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在水污染治理中,廣泛采用了水葫蘆的生態凈水功能,而水葫蘆的自身污染與危害也十分突出。因此,在利用水葫蘆治理水污染的同時,如何控制水葫蘆的危害成為了重要的環保課題。應該說所有物種的存在都有其二面性,取其利、避其害是人類與自然和諧共存的基本法則。在水葫蘆瘋長成災的背后應反思其原因,歸納二個因素,一是環境污染,水體富營養化促成水葫蘆瘋長;二是沒有很好利用,使其瘋長致死腐爛加劇水體富營養化。因此,揚長避短開發利用才是控制水葫蘆危害的根本途徑。水葫蘆本來引進是作豬飼料的,面對當前大量水葫蘆資源,能否通過處理再作飼料值得考慮。
水葫蘆鮮品每百克含水分95.2 克,蛋白質1.1 克,脂肪0.7 克,纖維素1.4 克,鈣30 毫克,磷80 毫克,還含有多種維生素。水葫蘆具有清熱解毒、除濕、祛風熱的功效。水葫蘆葉、莖切碎用作雞、鴨、魚、豬、牛、羊等禽、畜的青飼料,每畝年產量60噸以上,可供30~40頭豬飼用。水葫蘆不僅可以直接喂養豬、魚、雞、鴨等動物,還可以加工提煉成飼料添加劑等。但個人認為關鍵要解決二大問題,一是安全問題,據報道,24小時內每克干重水葫蘆能從污水中除去隔0.67毫克、鉛0.176毫克、汞0.150毫克、銀0.65毫克、鈷0.57毫克、鍶0.54毫克。說明水葫蘆能富集重金屬,要作飼料必須去除這些重金屬;二是保存問題,水葫蘆很容易腐爛,不進行處理難以有效保存與利用,采用脫水干燥還是青貯,值得探討。本人想通過微生態制劑對水葫蘆進行青貯發酵處理,一并解決上述二大問題,是否可行,想聽聽大家建議。 |
版權聲明:本文內容來源互聯網,僅供畜牧人網友學習,文章及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果有侵犯到您的權利,請及時聯系我們刪除(010-82893169-8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