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飼料添加劑的功能以及促生長作用的效果和目前養殖場正在使用的含抗生素的的添加劑做了比較(如下表1)。
| | | | | | 促進飼料中部分營養組分的消化,從而更易被動物體吸收
| | | 對環境無污染,對動物及人體安全,但對基因工程菌株需進行嚴格評估
| | 高含量可以促進幼畜生長,改善飼料報酬,加大日采食量
| | | 高含量對環境污染嚴重,影響人體健康
| | 降低胃腸道酸堿度,促進幼畜生長,并能防止飼料霉變
| | | 對環境無污染,對動物及人體安全
| | 干擾病原菌在腸壁表面細胞上定植,提高動物機體免疫活性
| | | 對環境無污染,對動物及人體安全
| | 增加腸道中有益菌數量
| | | 對環境無污染,對動物及人體安全,但應禁止使用基因工程菌株,較難保存
| | 抑制病原菌生長,提高動物機體免疫活性等多方面效果
| | | 有效組分結構復雜,對動物及人體安全需做長期評估
|
表1. 新型飼料添加劑的功效以及促生長作用的效果比較。 從表1中可以看到,與抗生素相比,新型飼料添加劑的作用和功效不盡相同。除了中草藥及其復合制劑的協同作用具有抑菌效果之外,其他種類,特別微生態制劑,酶制劑都不具有直接的殺菌作用,主要是通過改善動物胃腸道菌群結構,增強消化能力或增強免疫系統的活性來促進動物對疾病的抵抗能力。在一個管理不善,衛生環境很差的養殖環境中,殺滅病原菌、控制疫情仍然依賴抗生素,同等條件下,新型飼料添加劑所起到的作用有限。這也是大家普遍反映新型飼料添加劑達不到預期效果的原因,但真的是達不到這樣的效果嗎?答案未必是否定的。
以微生態制劑為例,由于目前微生態制劑推廣和使用還沒有形成產業化,規模化,國家對微生態制劑也沒有明確的標準。而微生態制劑的生產技術和菌種配方又存在一定的技術難關,主要體現在:
(1)微生物有益菌保質期得到不到保證,很多廠商的產品使有益菌處于激活狀態,從而使產品效果大打折扣;(技術保證)
(2)微生物有益菌之間的不能有效組合,各菌種之間不能發揮更好的效率。(這設計到生產配方)
如果隨著對微生態制劑研究的不斷升入,如果能夠保證使微生態制劑的有益菌在產品出廠前處于休眠,進入動物體內又被激活,那么產品的效果將大大提高;同樣,菌種之間相互配合,相互發揮更大的作用,我想利用微生態制劑替代抗生素一定可行!
|