%-40%。并指出:河蟹的體重低于55克時,蛋白質消化率隨體重增加而上升,18-30℃范圍內,蛋白質消化率隨水溫上升而增大,34℃時,蛋白質消化率下降。劉學軍(1990)報道,河蟹成體養殖中,前期粗蛋白質量應為41%,中后期為36%。中國科學院植物研究所的研究人員(1988)通過2年生產性試驗指出,河蟹在蛋白質含量為39.78%時生長發育最好。綜合以上觀點,河蟹對飼料蛋白質的需求在35%-46%之間,幼體期對飼料蛋白質的需求量較生長發育的中后期要高,前者為40%-46%,后者為35%-40%左右。

      河蟹對蛋白質的需求實質上是對氨基酸的需求,蛋白質由20多種氨基酸組成,河蟹的必需氨基酸種類,目前認為與對蝦相似,有蘇氨基酸等10種。陳立僑 (1994)報道,蟹種的必需氨基酸含量(%)為:賴氨酸1.897,異亮氨酸1.290,亮氨酸2.110,纈氨酸1.404,精氨酸2.400,組氨酸0.630,蘇氨酸1.145,蛋氨酸0.680,苯丙氨酸1.860。

      二、脂肪及脂肪酸

      脂肪可為河蟹提供能量和必需脂肪酸,還是脂溶性維生素的溶解介質。張丙群、劉學軍等(1990)研究認為,河蟹飼料粗脂肪的適宜含量為5.2%,有人研究為 8.7%,也有人認為飼料中粗脂肪含量為6.8%時蟹種成活率最高。張丙群(1993)與李淡秋(1992)對天然河蟹蟹內與蟹黃的脂肪酸中的不飽和脂肪酸組成進行測定,得知1齡和2齡河蟹的不飽和脂肪酸占70%-80%,其中多烯脂肪酸又占較高比例。n-3多烯酸高達21%-28%。二十碳五烯酸和二十二碳六烯酸的含量很多。幼蟹時的飽和脂肪酸含量高于成蟹而單稀脂肪酸的含量又顯然低于成蟹,幼蟹的二十二碳四烯酸比成蟹含量高出2倍多。陳立僑指出,河蟹對脂肪的消化率隨飼料含脂量下降而變小。

      三、礦物質

      礦物質是河蟹營養的重要組成成分,其中鈣和磷對于河蟹蛻殼生長、營養物質代謝、生命活動、生長發育極為重要。蟹與魚蝦一樣都是通過鰓吸收水中的鈣、磷物質。陳立僑(1994)報道,在水體和配合飼料中的鈣、磷含量,當水中鈣硬度調至50毫克/升,飼料中的鈣為0.15%,鈣磷比例為1:1.9時,河蟹能獲得最大生長率和較高蛋白質利用率。徐新章(1992)研究蟹種對礦物質的需要為12.6%。總之,對于河蟹的營養需求和營養生理研究才剛剛開始,其中有些方面研究較多一些,很多方面還待于進一步研究。
    5
    發表于 2008-1-29 11:40:41 | 只看該作者
    技術全面,很有參考意義!!
    6
    發表于 2008-1-29 13:14:50 | 只看該作者
    收藏了,非常感謝樓主!
    :xuehu: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注冊

    本版積分規則

    發布主題 快速回復 返回列表 聯系我們

    關于社區|廣告合作|聯系我們|幫助中心|小黑屋|手機版|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5824號

    北京宏牧偉業網絡科技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京ICP備11016518號-1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1 Comsenz Inc. GMT+8, 2025-9-18 23:07, 技術支持:溫州諸葛云網絡科技有限公司

    主站蜘蛛池模板: 尼木县| 习水县| 土默特左旗| 鹿泉市| 玛曲县| 吉安市| 县级市| 绩溪县| 婺源县| 灵璧县| 松原市| 句容市| 贡山| 郧西县| 承德县| 靖宇县| 广饶县| 乌鲁木齐市| 谷城县| 隆子县| 宁阳县| 烟台市| 江山市| 卢氏县| 呼和浩特市| 五指山市| 河池市| 固镇县| 原平市| 九龙坡区| 突泉县| 璧山县| 营口市| 德庆县| 红原县| 长治市| 遂昌县| 宜黄县| 安阳县| 施秉县| 镇雄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