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樓

樓主 |
發表于 2008-1-21 22:39:12
|
只看該作者
論文摘要
摘要:現在國內外已將奶牛的可消化粗蛋白體系改進為小腸可消化蛋白質體系,但由于小腸蛋白質的氨基酸組
成變異性很大,其CV高達5.6%-19.2%,因而導致可代謝蛋白質的轉化效率不穩定,表觀效率便會掩蓋實際需
要。奶牛的第一和第二限制性氨基酸分別為賴氨酸和蛋氨酸,較多研究認為組氨酸為第三限制性氨基酸,但當肝
后部提供的組氨酸不能滿足產奶需要時,組氨酸可來自體儲存的分解,因此尚不能完全確定。據對87個試驗結果
的統計分析表明,在瘤胃后供給額外的賴氨酸和蛋氨酸,則奶牛的產奶量、乳蛋白量、乳蛋白率均明顯增加;對48個
試驗結果的統計分析結果表明,在可代謝蛋白質被滿足供應的基礎上,當賴氨酸和蛋氨酸分別達到7.08%和2.35%
時,乳蛋白質產量達到最高點。法國INRA在其試驗的基礎上,確定小腸可消化真蛋白質中的賴氨酸和蛋氨酸的適
宜含量為7.3%和2.5%,由于我國現行的是小腸可消化粗蛋白質體系,故建議其賴氨酸和蛋氨酸的含量為6.0%和
1.9%,但須評定瘤胃微生物蛋白質和飼料非降解蛋白質的賴氨酸和蛋氨酸含量,并調整日糧使其達到平衡。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