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上表可看出,新生仔豬的等熱區范圍相當小,僅1.7℃,而妊娠母豬與公豬的等熱區范圍較大,可達11.3℃。
與環境溫度低于下限臨界溫度時就會產生冷應激效應,此時豬的代謝水平與肌肉活動增強,從而產生更多的熱量以維持體溫。
當多頭豬作為群體一起飼養時,由于擁擠產生的熱效應可使下限臨界溫度降低2.8-5.7℃。 二、冷應激的癥狀
血管收縮、豬毛豎立、代謝率上升、肌肉顫抖,甚至死亡。
在行為上有兩大變化。一是尋找無賊風、溫暖而干燥的地方,并擁擠在一起,二是以腹部躺臥,并將四肢卷曲在腹部的下面。 三、冷應激對初生仔豬與哺乳仔豬的影響
在冷應激狀態下,仔豬較少吮乳,初乳攝入量亦較低,因而易感染疾病。體溫嚴重降低還會使仔豬變得懶散,易被母豬壓死。因此,應至少在出生后前一周期間給仔豬特設一個區域,補充熱量,使環境溫度保持在33.1-36.0℃。同時,該區域應干燥、無賊風(氣流速度低于0.15米/秒),其地板表面傳熱量亦較低。 初生仔豬在出生后前2周幾乎完全靠碳水化合物來獲取能量,因此應在出生前2-3周提高妊娠母豬的營養水平,以增加仔豬的初生重及肝糖之水平,提高仔豬存活率。 五、斷奶仔豬在冷應激下的采食量
在冷應激下,斷奶仔豬必須采食更多飼料,以便獲取更多的能量維持體溫,否則將會失重。下表是不同體重斷奶仔豬在不同溫度下比正常多采食的飼料量(克/天)。 六、在冷應激下生長肥育豬對營養素的需要
在冷應激下,生長肥育豬必須采食更多的飼料以增加產熱量,維持體溫,但其它營養素的需要量相對保持恒定。因此,隨著采食量的增加,日糧中其它營養素(即能量除外)的濃度在較低的水平下就可滿足豬的絕對需要量,見下表。 八、妊娠母豬在低溫下的飼養管理
極瘦的妊娠母豬在極低溫度下能導致自發性流產,因此在妊娠期間必須提供充足的飼喂量與飼養條件,以維持母豬的體況。使用墊料可以改善環境,降低散熱。母豬群體飼養(每圈6-10頭)可使下限臨界溫度降低6.2℃之多。此外,在冷應激狀態下使用高纖維日糧對妊娠母豬亦是有益的。高纖維不僅增加了日糧的熱增耗,有利于產生額外的代謝熱,而且使飼料容積變大,促進胃容積的進一步擴大,為哺乳期間達到最大的采食量提供基礎。 九、公豬在冷應激期間的飼養管理
維持適宜的體況對公豬是極其重要的。體況太差的公豬將會增加散熱量,造成失重,從而降低精液量與精子細胞數量,而體況太肥的公豬則可能變得懶散貪睡,降低配種率。因此,必須調整公豬的飼喂量,使體況保持適宜水平。
一般情況下,公豬的繁殖性能在冷應激期間不會降低,但戶外飼養的公豬在極冷的條件下會發生睪丸凍傷,使公豬繁殖力帶來臨時性喪失。在大多數情況下,因凍傷而喪失的繁殖力要經過1-2月后才能恢復。為此,應將公豬飼養在隔熱性能良好、鋪以墊料、無賊風的環境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