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01-17 11:20 李昌平 南方周末
如果這個趨勢不變,中國更多的小農將被迫放棄小農家庭經營,中國農村將迎來一個快速兼并時代。這個時代的來臨,將帶來四個根本性轉變:農村問題轉變為城市問題,農民問題轉化為工人問題,國內二元經濟矛盾轉化為國際貿易摩擦,經濟和社會問題將轉變為政治問題
中國農業政策存在嚴重缺陷
中國農民正在失去“兩個市場”。一個是土地密集型農產品的國內市場,例如,大豆及其加工品的國內市場70%的份額已經被外國企業占有;另一個是勞動密集型農產品的國外市場,例如,蔬菜及其加工品的日本、韓國和歐洲市場,原本是中國大陸農產品的傳統優勢市場,但現在卻正在被進入中國的外資農業企業逐步替代。
最近4年,表面上看,由中國出口日本、韓國和歐洲的勞動密集型農產品雖然年增長率在12%以上,但實際上是臺資、韓資、日資農業企業在華生產產品的“出口”增長。
中國農民正在失去內外“兩個市場”的原因,說簡單非常簡單,因為中國已經是世界上最開放的國家之一,在此背景下,由于中國農民高度小農化、分散化,保護自身市場利益無能為力,逐步失去“兩個市場”是必然的。
說復雜也非常復雜,因為中國的農業政策存在嚴重缺陷。在全球化背景下,我國農業被迫進入了第三發展階段。如果說農業第一發展階段的政策目標是追求量的增長,第二發展階段是追求農產品質的和價格的提升,那么第三發展階段的政策核心目標則是占有市場份額,獲得持久的市場份額收益(詳見下表)。
為了占有市場份額,主要政策措施是“組織密集+技術密集(質量提高為主)+資本密集+品牌密集+國家產業政策扶持”,這就是歐美發達國家為什么依然還對他們國家本來技術密集、資本密集、品牌密集的農業組織實行高額補貼的原因。
中國大豆產業和大豆產品市場全面“繳械”,不是偶然的,是發達國家農業政策成功的證明。人家的成功是基于我們的失敗,我們的農業政策依然還是維持1981年(農業發展的第一階段)的狀態:目標是增加產量,措施是“勞動密集+技術密集(追求數量增長為主)”。
中國政府和經濟學界的主流似乎還沒有認識到中國農民失去“兩個市場”是危機,甚至有一種聲音占主流地位:進口農產品就是進口土地,出口農產品(盡管主要是外資企業在中國生產的產品)就是增加就業,甚至主張糧食安全也寄托國際市場。
反對的觀點認為,大豆及其加工品70%依賴進口,至少導致2000萬豆農利益直接受損,還導致大豆產品定價權完全喪失,致使其價格暴漲(2007年翻番了),并帶動飼料價格和豬肉價格翻番,間接使中國消費者蒙受損失,特別是低收入階層生活陷入困境。蔬菜等產品出口雖然大幅上漲,只是外資企業利用中國廉價土地和勞動力生產的農產品出口,擠占的是中國農民的傳統海外市場,給中國農民帶來的就業并不能補償其永久失去市場份額的損失。
中國或將失去農產品定價權
兩年前筆者就曾經撰文警告:如果中國農民失去國內外“兩個市場”的趨勢不變,后果會非常嚴重,第一,中國將失去農產品定價權。譬如,大豆及其加工品的定價權已經完全喪失;第二,小農隨時都面臨大面積破產或成為資本家俎上之肉的威脅。譬如,前兩年豆農就破產了不少,棉農、奶農等現在都已經是俎上之肉了。
筆者預計,在未來一個時期,中國農民在農業領域的收入增長將逐年下降,小農家庭簡單再生產將不得不依靠家庭成員在城市就業的收入維持,但中國更多的小農將會被迫放棄小農家庭經營,中國農村將迎來一個快速兼并時代。這個時代的來臨,將帶來四個根本性轉變:農村問題轉變為城市問題;農民問題轉化為工人問題;國內二元經濟矛盾轉化為國際貿易摩擦;經濟和社會問題將轉變為政治問題。這也許是中國轉型過程中必須面對的轉變,對中國政府的考驗也許才真正開始。
=============
農業發展的三個不同階段
第一階段:追求技術和勞動密接效益階段
主要農產品相對短缺,工業化處于原始積累階段,樓后的農業還需要補貼工業發展。這個階段的農業發展以追求量的增長為主要目標,以技術密集和勞動密集為主要措施。
第二階段:追求價格效益階段
主要農產品相對過剩,工業化原始積累階段基本完成,實現低水平“以工補農”。這個階段的農業發展以追求農產品的質和價格提升為主要目標,以技術密集、資本密集和小農組織化經營為主要措施。
第三階段:追求市場效益階段
農產品市場國際化,工業化國家進入“以工補農”階段。這個階段是農業高度競爭階段,以打垮競爭對手,追求市場份額,獲得穩定長久市場份額(收益)為目標;以技術密集、組織密集、品牌密集、資本密集和國家產業政策導向為主要措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