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可以參考一下
某小型豬場陸續產仔四窩,共產仔48頭,仔豬多于7至8日齡發病,并3至5日內死亡,共死亡24頭。期間,畜主曾用林可霉素和磺胺嘧啶治療,但無療效。
臨床表現
獸藥: 0731-7807788
病仔豬體溫升至41℃左右,咳嗽,呈腹式呼吸,拉稀,腕關節和跗關節腫大,跛行,顫抖,常將四肢屈于腹下。病豬哺乳能力差或不能哺乳,消瘦,皮膚輕度發紺,最終衰竭死亡。母豬及育肥豬未見異常。?
病理變化
病豬皮膚發紺,尤以耳背面最為明顯。腕關節和跗關節腫大,有波動感,關節腔內有紅色滲出液。心包膜內有奶酪樣滲出物,心包膜與心臟嚴重粘連,不能分離。肺小葉出血,部分有纖維素性滲出物,并與胸膜粘連。腎包膜下有黃白色纖維素性滲出物。脾腫大。全身淋巴結腫大,切面呈大理石外觀。胃及十二指腸黏膜有出血點。?
實驗室檢驗
3.1 涂片鏡檢 撲殺病仔豬,取包膜滲出物、關節腔滲出物、腸系膜淋巴結、肺、脾進行涂片或觸片,革蘭氏染色,鏡檢,均見到革蘭氏陰性的細小桿菌,以纖細桿狀者居多,個別呈兩極濃染的球桿狀,間有長而彎曲絲狀菌體,菌體形態表現明顯的多形性。上述組織中,以心包膜和關節腔滲出物細菌最為密集。?
3.2 細菌分離培養 取病豬的心包膜滲出物、腸系膜淋巴結、關節腔內容物、肺、脾,分別接種于血(兔脫纖維血)平板,普通肉湯和營養瓊脂,37℃培養,24 h后,上述培養基均未見細菌生長,48 h后,僅見血平板上有少量針尖大小、圓形、邊緣整齊、灰白色半透明的小菌落生長,涂片鏡檢,菌形與直接涂片一致。
3.3 培養特性試驗 將鮮血平板分為兩半,將分離的細菌在兩半上劃線接種,然后用金黃色葡萄球菌在其中的半部劃線接種,37℃培養48 h,結果在金黃色葡萄球菌線兩側有針尖大小、圓形、邊緣整齊的菌落生長,其生長發育良好,而在另半部則生長發育不良,菌落稀少,呈現出明顯的“衛星現象”。將細菌接種于犢牛鮮血平板,37℃培養48 h,未見到溶血現象。將病菌接種于普通巧克力瓊脂平板和經高壓加熱(120℃ 30 min)的巧克力瓊脂平板,于37℃培養48 h,細菌在高壓巧克力瓊脂平板上生長發育良好,而在普通巧克力瓊脂平板生長不良。
3.4 生化試驗 將細菌純化培養后,分別接種生化培養基,結果表明該菌發酵葡萄糖,不發酵乳糖和甘露醇,M.R.、V?P、醋酸鉛試驗陰性,硝酸鹽還原試驗陽性。
3.5 藥敏試驗 將細菌純培養物接種于高壓巧克力瓊脂平板,用紙片法進行體外藥敏試驗(藥敏紙片為杭州天和微生物試劑有限公司生產,批號為20001102),37℃培養48 h,結果該菌對氨芐青霉素高敏;對青霉素、丁胺卡那霉素、慶大霉素中敏;對林可霉素、鏈霉素低敏。
臨床控制
經綜合診斷為豬副嗜血桿菌病后,立即根據藥敏試驗結果對余下的24頭仔豬(含13頭無癥狀仔豬)全部用藥注射,每頭每次使用氨芐青霉素0.5 g,地塞米松2 mg,氨基比林2~3 ml,每天2次,連用5天。凡有嚴重關節炎者,將上述藥物混合后,一半肌肉注射,另一半注入關節腔。新生仔豬于4日齡開始按上述劑量減半肌肉注射,每天2次,連用3天進行預防。產房每天消毒2次,連續一周。經過上述處理,除1頭病仔豬死亡外,其余23頭全部康復,連續觀察3周未再出現新病例,疫情得到控制。
小結與討論
5.1豬副嗜血桿菌病是由副豬嗜血桿菌引起臨床表現為發熱、厭食、呼吸困難、跛行、關節腫脹、共濟失調、疼痛等,剖檢變化以多發性漿膜炎和關節炎為主。根據臨床特征、病理變化,結合實驗室檢驗,確診本次疫情由副豬嗜血桿菌引起。據資料記載,副豬嗜血桿菌引入豬群后可能導致高發病率和高死亡率的全身性疾病,并可影響豬生產的各個階段。本次疫情僅見哺乳仔豬發病,未見母豬和育肥豬發病,其原因尚須進一步研究。
5.2 與嗜血桿菌屬的其他細菌相比,副豬嗜血桿菌對生長要求較高,因此,在分離培養時要加入脫纖維血液,培養時間不能少于48 h,進行純培養時最好使用高溫(120℃ 30 min)處理的巧克力瓊脂。?
5.3 副豬嗜血桿菌存在多個血清型,不同菌株對同一種抗生素的敏感性有很大差異,臨床用藥應在藥敏試驗指導下進行。另外,副豬嗜血桿菌可存在于1周齡前的仔豬體內,故治療時要對全群進行用藥,阻止處于潛伏感染或亞臨床感染的豬出現臨床癥狀,這樣才能控制本病進一步發生和蔓延。
(本文來自:中國畜牧人論壇,http://www.www12347.com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