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從呼吸道疾病、園環病毒病、藍耳病、偽狂犬病等疫病近幾年幾乎瘋狂地攻擊相當數量的規模化豬場以來,往飼料中廣泛“加藥”已成為眾多豬場防范疫病的主要手段。據對近50個年出欄五千頭以上的豬場調查,每頭出欄豬平均“加藥”成本為19元左右,有些豬場高達35元以上。更為可怕的是,一些豬場已經對藥物產生了相當大的依賴性,這些豬場老板無奈的告訴筆者:“如果不加藥,豬群就不安寧。我也知道讓豬經常‘吃藥’不是好事,但卻沒有更好的方法。”
辦法是有的,只是我們許多養豬業主沒有從根本上改變觀念,沒有從本質上認識到豬群的健康源自良好的欄舍環境、均衡營養、科學管理與主動免疫功能的提升,從而難以走出把“加藥”當成“心理安慰劑”的泥潭。美國知名養豬專家候大衛先生在中國養豬行業服務多年,在他的《豬場健康管理策略》一書中旗幟鮮明地提出觀點:生產者應該主要通過自身的管理努力去控制疾病,而不是依賴“魔力彈”式的藥物;“加藥”是在所有措施都用盡了仍不奏效時的最后選擇。在國內有一定影響力的北京六馬養豬模式也鮮明提出不要輕易往飼料中“加藥”。在福利養豬研究與推廣方面作出一定貢獻的武漢綠常青公司通過實施配套的福利養豬新技術,使許多豬場擺脫了“加藥”的依賴。下面筆者想著重通過討論日常“加藥”的利與弊(不含治療用藥),何為有效的保健措施以及如何獲得健康水平高的豬群等方面作一些探討。
1、“加藥”為什么
1.1 人們習慣在一些階段(如產前產后、斷奶前后、轉欄前后等)在飼料中“加藥”,其主要期望的目標是預防疾病發生。其藥效本質是通過抗生素類藥物添加,起到殺滅或控制腸道/呼吸道病原微生物繁殖的作用(如往仔豬、生長豬飼料中“加藥”)。
1.2 通過添加藥物,使其排泄分泌物的病原微生物減少,從而使其后代得母源性疫病的機會減少(如在母豬料中“加藥”)。
1.3 有一定的促生長作用(但至少抗生素促生長的作用機理仍未定論,至少歐盟不會再有人研究了)。
1.4 周邊有疫情時作為“心理保險性”預防措施。
2、“加藥”的負作用
2.1 藥物不總是殺滅或抑制病原菌,對有益菌(如雙歧桿菌、糞鏈球菌等)也會“下手”,從而對維系腸道正常的微生態菌叢產生不利影響。
2.2 有證據表明,幾乎所有的藥物都會使機體產生更多的過氧化物如“自由基”;這等于加劇了對機體組織與器官的損傷,進而導致免疫功能的損害。
2.3 一切藥物,不管在腸道吸收進入血液循環,還是只在腸道發揮作用,均需要機體的耗能才能代謝,也就是說藥物的代謝需要消耗機體營養。部分藥物經肝代謝時會加重肝臟負擔和排泄時的腎臟負擔。
2.4 “是藥三分毒。”藥物不是營養素,一切藥物對于豬體來說,都是“異物”。 “異物”在機體運轉代謝都會產生一定的負面影響,并成為新的應激原。
2.5 許多藥物具有苦味等異味時,會影響豬的采食量,進而影響正常的生產性能發揮。眾所周知,豬的味蕾是人的3倍還多,對飼料中絲毫氣味的改變都很敏感。
2.6 從糞或尿中排出的藥物代謝產物均會對環境(水、土)產生巨大壓力,不利于和諧環境的長久目標實現。
2.7 長期或階段性預防性加藥(有些豬場長期在飼料中添加治療量的藥物)均會產生不同程度的抗藥性,這常使生豬染病時的治療用藥顯得束手無效。環境惡劣會促使微生物進化與變異加快,因而對抗生素的抗藥性常會以超出人們想象的速度產生。
2.8 長期“加藥”會降低免疫應答反應,反而使抗病力下降,致使生長性能的潛力發揮受到限制,許多豬場中大豬階段日均增重僅600克左右,這種現象與藥物的毒副作用不無關系。
2.9 雖然有抗生素的停藥期(一般為宰前5~10天),但又有多少飼料廠家和豬場生產專門的宰前飼料。即使小中豬階段添加,大豬階段不添加,誰又能保證添加的藥物在豬體內安全無殘留,這種即使是痕量的藥殘(肌肉中、內臟中、脂肪中等)對人體來說誰能保證沒有任何傷害。現在許多人害怕吃動物肉品,一個很最重要的原因是害怕吃肉的同時間接吃“藥”。
2.10 “加藥”給養豬人帶來沉重的成本負擔。目前一頭豬平均加藥成本接近20元,有些甚至高達35元以上,如此高的成本支出不會帶來相應的收入產生。
3、“保健”的本質是什么
3.1 筆者以為,“保健”的本質是保障所飼養動物的健康。一切有損于動物健康的措施均不能稱之為“保健”。對生豬而言,一切為改善生豬生活環境(主要指有效溫度、干燥度、空氣質量、衛生狀況)的努力和給予良好的福利性管理、提供均衡營養的安全日糧、在飼料或飲水中添加有益于機體健康(或免疫力提升)且無副作用的產品等行為,均可稱之為“保健”舉措。
3.2 養豬人要改變對藥物的依賴,首先要從徹底改變陳舊的觀念入著手。觀念不變,一切不變。一個十分關鍵的觀念是養豬人如何看待“生豬”,是賺錢的“機器”,還是賺錢的“伙伴”。如果是“伙伴”,那么就應該更多地給予“豬”福利性的關懷。從改善環境和創造舒適感作為切入點,采取積極有效的配套健康管理措施,不要讓你的“伙伴”長期或階段性吃“藥”。因為吃“藥”不僅損害了豬的健康,也削減了你的收入。
3.3 歐盟已于2006年1月1日起全面禁止在所有動物飼料中“加藥”;北美、東南亞及其他國家也嚴格規范少數抗生素的添加;我國的相關法規(畜牧法、允許添加抗生素的目錄等)已開始限制“加藥”數目,一些藥物被明確禁止添加。在世界扁平化、中國融入國際經濟大循環、地球村化和人人追求更健康生活品質的今天,可以大膽設想一下,中國禁止在飼料中“加藥”還能有多遠?該是還以“藥物”本來面目的時候了,那便是在有資質獸醫師的指導或操作下用于動物發病時的治療。
3.4 我們完全可以用非藥物手段來達到預防疾病的目的。生物營養與生命科學的研究進展帶給我們空前的選擇與興奮。在保證適宜環境與安全均衡飼料的前提下,在營養師(畜牧師)指導下,在飼料(或飲水)中添加有效的酶制劑(如植酸梅、木聚糖酶)、堿性離子制劑、益生劑(如酵母菌、芽孢桿菌、雙歧桿菌等)、酸制劑、小肽制劑、寡糖制劑、某些有確切成分的植物提取物(如牛豆油、絲蘭屬植物提取物等)、特殊脂肪酸(如共軛亞油酸、亞油酸等)等,均獲得可喜的進展,且不泛成功的案例,上述產品可能是未來動物真正意義上的“保健品”。這些產品的合理使用,表明對動物的免疫機制提升、抗應激能力(抗病力)的增強、改善生產與生長性能等均有積極作用,并很少有負面影響的報道,且幾無有害殘留之可能。GAP(良好農業規范)認證的實施,將極大地促進我國養豬業的健康發展;2007年中央1號文件鮮明提出“要積極推廣健康養殖模式,改變傳統養殖方法”。時代的進步將會迅速推進動物預防措施的科學實施。
4、兩個成功案例的啟示
4.1 湖北荊州明鷹生態養豬場
4.1.1 該場2001年建成投產,基本母豬280頭;采用全架空漏縫欄面結構(含妊娠母豬、生長肥育豬)。
4.1.2 該場自建場以來探索并采用福利性的養豬技術(如水暖保溫設備保持干燥、衛生、通風等措施)與健康管理、均衡安全飼料配制技術等,六年來,在規模化豬場普遍流行的藍耳病、園環病毒癥、偽狂犬病、萎鼻炎病、高熱病等均未在該場見到表現。平時注射的疫苗僅限于豬瘟、偽狂犬與口蹄疫(后備豬另加乙腦與細小病毒疫苗)。
4.1.3 六年來,全部采用自配飼料(1%預混料全部采用綠常青公司產品),除在仔豬料中添加部分抗生素外,其它階段豬群均未添加藥物。在特殊階段(產前產后、斷奶前后、轉欄前后)只添加益生素(酵母菌為主)、低聚木糖、堿性離子制劑(近期)等。所有飼料中不用砷制劑與高銅。多年來出欄豬每頭耗藥費(含治療費)不到1.5元。
4.1.4 近六年來生長成績持續保持佳良:母豬年均供商品豬22頭以上;出生至出欄成活率98%以上;達100千克出欄時間小于155天;全群料重比(含種豬料)≤3.0:1。單頭效益比周邊高60元以上。
4.1.5 該場長年獲得如此好的成績不是偶然的,而是豬場進行綜合配套科學管理的必然結果,同時有力地支持了豬群健康來自環境、營養、管理的觀念,少用藥物甚至不用藥物預防是行得通的,并且具有更好的收益。
4.2 海南保亭縣秀麗養豬場
4.2.1 該場2003年11月建成投產,基礎母豬500頭,其中有約4000頭出欄豬于2006年實現二點式飼養(斷奶后即移至7千米外的另一生長豬專養場地飼喂至出欄)。
4.2.2 該場自2006年7月份起,采用以堿性離子制劑(韓國娜爾公司生產)為主要成分的保健添加劑(另加有酵母菌)來取代以往的“加藥”(以阿莫西林、泰樂菌素、支原凈等為主)措施,經半年多的觀察證明,豬群整體健康水平有明顯上升。尤其表現在63日齡體重(平均比取代前同期增加1.12千克)和達100千克出欄天數(比去年同期提前3.6天出欄)。
4.2.3 堿性離子制劑是一種帶有生理活性陽離子具有遠紅外穿透作用的韓國/美國專利產品,韓國高麗大學、中國農業大學等進行的研究試驗證明其具有提高動物機體免疫細胞數量的作用,并能殺滅病原微生物(病毒與細胞),改善動物健康指數。
4.2.4 該場半年多的事實說明,采用具有免疫增強(體液免疫與腸道免疫)功能和維護腸道微生物平衡的保健添加劑對生豬健康和防病更有效果。
4.2.5 該場以往每頭出欄豬加藥成本為15.8元左右,取代加藥后的新措施花費在每頭出欄豬的成本為10.6元(均含母豬料添加成本),表明取代藥物添加后的飼養成本更低。
5、小結與展望
5.1 減少甚至消除抗生素在肉品中的殘留是人類追求身體健康的迫切需求,歐盟已禁用,中國及其它國家已限用。這一世界潮流誰也無法阻擋。因而在飼料中“加藥”的預防措施遲早要退出養豬舞臺。養豬人應盡早順應歷史潮流,主動采取更有效更長久的舉措來取代多年來已成習慣的“加藥”方式。
5.2 歐盟在飼料中禁用抗生素一年以來,并未因不能“加藥”而導致養豬業的動蕩與生長成績滑坡,許多豬場提前做好因應準備,通過提供更福利化的飼養條件(如取消限位欄,享受陽光,更大生活空間等)和添加有益動物健康的保健品,反而使生豬的表現更佳。
5.3 真正意義上的保健品應該具有能提高動物的免疫機能(提高T細胞、B細胞、巨噬細胞的數量與活性)和能更好地維系動物腸道微生物生態平衡內環境(如使有益菌如雙歧桿菌、鏈球菌等占絕對優勢)的基本功能,并且對動物不產生負面作用。一切“藥物”應是以治療為主,或合理用于緊急疫情狀況下的應急預防(獸醫師指導下),而與日常維護動物健康的“保健”無關。
5.4 許多養豬人成功的經驗告訴我們,只要在四大環境上(有效溫度、地坪干燥度、空氣質量、衛生狀況)下大功夫,同時給予豬群良好的福利性操作管理,提供安全平衡的日糧與衛生充足飲水,添加真正意義上的保健品等,我們就完全可以擺脫對“藥物”的依賴與“心理安慰”,使養豬人早日實現快樂養豬、福利養豬、健康養豬、高效養豬。
5.5 觀念變,一切均變。把有限的資金投入到養豬生產更需要更能體現生豬健康的地方去,把高額的“加藥”成本降下來,逐步過渡至“養好豬與加藥無關”的良性循環,把“加藥”作為生產上采取了許多措施后仍不安寧的最后手段,給予生豬真正意義上的保健福利待遇,這于已于民于環境于國家均有大益
來自<豬e網>
|
版權聲明:本文內容來源互聯網,僅供畜牧人網友學習,文章及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果有侵犯到您的權利,請及時聯系我們刪除(010-82893169-8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