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些年國內外一直都在對藍耳癥進行激烈的爭論,甚至于面紅耳赤,在這紛亂的爭論中我們不能隨波逐流,病急亂投病,以至于造成誤診,擾亂我們的正常防疫程序,對豬群的正常生長產生不利的因素,根據我對眾多專家教授的爭論觀點及 養豬場的實際生產情況分析,把我對藍耳病的一些看法做了總結,現在在此發布出來,以供大家參考。
豬“藍耳病”在豬病理學上被稱作豬繁殖與呼吸道綜合征(PRRS),首要危害是引起繁殖母豬發生流產、產死胎及弱胎,流產時間一般在妊娠中后期,也就是30孕齡以后,在引起流產的同時常伴著發熱現象,發熱嚴重或沒有得到的及時有效的治療到后期會出耳朵發紫現象,治療起來難度就會增大。而在生長豬群上出現的病態多為豬的健康水平低下造成的,而耳朵發紫不過是發熱后期豬體表毛細血管血液循環受阻,造成血液的反滲透,一般在體溫恢復正常,體表毛細血管循環正常后,紫色會自然消褪。
豬藍耳病在國內的發生多數認為主要是由外來引進種豬攜帶的病源所所造成,但是在做檢測時大多有一個共在的病源“支原體或衣原體”,所以個人認為,除了外來病源外引起豬藍耳病的罪魁禍首應該是支原體與衣原體;在人類醫學上,支原體與衣原體通常是與泌尿系統疾病聯系在一起的,藍耳病的繁殖性障礙與此也有極大的相似之處,同時,豬在發病時出現的肺炎也多為支原體或衣原體型肺炎
在養豬生產上,生產過程中諸多的操作程序、衛生及消毒問題,出現多種細菌及病毒在豬體內量的增加很難避免,當細菌及病毒在豬體內的數量達到一定的程度時,就會引起疾病的暴發。
健康的豬體內,一般都維持著一種正常的“菌群平衡”,所謂的“菌群平衡”是指多種寄生微生物在體內相互制約,使得微生物在體內的數量受到控制,達到一種量的平衡,不至于對豬的正常生長造成危害。而對于某種疾病的感染來說,其實就是因為豬體內菌群量的改變,破壞了豬體內正常的“菌群平衡”,造成某種病菌量的增加,然后在豬身上表現出來的病理變化。
同樣,所謂的“藍耳病”病菌,在任何一頭豬的體內都是存在的,當豬的健康水平處于正常狀態,也就是維持著正常的“菌群平衡”時,“藍耳病”病菌受到其它菌群的抑制,量一直維持在一個安全的界線,豬身上就不會表現出明顯的癥狀。
當“藍耳病”在豬身上明顯表現出來時,其實就是豬體內的正常“菌群平衡”受到破壞,其它菌群對“藍耳病”病菌的抑制受限,不能有效的抑制“藍耳病”病菌量的增加,造成“藍耳病”感染。在養豬生產過程中,造成這種“菌群平衡”失調的原因有很多,如外界環境的改變、飼養管理漏洞、其它疫苗的使用、其它疾病的繼發感染、濫用抗生素等。
環境的改變包括天氣變化、轉群應激、衛生條件差等,這些都會對豬的正?!熬浩胶狻痹斐捎绊懀瑢е仑i的正常健康水平下降,引起“藍耳病”病菌量的增加。
飼養管理漏洞包括飲水量不足、 飼料營養的改變、飼喂量的改變等,這些程序的改變也都可能對豬群的生長造成應激,導致短期內的健康水平下降,引發疾病感染。
其它疫苗的使用指的是正常的疫苗預防,當在使用某種疫苗時,豬的內分泌系統首先要對這種疫苗病毒產生免疫應答,對其它病菌的抑制或多或少的會放松,造成其它病菌的量的增加。例如,當在生產中的某個階段使用豬瘟疫苗(或是其它疫苗)時,因豬的自身免疫反應,豬首先要調動全身的組織對注射到體內的豬瘟疫苗毒株(或是其它疫苗毒株)產生對抗,這時體內其它的正常生理機能就會相對減弱,給“藍耳病”病菌造成抑制的空隙,引起“藍耳病”病菌的大量滋生,如果此時又剛好趕上豬的體質較弱,“藍耳病”病菌就會飛速的復制增長,達到致病的臨界數量時,就會導致豬“藍耳病”的發作。
大家可能還有個關鍵性的疑問,為什么“藍耳病”的治療難度會那么大,高燒會一直反復,引起這種問題的主要原因主要是因豬發病時健康正處于一個較低的水平,病情的潛伏期會大大的縮短,在很短的時間內直接進入病情的中后期。引起豬的健康水平低下的原因有很多種,飼料營養不全面、飼養管理不當、先天性遺傳疾病、藥物殘留量大等;
根據本人在實際生產中對多種病死豬的解剖分析,近幾年引起豬健康水平下降的最大的因素主要是藥物在豬體內的殘留,這些病死豬的肝臟都有輕重不一的損傷,造成豬肝臟正常的解毒功能衰弱,大量的毒素引起一系列的內臟病變,豬基本上一直是處于一種亞健康的生長狀態。
正常的豬體內一般都維持著一種正常的“菌群平衡”,所謂的“菌群平衡”是指豬體內眾多的寄生微生物相互之間的制約,這種相互制約使用豬體內的眾多微生物達到一種平衡,使相互的數量控制在一個不至于使豬發病的水平。而濫用抗生素是目前造成豬體內正常“菌群平衡”的最大因素,現在我們在養豬生產中經常使用的抗生素大多為廣譜抗生素,而在使用抗生素時,或是因自身對疾病或抗生素使用知識的缺乏,或是受到某些不負責任的技術員的誤導,基本上是在盲目的使用,在使用這類抗生素在抑制某種突出的病菌的同時,因藥物的廣譜性,也造成對其它菌群的量的抑制,破壞了豬體內正常的“菌群平衡”, “藍耳病”病菌可能就是這場對抗中的漏網之魚,因抗生素的使用破壞了對它有抑制作用的其它菌群,引起“藍耳病”病菌量的增加,導致發病。
另一方面,大家可以看的出,不管是哪一個專家或是教授,在對治療或預防“藍耳病”時,都沒有忽略對增加豬體健康水平藥物的使用,最典型的藥物就是“黃芪類”??梢?,維持豬的正常健康也就是正常的“菌群平衡”相當重要。
個人認為,所謂的“藍耳病”并非是單純的病毒或病菌性疾病,應該是在豬體內正常的“菌群平衡”受到破壞后引起的病毒與細菌性疾病的混合感染。當這種混合感染比較輕微時,在母豬生產上僅表現生殖系統功能紊亂,引起胚胎死亡或是流產;當感染嚴重時,就會出現體溫升高,這種體溫升高現象可以分為感冒性發熱、炎性發熱及敗血性發熱。所以,我們在做診斷治療時必須對豬發病前的各種因素進行細致的調查與分析,然后針對性的用藥,盡可能避免發生誤診,一旦發生誤診,不但造成病情加重、用藥成本增加,最嚴重的是延誤最佳治療時機,增加淘汰或死亡率。
在“藍耳病”預防上,多家的“藍耳病”疫苗有效的表現多在控制繁殖豬群,基本上可以有效的控制繁殖母豬因“藍耳病”病菌引起的流產及死胎現象,但在控制生長豬群發熱方面并沒有體現出良好的效果。所以,個人認為如果本場繁殖豬群在做好其它繁殖性疾病的預防后,如果沒有出現較明顯的妊娠中后期流產、死胎現象,一般不建議盲目和使用疫苗;如果本場繁殖豬群在做好其它繁殖性疾病的預防后,有較明顯的妊娠中后期流產、死胎現象再去使用“藍耳病”疫苗做預防;而在生長豬群的預防方面,我一般不建議使用疫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