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utton id="imseu"></button>
  • <rt id="imseu"></rt>
    <li id="imseu"><source id="imseu"></source></li>
  • <button id="imseu"><input id="imseu"></input></button>
    <table id="imseu"></table>
  • <strike id="imseu"></strike>
    查看: 2681|回復: 1
    打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畢業生預期薪金明低于在校生

    [復制鏈接]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發表于 2008-1-20 16:12:03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用人單位最看重愛崗敬業精神,大學生認為最重要是專業知識技能;雖然7成學生認為工作穩定不重要,但大部分畢業生工作基本穩定;大部分大學生認為勞動合同重要,但跳槽時有一半人會選擇違約……這幾個看似“矛盾”的結果耐人尋味。日前,南京師范大學金陵女子學院勞動與社會保障系主任彭薇副教授完成了一份“大學生就業能力的調查”。從用人單位、已畢業大學生和在校大學生這三個視角反映了目前的大學生就業問題。
      據介紹,這次調查向各類企事業單位負責人發出問卷100份,收回有效問卷72份。向已畢業大學生發出問卷199份,收回187份,向在校大學生發出問卷197份,全部有效。
      矛盾一
      用人單位最看重愛崗敬業精神大學生則更看重解決問題能力
      用人單位選人的時候最看重大學生的什么能力?專家從專業知識技能到職業相關的心理素質等,給出了15個選項,而調查結果很有意思。用人單位最看重的前3項能力分別是愛崗敬業的精神與能力、認真負責的精神與能力、運用專業知識分析問題的能力。而已畢業大學生和在校大學生的選擇相同,排在前三位的分別是運用專業知識分析問題的能力、運用專業知識提出解決問題的方案的能力、解決具體問題的操作能力。
      彭薇副教授分析道,很明顯,用人單位更加看重畢業生的工作態度,也看重他們合作協調的能力。但是調查結果顯示,用人單位最看重的因素卻并沒有被大學生同等看重。這反映出大學生對就業的基本能力的認識和用人單位有一定的偏差。
      矛盾二
      就業時都知道要簽勞動合同跳槽時一半學生選擇毀約
      遇到更好的工作機會,而自己原單位合約未滿,這時候如何選擇?大學生們在這個問題上的觀念值得重視。這份調查顯示,相當一部分人對勞動合同的嚴肅性沒有給予充分的重視,缺乏對守約的責任與意義的正確認識。面臨跳槽機會時,53%的已畢業大學生選擇“立即中斷合同轉向新的用人單位”,47%的人選擇“等合同到期后再離開”。在校大學生的態度與此基本相同,56%的人認為應“等合同到期后再離開”,44%的人選擇“立即中斷合同轉向新的用人單位”。
      大多數大學生意識到勞動合同的重要性,在調查中,有71%的已畢業大學生和80%的在校大學生都表示“一定要簽訂勞動合同”。但彭薇副教授同時強調,值得注意的是,7.45%的已畢業大學生和7%的在校大學生明確稱“為了保證自己的靈活性,不打算簽訂勞動合同。另有21%的畢業生和13%的在校生認為”只要其他條件滿足,不簽勞動合同也可以“。專家分析,這其中既有迫于就業壓力的妥協,也有為了自己擇業的靈活性而回避規則的考慮。
      矛盾三
      在校生還向往2000多元的月薪畢業生只敢想想1000多元的了
      現在就業市場上大學生起薪一降再降,調查結果顯示,大多數大學生能接受1000-3000元每月的標準,只有極少數人要求超過3000元或者低于1000元的。而這和目前勞動力市場的價位是基本持平的,說明他們的收入預期是理性而且合理的。
      在已畢業大學生的選擇中,50.8%的人選擇了月薪1000-2000元,25.6%的人選擇了月薪2000-3000元,14%的人選擇了月薪3000-5000元。而對于在校大學生的調查顯示,有38%的人選擇了月薪2000-3000元,36%的人選擇了月薪1000-2000元,有16%的人選了月薪3000-5000元,兩相比較下來,已經正式工作的已畢業大學生顯然對初入職場的薪酬有更加清晰的認識。
      現在就業市場上大學生工資一降再降,甚至有畢業生打出了零薪酬的口號。這一現象引起了專家的擔憂。彭薇副教授坦言,在目前的環境中,大學教育對一個家庭或個人都是一種投資,是要注重成本和收益的問題。比如大學生在南京拿1000塊錢一個月,僅夠維持個人的基本生活,不僅教育投資的收益不合理,更談不上通過培訓和學習再進行人力資本的投資了。一味壓低大學生工資既違背了經濟規律、社會公平,也會導致大學生積累的人力資本的退化。
      她進而指出,目前在大學生就業壓力大的形勢下,社會往往鼓勵大學生“騎驢找馬”,先找到工作再說,這樣學校提高了就業率,政府也似乎減輕了就業壓力。但這可能造成一種惡性循環。由于低工資,大學生的跳槽很難避免,而這又導致用人單位對大學生評價低,進而影響大學生就業待遇和就業機會。
      矛盾四   7成多學生認為工作穩定不太重要真正工作了大部分挺“安分守己”
      已畢業大學生的工作是否穩定,調查中給出了一個比較滿意的答案,接受調查的用人單位表示,所錄用畢業生工作很穩定的占7%,基本穩定的占69%,不穩定的占18%,很不穩定的占6%.整體而言,大學畢業生的職業穩定性比較高。   但對大學生的調查同時顯示,面對更多工作機會,許多人還是“人心思動”,在如何看待職業穩定性的選擇中,75%的受訪已畢業大學生認為“不很重要,在年輕時可以多次選擇和轉換工作”,17%的人選擇了“很重要,希望一次就業定終身”。還有7%的人認為“很不重要”。在校大學生的看法與他們的師兄師姐們基本相同,有78%的人認為“不很重要”,15%的人認為“很重要,希望一次就業定終身”,還有7%的學生認為“很不重要,只要工作不合適不管在什么年齡都應該再次選擇和轉換工作。
      這兩個結果好像有點“矛盾”,彭薇副教授解釋道,雖然大學生們不太看重職業的穩定性,但在實際行為上還是基本令用人單位滿意的。而調查同時發現,大學生的職業穩定情況直接影響單位對其總體評價,錄用大學生職業穩定的5家用人單位,對所用畢業生的總體評價都在非常滿意和比較滿意范圍內。而選擇不穩定的13家單位對所用畢業生的評價總體較低。
      矛盾五
      不去偏遠地區還需政策鼓勵
      在調查中,專家發現,在就業地域的選擇上,已畢業大學生有突出的選擇傾向,在第一選擇中,有42%的已畢業大學生選“一定要在東南沿海經濟發達地區”,有20%的人選擇“一定要在南京市”,另有17.4%的人表示“無地域要求”。而愿意去西北部等欠發達地區的比例很小,表示愿意去北方經濟發達地區的有10%,可以去西南經濟發達地區的占7.3%.   而在校大學生則表現出不拘泥于某一個具體的方向,在第一選擇中,“無地域要求”的占25%,表示“可以去北方經濟發達地區”的占21%,“可以去西南經濟發達地區”的占17%,有10%的受訪在校大學生選擇“一定要留在南京市”,9%的人認為“一定要在東南沿海經濟發達地區”。
      在校大學生擇業沒有明確的地域觀念,而已畢業大學生在地域傾向上很明顯,彭薇副教授分析道,其實地域觀念也是大學生在就業實踐中產生的一個教訓,這其中有一個人力資本積累的問題。這在再次找工作中就可能反映明顯,用人單位可能會更看重東南沿海地區的資歷,認為該地區信息充沛、鍛煉機會多。
      在同等的教育成本投入下,許多大學生選擇東南沿海發達地區也就顯得非常合理。因為,提倡和鼓勵大學生去基層、去內地、去中小企業,不光需要號召,更加需要有更多優惠的政策,使得去這些地方工作,畢業生的人力資本積累能有同等的收獲。
    中國畜牧人網站微信公眾號
    版權聲明:本文內容來源互聯網,僅供畜牧人網友學習,文章及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果有侵犯到您的權利,請及時聯系我們刪除(010-82893169-805)。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注冊

    本版積分規則

    發布主題 快速回復 返回列表 聯系我們

    關于社區|廣告合作|聯系我們|幫助中心|小黑屋|手機版|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5824號

    北京宏牧偉業網絡科技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京ICP備11016518號-1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1 Comsenz Inc. GMT+8, 2025-9-19 20:56, 技術支持:溫州諸葛云網絡科技有限公司

    主站蜘蛛池模板: 华蓥市| 遵义市| 石门县| 游戏| 驻马店市| 元朗区| 理塘县| 喀喇沁旗| 罗甸县| 旌德县| 长兴县| 石台县| 高淳县| 新河县| 北流市| 迁西县| 额济纳旗| 贵港市| 和硕县| 长汀县| 大渡口区| 迁安市| 鸡东县| 襄城县| 苍梧县| 四平市| 交城县| 肃宁县| 保山市| 台山市| 邵武市| 乌兰县| 沐川县| 闸北区| 马边| 孝昌县| 张掖市| 绥滨县| 新郑市| 三原县| 天全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