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產條件、飼養供應、銷售市場是決定豬群大小的主要依據.而決定豬群結構的主要依據是豬的生產性能,尤其是繁殖性能,其次是生產技術水平。這就是內因和外因的關系要結合起來,綜合考慮。
1.生產性能
主要是繁殖性能。以年出欄1萬頭商品肉豬計,如果平均每頭母豬每窩能提供斷奶仔豬10頭,全年產2窩可成活20頭仔豬,則全年需要母豬數為500頭,以一般本交水平公母比為1:25頭計,需公豬20頭。因此全場需種豬520頭,占整個群體的9.42%(有50%的肉豬出欄或者尚未出生,則保留肉豬為5000頭)。如果每頭母豬提供肉豬24頭,則需母豬為417頭,需公豬17頭,種豬占8%。如果每頭母豬年提供僅16頭,則需母豬625頭,需公豬25頭,種豬占11.5%。所以首先應了解豬的繁殖性能。
2.技術水平
如果采用人工授精新技術及早期斷乳新技術,使母豬年產2.5窩,每窩成活斷奶仔豬12頭,則全年可提供30頭仔豬,則年出欄1萬頭肉豬需母豬334頭,公豬2頭,種豬的比例可下降為6.3%。種豬的減少本身就意味著減少了成本,提高了效益。因此,技術水平也是影響豬群結構的主要依據。
3.母豬群的結構
母豬群的年齡結構對于生產指標同樣有著重要影響。因為母豬的繁殖產仔成活一般規律是初產、2產<3~8產>9產以上。因此,繁殖母豬應以經產母豬為主.商品豬場豬群結構及生產組織較大型的豬場,商品豬成批出欄,則母豬的配種、妊娠、分娩、哺乳都是成批進行。每批母豬占用產床的時間為42天,母豬下床后還要進行消毒8~15天,則產床1年可利用6~7次。一般以6批考慮,即1個產床可供3頭母豬分別上床2次;母豬少的情況下,可分為3批;在母豬多的情況下,為了充分利用公豬,可將母豬分為若干批,根據斷奶后7天~10天可發情的規律,可間隔7天配種1批或進行生產組織安排。
4.舊豬場的改造和利用
傳統豬舍改造后的養豬生產同樣是將豬從出生到上市的整個飼養過程,依據不同生長發育時期的生理特點劃分為若干個連續的飼養階段,成為流水線生產。不少地方對傳統豬舍改造后,取得了很好的效益,提高了圈舍利用率,增加了飼養頭數,有計劃地連續生產,全進全出,使商品豬出欄持續穩定,同時還降低了勞動強度,提高了勞動效率,有利于防疫,使整個豬場的經濟效益顯著增加。 |
版權聲明:本文內容來源互聯網,僅供畜牧人網友學習,文章及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果有侵犯到您的權利,請及時聯系我們刪除(010-82893169-8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